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 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内容。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补充,当个人或家庭生计断绝急需救助时,乃给予生活上的扶助,是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富有弹性而不受拘束的一种计划。
2、 社会救助体系:是指通过一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体制的实施,为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以及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而建立的各项救助制度的总和。
3、 贫困线:人们通常以消费水平为基础来测定贫困,并以此为依据来划定贫困线。
4、 最低生活保障线:同上
5、 恩格尔系数法:以“恩格尔定律”,即生活必需品开支与收入的增长成反比这一论断为基础,来制定贫困线的方法。
6、 廉租房: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实物配租、租金核减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7、 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是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8、 两免一补:两免一补是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并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一项政策。
9、 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简称,又称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用来分析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
10、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社会广泛参与,慈善组织运作,由社会募捐、项目实施等组成的慈善活动体系。它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制度化运作实现社会第三次分配的方式。
简答题:
1、 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区别: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子系统,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个子系统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次,旨在保障最低生活,资金来源以国家为主,同时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主体,其目标是保障基本生活,它强制在职工作者或鼓励具有经济能力者加入,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被保险者及其所在单位缴纳的保险费;而社会福利则旨在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保障主体是国家和单位。
2、 社会捐助的特征:
社会捐助有两个特征:(1)强调自愿,个人或社会组织在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之余,出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爱心,自愿的提供一定的款物来帮助他们。如果违背自愿原则,指令性提供,则可能导致对政府或对弱势群体的逆反心理。(2)捐助是无偿的,弱势群体接受捐助是他们享有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他们不必对此对任何个人或社会组织承担责任;同时,任何个人或社会组织液不应以捐助之民,谋取私利,或要求受助者予以报偿。
3、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救助:
高校应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点面结合,组织心理咨询专家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给予具体指导。例如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组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完善个性,战胜自我,促使贫困生能够面对现实,适应环境,提高自我的心理保健能力,使他们认识到穷是事实,但不是缺点,更不是耻辱,现在贫穷不等于永远贫穷,相信只要不怕困难,认真学习,不懈努力,贫穷现状是会改变的。通过集体咨询、
个别面谈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心理咨询形式,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主动进行咨询、了解、干预,帮助他们客服心理障碍,必要时应与家庭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开展“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活动,使贫困生认识到自己已经得到了资助,但还有一些和自己一样困难甚至比自己更困难的人需要资助,让他们通过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灾害救助的形式
我国现阶段灾害救助的主要形式有:
(1) 国家救助。国家救助是灾害救助的主要形式。国家救助灾民的方式多种多样,
包括资金救助、实物救助以及服务救助等。
(2) 救灾保险制度。就在保险是指由政府出面组织,由中央救灾经费、地方财政补
贴、农民自己缴纳保险费形成救灾保险基金,为灾民提供灾后生活的基本保障
并维持其简单再生产的一种灾害社会保障制度。
(3) 农村互助储金会、储粮会的探索。成立互助互救组织是发掘民间的互助潜力,
主动应对灾害的一种积极举措。
(4) 互济互助,生产自救。生产自救是国家救助意外的一种重要补充。
(5) 救灾国际援助。国际援助这一救助形式的发展体现了灾害救助的开放性。它主
要是指国际组织、国家、国际友人等向灾区提供的物资、技术以及资金等方面
的援助。
此外,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保险也不失为灾害救助的一种补充形式,在灾害频发的我国也存在着广泛的发展空间。
4、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能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基本卫生服务的基层综合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一般设置在有一定人口规模的社区,距离近,就诊方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购进流通环节减少,成本降低,价格低廉,直接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这些显著的优势都符合医疗救助成本—效果原则,可达到提高贫困人口医疗服务可得性和可及性、维护救助对象的基本卫生权力的目的。
6、新兴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的区别:
7、经济适用房的有限产权
经济适用房产权的“有限”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经济适用房产权的主体,也就是物权的主体是有限制的,低收入家庭才能有法律上
的资格购买经济适用房,如果是高收入者就不可以,这是一个限制。
(2) 经济适用房的处分权的限制。如果是完整所有权的话,可以自由交易,但是经济适
用房需要5年后才可上市交易,政府可优先回购。
(3) 取得经济适用房的对价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政府在将经济适用房出售给需要的家庭
时,有些应当在商业住房项目中收取的土地费,实际上是减免了。所以在购买产权的时候,支付的对价里面就没有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完整的市场价格,因此对应来讲,所取得的权利也应该受到一定限制。
(4) 对于大多数低收入者来说,给予有限产权并不会影响到低收入家庭的正常生活。低
收入者取得了可以负担得起的房屋的使用价值,为了使这个使用价值得到法律上的确认,政府用了“有限产权”这样的概念。经济适用房可以有条件地转让,这和使用权并不一样,这种所有权受到了法律上的限制。
8、我国农村贫困的特征
(1)农村贫困人口由集中的地区分布转向零星的乡村分散分布
(2)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相对贫困问题突出
(3)贫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返贫现象严重
(4)贫困农村的经济结构不合理
(5)生态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论述题:
1、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P21)
(1) 救助措施设计不科学,救助资源配置欠公平,出现救助叠加问题。
(2) 资格确认难度较大,而现行的家庭财产调查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有随意性和盲
目性。
(3) 资金投入不足,筹集机制不合理,基层政府负担过大或过分依赖中央财政,基金管
理不善。
(4) 社会救助覆盖面窄,救助水平偏低。
(5) 政府部门的配合不力,信息不能共享。
(6) 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不足,工作量大,工作经费未落实,有的管理人员人身安全受到
威胁。
(7) 社会救助导致某种程度的“福利依赖”。
(8) 社会救助的社会融合效果不突出。
(9) 不少管理细节有待改进,如实施时间还不够科学等。
(10) 法治和社会道德文化价值观念落后。
2、 从宏观的视角阐述我国社会救助发展的方向:(P27)
(1) 完善现行的分类救助和差异救助,增加一些新的单项救助项目如意外事故救助等,
借鉴国外分类救助的先进理念。
(2) 扶持弱势群体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
(3) 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和统管统支的经费保障机制
(4) 动态管理机制
(5) 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
(6) 建立救助信息数据库,形成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机制
(7)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伦理救助
(8) 加强社会救助管理部门间的协调一致、相关制度间的衔接配套
(9) 加强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救助中的作用
(10) 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管
(11) 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制度
(12) 社会救助制度要由政策指导向法制保障转变
(13) 注重宏观政策的配套
(14) 应加快社会救助理论研究
3、 城市居民低保制度存在问题:(P67)
(1) 家庭经济状况难以核实
(2) 缺乏有效地动态调整机制
(3) 低保者的尊严和自由无法保证
(4) 低保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问题
(5) 对待城市低保边缘户的做法不一
4、 美国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就业对策(P2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为了缓解国内就业压力,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增强失业者就业机会,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就业能力与机会,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
(2)
(3)
(4)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以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 进行社会失业保障制度改革 联邦政府重视失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再就业工作 美国政府也提高了就业服务体系的技术含量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