平凉崆峒山 甘肃---平凉 崆峒山、王母宫石窟、太统森林公园、柳湖、云崖寺国家森林公园、古灵台景区、平凉概况、南石窟寺、龙隐寺、王母宫山

平凉概况

平凉位于甘肃东部,地处陇东高原,西邻定西,北接宁夏,东壤陕西,庆阳,南连天水,现辖平凉市及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全区总面积11,141平方公里,人口近200万。

  平凉地处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古长安西进北上的要塞,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358年,前秦王符坚欲讨前凉,于高平镇设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由此得名。境内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8度,年均降雨量511.2毫米,平均海拔1873米。

  平凉曾是“丝绸之路”东段的重镇之一,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崆峒山、南石窟寺、王母宫山、云崖寺、石拱寺、柳湖、龙隐寺等景点。
崆峒山

  崆峒山雄踞甘肃省东部平凉市西郊11公里处,是六盘山支脉。崆峒山集自然美、历史美、人文美、传说美于一身,给人的美感强烈,影响深远。山势雄伟,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如巨浪排空;环境神幽,令人陶醉;奇峰、怪石、云海是其奇景;瑰伟、苍翠、清秀是其特点。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有山无水显不出山的气度,有水无山显不出水的精神。崆峒山得天独厚,弹筝峡泾河萦回,后峡胭脂河湍流,交汇环抱于望驾山脚下,形成虎踞龙盘之势。正如前人所说:“崆峒得泾而势愈雄”,“舍此则无以见其尊”, 仙桥虹跨,月石含珠,鹤洞元云等十二奇景及名胜古迹百余处,使崆峒山素负盛名于海内外,别誉为“道家第一山”。

  崆峒山以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闻名于世,秦皇、汉武“慕黄帝事”,“好神仙”西登崆峒,《山海经》、《水经注》、《汉书》均有记载,《封神演义》着意描写,并列为天下十二仙山之一。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 ,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平凉崆峒山 甘肃---平凉 崆峒山、王母宫石窟、太统森林公园、柳湖、云崖寺国家森林公园、古灵台景区、平凉概况、南石窟寺、龙隐寺、王母宫山

  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平凉时亲笔题书“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元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2002年10月顺利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2003年7月26日,崆峒山又登上了国家名片,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观——隍城、弹筝峡、塔院和雷声峰组成的《崆峒山》特种邮票是我省继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和嘉峪关城楼后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第4套地方题材的特种邮票;2004年3月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

   崆峒山耸立在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属六盘山支脉,主峰海拔2123.5米,规划游览面积83.6平方公里,已开发游览面积14平方公里。

  崆峒山集自然美、历史美、人工美、传说美于一身,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融为一体。山势雄伟,似鬼斧神工造就;林海浩瀚,如巨浪排空合成;环境优雅幽静,令人陶醉;神韵逼天宜人,引人遐思;奇峰、怪石、云海呈其奇景,瑰伟苍翠、清秀显其特点。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江南山色之秀。“山川雄秀甲于关塞”,明代嘉靖时“八大才子之一”的赵时春这样赞美崆峒山。自古以来,崆峒山就有“西镇奇观”、“西来第一山”、“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美誉,被宗教界誉为“十二仙山”、“七十二境地”之一。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12月6日,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2年9月,西北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崆峒山因道家供奉的上古神仙广成子在山中修炼得道而被尊为道教宗主山。轩辕黄帝西登崆峒向广成子求教治国之术和养身之道。这在《庄子》、《史记》、《南华经》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明嘉靖初年,崆峒山被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由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任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崆峒山上代代相传,现已传至第30代。发祥于崆峒山的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五大武术流派。著名作家金庸还曾为平凉首届崆峒武术节题辞:“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崆峒山佛、道、儒三教并存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崆峒山佛、道两教鼎盛时期,共有琳宫梵刹42处、房屋建筑650间,著称“八台九宫十二院”,堪称中国古建筑和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崆峒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峰林耸峙,危崖突兀,沟壑纵横,东、西、南、北、中五台形似莲花,四面展开。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主峰马鬓山叠居于五台之上,气势磅礴,直插云天。东面棋盘岭,相传为广成子、赤松子对弈的地方;西面苍松岭,斜下直插泾河,因而又称“龙吸水”;北面舍身崖,又名“鹞子翻身”,极为险峻;西北面笄头山,酷似古人头上的发髻,崆峒山古称“笄头山”就是因此而得名。

  崆峒山奇洞石室遍布全山,数不胜数。“崆峒十二景”之一的“鹤洞元云”,描绘的就是东台绝壁上的玄鹤洞奇观。山上森林覆盖率几乎达100% ,已知的植物有1000余种,古树名木近百棵。招鹤堂的“孔雀柏”和凤凰岭的“定山神针”,树龄都在千年以上。崆峒山还有70多种野生珍稀动物,其中被列入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单的就有10多种。

  深远悠久的人文历史,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观,使得崆峒山成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竞相登临拜谒的名山。周穆王周行天下,巡游崆峒而得八骏;秦始皇“巡陇西、北地,出笄头山,过回中”;汉武帝则六次出陇中,两次登上笄头山……司马迁以“尝西登崆峒”为傲,东汉大哲学家王符曾为崆峒留连忘返,晋代大医学家皇甫谧隐居崆峒山中采药著述,研习针炙,著成《针炙甲乙经》。众多高士名人如南北朝的王褒,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岑参、元稹,宋代李清照、游师雄、张元,明代李攀龙、赵时春,清代王士祯、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民国于右任、傅作义、邓宝珊等,或慕名登临,或赋诗题咏,盛赞崆峒的佳篇美文、画幅墨宝云集霞蔚,洋洋大观,成为崆峒山丰富的文化宝藏。

  崆峒山景区的恢复、保护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原军委副主席张震、国务院副总理耿飙、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中共中央委员肖华、武警总部司令员杨国屏等中央领导人先后游览崆峒山。已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6年视察平凉时,欣然题写了“崆峒山”山名。
王母宫石窟王母宫石窟位于平凉市东南75公里处的泾川县泾、内两河汇流处,在王母山东北面,距泾川县不到1公里,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王母宫石窟依山开凿、呈略长方形,形若“凹”,高达12米。窟内造像分三层,中有方体塔柱,直连窟顶,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萨以及驮宝塔的白象,多为北魏作品。顶部建造物脱落几尽,现存造像百余尊, 主佛像居中,其他依次排列两旁。窟外为清代重修的依山楼阁。经重修后的王母宫大殿,及通往大殿的台阶和盘山公路,成为道教信徒朝圣的重要场所。   

    王母宫石窟位于王母宫山脚下。王母宫山,简称宫山,原名回中山,很早见于史册。《史记?汉书?匈奴传》载,西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使骑兵入烧回中宫”。那时回中山已作为西王母的胜迹而声名遐迩,北魏开凿的这一石窟因在其山下,故有其名,与西王母并无直接关系,属于佛教文化遗存。石窟仅有一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坐落在王母宫山底部灰色砂质岩石上,背西面东,高11米,宽12.6米,深13米,中间有底边为7.6×7米的中心塔柱。窟外有清代三层凌云木阁楼。

    王母宫石窟为方形中心柱窟。中心柱的四面及窟壁的三面均雕刻有石质造像和装饰物,包括驮有宝塔的白象、千佛、菩萨、力士等,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窟内正壁(西壁)及南、北下层不开佛龛,2米以上为中层,是造像的中心部分,均并列开3个大龛,之上开有一列5个较小的佛龛,最上部刻有一排小佛像。入窟正面雕刻有坐佛一尊,高3.5米,石胎泥塑,体态丰满,两侧为胁侍菩萨。左右龛各雕高2.6米的立佛一身,左右二菩萨胁侍。现右龛立佛头部残损。左龛已塌毁。坐像后壁上的飞天,为北魏原作。

    中心柱为石窟精华所在。塔柱下部为四方形,中部为八棱柱形,顶部又为四方形,柱基须弥座高1.2米,柱基之上塔柱下部四面各开一高4.4米的佛龛。东龛有释迦坐像,龛壁饰有飞天、供养人像,保存较为完整。南龛为释迦、多宝对坐说法像,西、北二壁均造一佛二菩萨像,佛高3.4米,龛壁上的飞天和供养人像均已剥落。四壁龛楣均饰二龙回首图案,其下雕刻托重力士承举。楣拱上部雕刻造像三层,分别为佛、供养菩萨和供养比丘,左右对称,神态各异,龛外两侧分别雕有佛传故事。其内容有释迦与诸佛种象技(北面左侧)、释迦与诸释种试斫多罗树(西面右侧)、婆罗门为释母占梦(西面左侧)、诸佛捧食(南壁右侧)等四幅。另外四幅在前壁坍毁后改造洞窟时罩在墙内。中心柱中部四角各雕白象,驮三级佛塔。塔柱中部收缩为八棱柱形,每面3米见方,开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龛楣上雕千佛一周。

    王母宫石窟内现存的上至北魏下至清代数百个栩栩如生的石造像,体态优美生动,刀法朴实流畅,反映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才能和智慧,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和佛教艺术的珍贵史料。
洞外三层飞檐楼阁与洞窟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巧夺天工,整个建筑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青山绿水,烟霞缭绕,玉雕翠砌,琳琅满目。

    阁楼一层有小洞三孔,中间是释迦牟尼塑像,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现已残)。二层有小洞一孔,内塑准提佛像。三层为白衣菩萨阁,门栏有“无人无我观自在,非色非空见如来”,楣为“大慈大悲”(现均已毁),阁楼明柱 有抱对三副:

    其一:日转星移蟠桃让与野桃红
    冬尽春始瑶草变成芳草绿
    其二:望大海祥迎夸父峰头彤彤日
    顾昆仑瑞绕王母宫顶皑皑雪
    其三:回中显王母灵气千转百绕恋泾汭
    安定赖布衣俗手万紫千红掩阮共

    联词融泾川地理、历史、文化、民俗于一体,透视着古老而神秘的泾川特有文化,陈述了泾川的地理风貌,表达了泾川劳动人民的历史功绩。
太统森林公园

  太统森林公园位于平凉西郊南部,距城区3.5公里总面积14481.9公顷,园内森林茂密,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植物708种,动物438种,奇峰异石,主峰太统山海拨2234米,山体雄伟高大,松林托峰,松涛怒吼,云浮雾绕,数十座古建庙宇沿山就势,殿内图文像俱全,站在山顶眺望平凉美景,主山与崆峒相对,山底有三道沟度假村,十万沟探险区,林阴蔽日,山花烂熳,鸟语虫鸣,溪流淙淙,幽幽峡谷,清水击石,奇峰绝壁,是观光旅游度假领略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最佳去处。   

    “西来第一园”--太统森林公园,位于崆峒区西郊3.5公里处。占地面积21.7万亩。属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是天然动植物园。景区森林覆盖率70%,木本植物33科90多种,草本植物3000多种,实用真菌20余种。生栖有金钱豹、梅花鹿、狍子、麝、锦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多种。主峰太统山海拔2234米,为平凉最高峰。山巅有太白庙、菩萨庙、龙王庙、天桥、石窟等,并多种神话传说,是道教崇奉的“青山圣地”。自然景观独特,群峰环翠,绝险耸崎,万壑松涛,波澜壮阔,松梢挂月,诗意盎然。尤以夏日雨后放晴,有云雾蒸腾而起,笼罩山顶,状如巨形蘑菇,久聚不散,夕阳斜照,奇光异彩,景象蔚为壮观,古称“太统屯云”。置身于山巅可西望六盘、崆峒,南眺关山,北阅“五指原”,俯视平凉川。十万沟景区地貌奇特,风景秀丽,其中大阴山与崆峒山遥相呼应,自古传为姊妹山。十万沟内的黄龙、青龙、白龙、赤龙瀑布呈现阶梯状分布,实为“四面千峰起,中心一水通”。

  太统森林公园古迹丰富,寺庙建筑风格独特,道教历史悠久,古人论道求仙传说和遗迹众多、文人名士的朝山颂扬更使崆峒、太统名声远播。每逢庙会日,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涓涓溪流鸣唱,巍巍群峰起舞,美丽神奇的太统森林公园欢迎四方客人前来旅游观光、寻幽探险,访古揽胜。

太统森林公园最佳旅游季节 

    夏天最好.夏天森林茂密林阴蔽日,山花烂熳,鸟语虫鸣,溪流淙淙,幽幽峡谷,清水击石,奇峰绝壁,是旅游的最好时机. 

 
太统森林公园美食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夕发朝至的海鲜也成为森林公园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保持了色鲜、味美、价廉的的优点。

    烧壳子:烧壳子是当地别具风味的一种传统面食,它吃起来香脆可口,回味无穷。
柳湖

  柳湖在平凉市城区北郊。宋神宗时,蔡挺知渭州,“引暖泉为湖,环湖植柳,建避暑阁于其中,为柳湖之所由肇”。明嘉靖时,韩藩昭王占为苑圃,筑亭榭楼阁十多处。清乾隆时(1736—1795),辟“百泉书院”,后改为“高山书院”,增建石桥牌坊和南北学舍。同治十年(1871年)毁于兵燹,十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修复,更名“柳湖书院”。1958年辟为公园,新建花栏式门庭、喷水花坛和彩绘木牌楼,增设儿童游乐场,并将古碑数通移于园内。进入园中,如入含灵蕴秀、苍郁翠雅之诗画境界,最妙时在阳春三月,柳絮如雪,随风而起,飘洒纷扬,游人被罩在如烟似雾之轻纱中,佳境妙趣,难以言表。昔日“平凉八景”之一的“柳湖晴雪”即得名于此。   

   柳湖位于平凉市城区的中心,占地面积8.8万多平方米,合133亩,其中湖水面积32亩,是陇东著名的自然山水园林。

  柳湖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时任渭州太守的蔡挺引泉成湖,因柳树宜水,故处处植柳,枝高叶茂,翠色参天,故名“柳湖”。明嘉靖年间,韩藩昭王占为苑囿,并做了大规模的扩建,由明武宗敕赐“崇文书院”。清乾隆之后,又先后多次修葺,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改名“百泉书院”,后改为“高山书院”。同治初年,柳湖毁于战火。同治十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驻兵平凉,再次修复,更名为“柳湖书院”,并题亲书“柳湖”匾额。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为甘肃省第七师范学校。柳湖之胜,始于暖泉。其地有暖泉一眼,水温达17℃左右,四季畅流。暖泉是柳湖的源头,泉旁有一石碑,其上为左宗棠题写的“暖泉”二字大字,下有“平凉高寒,水泉甚洌,此独以暖称,验之隆冬不冰也”等铭文。如今暖泉已重新修整,围以铁栏,加以保护。柳湖以奇特的“柳中湖,湖中柳”著称。暮春时节,柳絮轻扬,弥漫湖中,被人们誉为“柳湖晴雪”,列入平凉八景之一。

  “满目晴光映野塘,何来白雪遍空扬。纷纷玉屑随空舞,片片银光绕岸狂。月下沾衣疑欲湿,风前扑面不觉凉。柳湖饶有西湖趣,惹得骚人兴自长。”就是古人对“柳湖晴雪”的咏颂。
云崖寺国家森林公园

  云崖寺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庄浪县东部,陇山山脉西麓,关山深处。西距县城25公里,东距空中铁路60公里。在历史上曾与崆峒山、麦积山、仙人崖等胜地齐名。是一座雄居奇峰秀岭中的历史悠久的石窟群,有北魏以来就是僧道隐士向往之所。

  云崖寺以山崖悬空如云而得名,以北魏石窟群而闻名。云崖寺开创于北魏,后经北周、金、元、明、清历代扩建,已形成八寺、三洞、一湾、一潭的奇观异景,是古丝绸之路的驿站。

  云崖寺公园山色秀美,奇峰高突、密林遍布、小溪清幽、窟龛星布、雀舞莺啼、处处飞红流翠,满目怪石林立。总面积达14891公顷,主要树种有华山松、油松、落叶松、红桦、白桦、山杨、青冈、梅树等。主要动物有金钱豹、鹿、麝、狍、野猪、红腹锦鸡、环颈雉等国家二、三类保护动物,珍禽鸣于树上、奇兽奔于林间。

  云崖寺集石窟艺术与天然美景于一身,史载与崆峒山、麦积山齐名,位于海拔1402-2875米的关山之上,山崖悬空,层恋叠嶂,洛水凝碧,是天然的旅游胜地。主峰分东、西、南、北四台,其峰秀拔,其壁如削。各有洞天,其中北台由笔架山、棋盘峰、神仙桌等五峰汇集而成,与云崖主峰合成一幅“五老观太极”的图画,意趣盎然。西峙罗汉崖,起伏多变,垒垒怪石似罗汉排坐。极目四望,被翠色掩映的奇峰秀岭如狮,如虎,如游龙,如鹤立,如兵士列阵,如高士对弈,维妙维肖,历代游人形象地称为狮子岭、金驼峰、屡牛望月、金龟饮水、行军峰、棋盘峰等。曾有一外国专家在游览了云崖寺后评价:这是中国自然胜景中保护最完好的,是一块瑰宝。1993年10月,国家林业部公布云崖寺景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陇上名胜云崖寺

  自北魏以来1600多年的历史中,历代能工巧匠在云崖寺主峰长约300米、高约80米的悬崖峭壁上殚思竭虑,修筑了众多精巧玲珑的悬阁危楼,雕凿了无数风格迥异的洞窟佛像、尤以白云洞窟群中的“五方佛洞”之彩雕泥塑最为精美、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晚期石窟与佛教艺术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史学和艺术价植。以云崖寺为中心向外辐射,依次有竹林寺、大寺、西寺、乔阳寺、金瓦寺、佛沟寺、三教洞、罗汉洞、红崖寺等10多个洞窟群遍布于广阔的林海。

  在广约23万亩的林海之中、白桦、松柏、灌木、竹子等20多种林木联缀成茂密的森林;党参、大黄、丹皮等300多种名贵药材埋藏地下;金钱豹、梅花鹿、锦鸡等30多种珍禽异兽出没于林莽之中。被林海掩映的奇峰秀岭,以页岩、石灰岩等混合形成复杂的地质构造和独特的丹霞地貌,显示着大自然神奇造化的绰越风姿……另外,投资5000多万元修建的竹林寺水库已竣工蓄水、为这一景点增添了新的魅力。同时,还聘请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规划设计研究院已完成规划设计任务,从而拉开了云崖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

  云崖寺是丝绸古道旅游线上一颗璀灿的明珠,它以其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日新月异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成为庄浪旅游开发的一块热土。
古灵台景区古灵台位于灵台县城内,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商纣时期,是周文王征服了位于今灵台县百里镇一带的密须国后,为祭天昭德、与民同乐所筑。唐时,正式定为县名。原“灵台”坐北向南,台体用土夯筑。历史上,“灵台”两次被毁,两次重建。

    1933年重修的“灵台”,青砖彻面,底宽12.3米,高12.3米,台体分两层,顶建八卦亭,内塑周文王像。传说在建成之时,从东面飞来两只丹顶鹤,连续三天绕台飞鸣,栖于文王庙的古柏之上,一时轰动县城,被视为吉祥之兆。

    现在的“灵台”,坐北朝南,底宽18米,高33米。台体分为三层,顶层大殿内塑有周文王像,两边墙壁上绘有大型壁画,再现了当年文王伐密的壮阔场面;底部回廊为碑林,收录有古今政要名人的题辞、题匾260余幅。“灵台”历史悠久,文化深远,被誉为“神州祭灵第一台。”

  灵台县,不仅以“灵台”而得名,而且以商周文化遗存为主体的“文物大县”著称,被甘肃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为灵台县所富有的大量重要遗址和珍贵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已发现古遗址240多处,古墓葬30处,古城址6处,古生物化石点18处;已发掘出土各种文物近万件,其中3000多件被省以上文物部门收藏。
平凉概况平凉位于甘肃东部,地处陇东高原,西邻定西,北接宁夏,东壤陕西,庆阳,南连天水,现辖平凉市及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全区总面积11,141平方公里,人口近200万。

  平凉地处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古长安西进北上的要塞,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358年,前秦王符坚欲讨前凉,于高平镇设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由此得名。境内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8度,年均降雨量511.2毫米,平均海拔1873米。

  平凉曾是“丝绸之路”东段的重镇之一,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崆峒山、南石窟寺、王母宫山、云崖寺、石拱寺、柳湖、龙隐寺等景点。
南石窟寺

  俗称东方洞,位于泾川县城东泾河北岸的蓄家村。背山面水,绿树环绕,景色秀丽。据南石窟寺碑记载,北魏永平3年(公元510年),为泾州刺史奚康生所造。保存在洞内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题记,可见晚建于北石窟寺一年。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红砂岩上,现存5窟,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米,深14米,结构独特,造型宏伟。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两旁有13座胁侍菩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北魏风格。窟顶布满浮雕,诸如舍身饲虎、宫中游戏之类的佛经故事。雕刻简练概括,线条生动流畅,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余4窟皆小,剥落处露出早期壁画。其风格与北石窟寺极为相似,故称姊妹窟。窟外崖壁上有小龛10余个,均系北魏、中晚唐开凿。   

  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与庆阳的北石窟寺合称姊妹窟,是古丝路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南石窟寺共有5个石窟,现在只有主窟和一个副窟开放给游客参观。开放的达个副窟是南石窟寺仅存的一个百佛像的副窟,始建于清朝,里面大部分的佛像已经被毁坏。其实南石窟寺的副窟很多,外面山坡上的那些洞内都曾经有过石像。但是由于当地农民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把这些洞窟当作积粮的山洞,并把里面的石像全部毁掉,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南石窟寺的主窟非常奇特。面积500余平方米的大厅三壁耸立着7尊高达2米多的佛像,两旁共有13座胁侍菩萨,每一尊佛像形态各异,栩栩栩如生。

  这些大佛神态慈祥,身体微向前倾,给人一种比迫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宗教的肃穆庄严。最奇特的地方是,在一般寺庙洞窟中,我们看到如来佛和他的胁持菩萨的姿势,或坐或站,各不相同。而这里的如来佛和胁持的姿势则都是站立的姿势,似乎象征了众生平等的佛法本旨。窟顶则是各种浮雕,其内容是诸加舍身饲虎、宫中游戏之类的佛经故事。

  站在石窟中央,开凿者的匠心和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让人再一次深深震撼,也不禁为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艺术感到骄傲和自豪。

   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东7.5公里,泾河北岸的崖壁上。据“南石窟碑”记载,具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距今1400余年。南石窟寺与甘肃庆阳北石窟寺系同一时期开凿,均为北魏泾州剌史奚康生所造,被誉为“南北石窟双明珠”。南石窟寺现存石龛5个,惟一、四窟有造像。一号窟是主窟,窟门两旁开有方龛于壁岩之上。窟高13米,长17米,宽24米,呈长方形。窟顶为复斗型,结构独特,造型宏伟,门上设明窗。入窟门,迎面三壁围站着高6米的七尊佛像。这种七佛一堂排列格式,在国内大石窟中均未有见。七佛头、手大于正常比例,体型较肥矮,朴实健壮,呈北方民族气魄。佛像高鼻大耳,面部丰满,表情慈祥,形态淳厚,神情肃穆,居高临下,俯览众生。七佛间雕有胁侍菩萨十三尊,仪态秀曼,婷婷玉立。窟顶还雕有传教故事,描绘释迦牟尼自诞生至出家的情节,造型生动,颇有生活情趣,是一件艺术珍品。四号窟为唐代开凿,洞窟为5平方米,呈方形,泥塑造像,正中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两侧壁画有十八罗汉、六力士、八大菩萨形象。南石窟代表着中国佛教石窟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先后将南石窟公布为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隐寺

  龙隐寺又称兴教寺。位于平凉市区西35公里的龙尾山腰。建于汉代。相传唐代“安史之乱”时,唐太子李亨曾在此隐居避难,以后李亨称帝,故把此寺改名为龙隐寺。龙尾山东西约见亘5公里,山上林木葱茏,面临泾水,寺建在悬崖上,山的中下部有四眼泉,寒暑不变其形,旱涝不改其盈。   

  龙隐寺位于平凉崆峒山左侧的龙尾山腰。它背靠青山,面临泾水,距平凉市区3.5公里。

  龙隐寺原名“灵隐寺”、“兴教寺”,始建于汉唐时期。以后明、清、民国等各代均有扩建。先后开凿洞穴5孔,有上佛殿、孔雀殿、左右配殿等建筑。龙隐寺之名,来源于唐肃亨下塌寺内的传说。相传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玄宗李隆基仓惶逃往四川,太子李亨从嵬(围)驿回军北上,“通夜驰三百里至安定郡,庚子至乌氏驿,辛酉至平凉郡……”李亨曾在灵隐寺内下塌。翌年7月,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南)称帝。因皇帝是人们心目中的“真龙天子”,而龙隐寺又是皇帝隐居过的地方,故“龙隐寺”之名沿称于今。龙隐寺所在的龙尾山,东西绵亘5公里,植被面积近26.7万平方米,是一座“岚霭弥漫,淹没寺观,一泓秋水如玉带,背负青山似锦袍”的名山。尤为奇绝的是,在一悬崖峭壁上,有一殿宇悬空,上接蓝天,下临深渊,树遮花掩,犹如仙阁,景色十分壮观。龙尾山的中下部有清泉4眼,泉水清澈透明,寒暑不易其形,旱涝不改其盈,千百年来,水位稳定不变。山上还有一“灵湫”,又名“龙泉”,泉水从一乳石缝隙间喷涌而出,遇悬崖后旋转激散,形似玉盘筛珠,古有“龙泉滴珠”之称。龙泉之水相传是压在龙尾山下玉龙的眼泪所致,故有久饮明目清热、却病益寿、白肤润肌、乌发美容之说。

    龙隐寺位于城西3.5公里处的龙尾山侧,依山傍水,占地约300亩。这里西接崆峒山,南望太统山,两山环绕,草木茂盛,环境优雅,亭院阁隐现其中,自古为消夏游览胜地。有水自崖穴石隙滴落,筛玑珠,古称“龙泉滴珠”。据《平凉市志》载,寺原名兴教寺。“安史之乱”唐太子李亨西上平凉郡,夜宿寺中,翌年称帝于灵武,寺亦改龙隐。明代,韩襄陵王“奉为香火,置田为庙产”。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年间,有马氏妇募捐赠修“上佛殿,左右配殿、韦驮殿”等建筑,旧有南门楼也修饰一新。前翰林院庶吉士张岗为之撰写了碑文。自古是各地赴崆峒山进香信士往来歇脚之地。

  寺周景色宜人,山坡植被丰茂。沿山麓有清泉四眼,长流不竭,景点“龙泉滴珠”最为著称,系平凉八景之一。清代诗人赵青藜有“泉乳珠垂露,壶心玉贮冰”的赞语。

    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原平凉市政府现崆峒区委于1986年将龙隐寺辟为公园,1994年确定为全区十大旅游景点之一,成立了管理所机构,同年12月批复同意该公园景点建设规划,重点突出人文景观。近年来,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于公园植树和管理,目前山上的绿化工作已初具规模,现有树木20多种1万多株。民间集资新修了三清殿、王母殿等五处古建筑,对原灵宫殿及9处石窟也进行了修复,重雕了塑像,彩绘了壁画,使公园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闻名陇东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区。现批建景点有龙泉滴珠、龙隐石窟、九龙戏水、白塔、龙山峰火、龙泾堤苑、霞岭红叶等,进香信士、游客四时不绝。
王母宫山王母宫山又称回中山。在泾川县城西0.5公里泾、纳二河交汇的三角地带。传为周穆王与西王母欢宴于山阳瑶池。临行,对山爱不忍舍,一再回头观望,得名。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前105),在山上修建王母宫后,经历代增修,至明嘉靖元年(1522年),山上建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王母宫、文昌阁、三清楼、玉皇大帝殿、望河楼、留客处、晓钟亭、旷如亭等殿宇。二天门上对联“翠柏赤松,月明琼岛三千界;琳宫见阙,花满玉楼十二重。”清同治年间(1862-1874)庙宇遭火焚,幸存大安铁钟、碑碣、王母宫石窟。现存建筑多为建国前后重建。近年每逢农历三月二十日举办庙会,满山春风轻拂,花木似锦,瑶池生香,飞阁凌空。游人远眺“泾水碧波”、“瑶池夜月”等美景。诗情画意,情趣事盎然。   

   王母宫是西王母降生地、发祥地和其祖庙所在地,位于平凉市泾川县城西一华里的“回山”之上。始建于西汉元丰二年,宋初、明嘉靖年间曾两次重修。1992年,当地政府与民间联合重修,陆续建成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纪殿等主体建筑。回山之下,泾氵内 二河汇流处建有“回屋”,相传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也是西王母和东王公相会之处。王母宫依山开凿,平面呈“回”字形,外有三层楼窟檐。窟高11米,宽大12.6米,深10米,中心柱四周中及窟壁三面雕有佛像200余尊,有大小佛龛22个。中心柱正面塑有佛像一尊,高约4米,泥塑石胎,体态丰满,为唐代作品。窟内每壁造像三层,百余尊,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名窟之一。王母宫碑碣众多,其中以“王母宫颂碑”最为著名,有“瑰宝”之称。1963年,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王母宫石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8月24日,台湾三重市凤德玉宝殿一行30多人拜谒西王母于回屋,拍得显灵圣像,翌年同日,将显灵圣像恭送至回屋安放,并捐资修葺。回山南麓建有瑶池,传说是西王母的宫庭,为西王母举办蟠桃会、宴群仙的地方,西王母曾在此设宴招待周穆王这位人间君主。瑶池树木参天,绿树成荫,泉水叮咚,流向氵内 河。拾级而上,曲径涌幽,奇花异草,尤为奇观。按旧时惯例,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是西王母盛会。届时,四面八方的民众,纷纷来到这里朝圣,人山人海,香火旺盛。我国境内王母宫众多,但有史料、碑刻、古迹民俗作证,泾川王母宫是天下第一真宫。1990年后,台湾西王母信徒200多人组成“朝圣团”,考察了山东泰山王母池、新疆天池及泾川回山,最后也决然认定泾川回山遗址才是西王母发祥地。之后十余年间,台湾道教信仰者来泾川回山朝拜西王母者日众,先后共有50多批2000多人。尤其是其中“积善丹鼎派”更尊西王母为主神兼祖先神,称其为“母娘”或“金娘”。1999年10月18日,在泾川召开的1999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上,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王母宫“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的称号,同时授予泾川县城为“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2001年2月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回山王母宫位于甘肃省泾川县城以西1华里处的回山之上,景区内主要有王母宫、瑶池、回屋、石窟等四个景点。
  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元丰年间,宋初、明嘉靖年间曾两次重修,清同治三年毁于兵燹,一九九二年当地政府基于弘扬文化、发展旅游出发,由民间经理会第三次筹划建重修,陆续建成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配殿等主体建筑,回山王母宫是西王母降生地、发祥地、祖庙所在地,九九年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称号。主神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道教奉为女仙领袖,相传掌有不死之药、长寿蟠桃,周穆王、汉武帝曾在此拜谒过西王母。五帝时,西王母曾派使者帮助黄帝战胜蚩尤族,为统一黄河流域有过积极的贡献。

  瑶池位于回山南麓,相传是西王母举办蟠桃会,宴群仙的地方。明代建筑“夜月亭”为古泾州八景之一,每逢中秋月圆之夜,前来观景赏月者,络绎不绝,瑶池水为天然矿泉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
  回屋位于回山之下,相传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台湾三重市凤德玉宝殿一行三十余人拜谒西王母于回屋,拍得显灵神光。

  王母宫石窟位于回屋旁,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距今约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窟内为方形中心塔柱,雕有大小佛造像200余尊,窟外建筑为木质四层凌云飞阁,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十分庄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2251/777404541820.html

更多阅读

溪山兰若图 溪山兰若图 浓淡变化有序的溪山兰若图

【导读】巨然《溪山兰若图》轴,如果从历代著录记载巨然的绘画风格分析,基本上符合“笔墨秀润,善为烟岚气象”,峰峦耸峙,从树茂盛,一派幽谷朦胧之感;皴笔疏密,浓淡变化有序,墨点准确表现山头烟岚浮动。这是一幅相当接近巨然风格的绘画,时代、画

洞庭山碧螺春价格表 碧螺春 洞庭山碧螺春价格

洞庭山碧螺春价格一览表   碧螺春 特级绿茶春茶上市 正宗洞庭山碧螺春 120g 396元   乐自在 碧螺春 新绿茶叶 明前 洞庭山 碧螺春茶叶100克*3罐装 259元   九百年凤凰单丛茶黑铁罐装50g 单丛茶特级乌龙茶叶 

杜润山羊奶皂 smooth du山羊奶皂 杜润Smooth Du 山羊奶天然皂代理

导读:SmoothDu名称取自Smooth及Du的结合,Smooth,意指“光滑,细嫩,无暇”,而Du,喻指杜润集团,两者相结合,代表SmoothDu品牌是杜润公司的   Smooth Du名称取自Smooth及Du的结合,Smooth,意指“光滑,细嫩,无暇”,而Du,喻指杜润集团,两者相结合,代表Smo

山竹汁怎么洗 山竹怎么剥不流汁

   【山竹怎么剥】  1、首先摘掉山竹上的叶子  2、有如果在顶部已露出果肉,则用水果刀沿着两瓣果肉缝隙切;若没有,则在一侧轻轻切下去;  3、切开后,从切开的刀口中,掰掉果皮;  4、最后,把整个果肉掏出来即可。  【山

声明:《平凉崆峒山 甘肃---平凉 崆峒山、王母宫石窟、太统森林公园、柳湖、云崖寺国家森林公园、古灵台景区、平凉概况、南石窟寺、龙隐寺、王母宫山》为网友带着面具向前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