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来是潮流的反叛者,“文革”中闻名全国的“白卷英雄”,做过全国人大常委,受过江青欣赏,后来又为此蹲15年监狱,出来后举目无亲。
他如今在潮流中为人所知,成了身家有可能超过3亿的商界精英。这位62岁的老人与女儿一起定居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市,自称只想做个普通人,不再参与公司日常业务,用沉默对待所有采访者。
情况也有可能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假如历史之河是向另一个方向流淌,他会是一名位高权重的政客。
然而如今,人们在5月17日发布的禾丰牧业招股说明书里看到他的名字。张铁生成了风起云涌的财富故事的当事人、该公司第六大股东、净资产9000万元的富豪。若上市成功,他将拥有3.2亿市值的财富。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太平常了,和我的同学朋友比,我没有一个方面是出色的。这些年拼命干事业,绝不是在努力向世人证明什么,只是想过普通人的日子。” 10年前,他曾对媒体这样解释自己的事业。
在被时代车轮呼啸着碾轧了40年之后,他的表现堪称低调,要在网络上搜索他的故事并不难,但目前还没有一个人能让这位老人公开评价突然增长的财富。
他应该已经习惯了这种巨大的起落。自从1973年他在高考的物理化学试卷背面写下那封信开始,他的一生就从来没有按照普通人的方式进行过。
他是那个“反潮流”英雄辈出的年代里影响最突出的人物,并且完全符合那个年代的赞美标准。
初中毕业,到辽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表现突出当上生产队队长,这些经历为他赢得了1973年大学招生文化考试的机会(当时这一考试停顿多年,但随着邓小平的短暂复出又被恢复)。在6月30日最后的物理化学考试中,整份试卷,他只会做3道小题,其余的一片空白。
他翻过试卷,在背面写了《给尊敬的领导的一封信》,腔调如今看来是陈旧的,当时却恰如其分,讲述了受“事业心”和“革命的良心谴责”,“不忍心放弃生产”而复习,虽然考得不好,但“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可以“自我安慰”。信中还说,“我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清白如洗),自我表现胜似黄牛”,所以“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
辽宁省委书记、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对这封信作了删改,指示《辽宁日报》发表。编者按中说:张铁生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
随后,这封草草写就的信开始融入政治斗争的语境,顺便引导了张铁生的人生。《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相继转载了此信,说搞文化考试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反扑”。张春桥说这是“反攻倒算”。江青则对张铁生赞不绝口:“真了不起,是个英雄,他敢反潮流。”
几十年后,张铁生是一个只有当别人不知他是谁时才会觉得自在的老人。但当时,他无人不知。高考结束后,他语文得了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6分,但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破例发展为党员,成为中共铁岭农学院党委副书记,当上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他频繁参加社会活动,四处作报告、发表文章,成了江青集团的当红人物。
他受到了江青的接见,江青称他是一块“有棱有角的石头”,并说“我要用这块石头打人了”。他被紧紧地绑在时代的战车上,再也无法左右自己。
他也是那个命运无常的年代命运的典型人物。1976年,“四人帮”被清洗,曾经盛赞他的媒体转身批判他。《山西日报》刊登《二月里的反革命噪音》,率先揭露张铁生1976年2月在山西进行反革命煽动的言行。他被撤销党内外职务,逮捕羁押。7年后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政府罪”等罪状,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审判时,他没有委托律师辩护,拒绝法院为他指定辩护人,在法庭上说自己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小将”,在复杂的路线斗争中,犯了该宽容和谅解的“错误”。
他的刑期从1976年算起,在辽宁省凌源监狱里负责全部犯人的医护工作。1991年重获自由时,改革开放平稳进行,此时的张铁生,一无所有。
这个在一天清晨走出监狱大门的辉煌人物,没有见到来接他的家人,没有人认识,也没有人注意。据他后来说,正是在这时候开始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普通人。
也是在这一天,他与15年未见的老同学董礼平重逢。已经是沈阳农业大学讲师的董礼平来接他,两人默默地握着手。1976年12月张铁生被押回学校批斗,也是董礼平默默相送。她见证了他的人生起伏,1991年,两人结了婚。
婚后,张铁生的确试图成为普通人:他好几个月没有工作,曾寄希望于当地政府给他安排岗位却毫无结果,想办个私人诊所,但没有行医资格,办理不了营业执照。
董礼平找到了自己的学生,当时担任北京康地公司东北地区经理的金卫东(他如今是禾丰牧业的第一大股东、董事长),金卫东将张铁生介绍到辽宁省鞍山市辽河饲料公司。在政治漩涡里挣扎了几十年后,张铁生又踩进了经济的漩涡——但这一次,他不再是反潮流的英雄,他是潮流的顺应者和获利者。
有一段时间,张铁生是公司下属的一个工厂办公室职员,性格爽快,办事干练。
1993年4月,张铁生与金卫东等人一起,合伙出资成立了沈阳天地饲料公司。不到半年,张铁生学会了用电脑操作系统给饲料配方,经历过资金不足、风雨飘摇,并入禾丰牧业,张铁生进入禾丰牧业的管理层。
这一次,他可以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
2002年10月,知音集团所属的《打工》杂志曾抛出一篇重磅报道《昔日“白卷英雄”张铁生成“千万富翁”》,讲述了他的故事。但2003年末,张铁生却将《打工》杂志和作者告上了法庭,称作者没有搞清楚“总资产”和“净资产”的概念及他的持股比例,“千万富豪”说不实。
禾丰牧业一名高管说,创业过程中张铁生表现出了卓越的商业才干,长期工作在第一线,无论采购还是销售他都亲力亲为,是禾丰牧业的奠基者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张铁生参与创始的禾丰牧业迎来了上市的时间窗口。于是张铁生的名字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这次,他的身份是原始股东。
他不是靠着政治风向、而是靠着为人获得了尊敬。有人喜欢他的随和,有人觉得他正直、公正。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曾经的故事,一名员工说,“我们也不是那个年代的人,对他也不了解”。
他们说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
我觉得这真的很了不起,值得庆贺。什么时代出什么英雄。他当年交白卷是个”投机英雄“;后来被政治利用成了”反潮流英雄“;再后来被判刑成为”背时英雄“。现在通过个人奋斗成为”财富英雄“。从1973年交白卷到2012年持证劵,张铁生40年人生路,是中国青年奋斗出头的微缩景观。
邓聿文(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
张铁生成功背后是时代的开放与宽容。曾经的“白卷英雄”张铁生,身上具有一些品行,撇开其政治含义,在今天这个资本的时代,同样迫切需要。这是张今天成功的基础。
曾颖(作家)
可以说张铁生的华丽转身,得益于这个包容且允许人们凭着自己心愿选择人生道路的时代。虽然在这个时代,不同的人的创业和上升的渠道还有巨大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财富、个人奋斗和个性化发展,已不再是被妖魔化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概念。这不是张铁生一个人的幸运,而是这个时代所有人的幸运。
这封信让张铁生成了英雄
尊敬的领导:
书面考试就这么过去了,对此,我有点感受,愿意向领导上谈一谈。
本人自一九六八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每天近十八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我的时间只在二十七号接到通知后,在考试期间忙碌地翻读了一遍数学教材,对于几何题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题眼瞪着,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不愿没有书本根据的胡答一气,免得领导判卷费时间。所以自己愿意遵守纪律,坚持始终,老老实实地退场。
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的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钻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如果那样,将受到自己与贫下中农的革命事业心和自我革命的良心所谴责。有一点我可以自我安慰,我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我在队里是负全面、完全责任的。喜降春雨,人们实在忙,在这个人与集体利益直接矛盾的情况下,这是一场斗争(可以说)。我所苦闷的是,几小时的书面考试,可能将把我的入学资格取消。我也不再谈些什么,总觉得实在有说不出的感觉,我自幼的理想将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代替了,这是我唯一强调的理由。
我是按新的招生制度和条件来参加学习班的。至于我的基础知识,考场就是我的母校,这里的老师们会知道的,记得还总算可以。今天的物理化学考题,虽然很浅,但我印象也很浅,有两天的复习时间,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
自己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清白。对于我这个城市长大的孩子,几年来真是锻炼极大,尤其是思想感情上和世界观的改造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我没有按要求和制度答卷(算不得什么基础知识和能力),我感觉并非可耻,可以勉强地应付一下嘛,翻书也能得它几十分嘛!(没有意思)但那样做,我的心是不太愉快的。我所感到荣幸的,只是能在新的教育制度之下,在贫下中农和领导干部们的满意地推荐之下,参加了这次学习班。
白塔公社考生张铁生
一九七三年六月三十日
--------------------------------------------------------------------------------------------------------------------------------------------
“白卷英雄”张铁生:我不再交白卷了
1973年6月30日,知青张铁生在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交了一份被视为“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一夜之间他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四人帮”一伙对张铁生交“白卷”的行为赞不绝口。1973年,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1975年8月升任铁岭农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从此,红得发紫的张铁生开始频繁参加社会活动。“四人帮”被粉碎后,张铁生的政治靠山轰然倒塌。1983年3月23日,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张铁生十五年徒刑,他在监狱里度过了漫长的刑期。今年距“白卷事件”已经三十五年了,张铁生究竟怎样了呢?
“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
1968年10月,张铁生从辽宁省兴城县初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去本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落户。
1973年,张铁生加入了共青团,并担任了生产队队长。
1973年6月30日,张铁生被推荐去兴城县参加大学招生统一文化考试,在严肃的考场上,他在试卷背面写了“给尊敬的领导的一封信”(详情见本刊2007年第七期)。
张铁生在写此信之前,已经参加了语文和数理化考试。考试均为开卷,允许翻书。张铁生此次考试的成绩是:语文三十八分,数学六十一分,理化六分。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学习《为人民服务》的体会”。
张铁生的信被毛远新发现后,命运从此改变。
1973年深秋,志得意满的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并被破例发展为中共党员。1975年,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他当选为人大常委,江青、王洪文亲自接见了他。
1976年上半年,张铁生配合“四人帮”,不遗余力地在政治舞台上作了充分的表演:到处发表文章,到处作报告,为“四人帮”篡党夺权大造舆论。他成了绑在“四人帮”战车上的一名打手,无法左右自己。
1976年10月,“四人帮”反党集团被粉碎。11月18日,《山西日报》刊登了《二月里的反革命噪音》,揭露了张铁生1976年2月在山西进行反革命煽动的言行,拉开了对他揭批的序幕。
在案件审理中,张铁生没有委托律师辩护,他拒绝法院为他指定辩护人,他在法庭辩论时发言,说自己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小将”,在复杂的路线斗争中,犯了该宽容和谅解的“错误”。他对起诉罪状不服,对十五年徒刑、剥夺政治权利三年的判决不服,提出上诉。后上诉被驳回,维持原判。
之后,张铁生在辽宁省凌源监狱里度过了漫长的刑期。
在狱中,他由兽医改为人医,曾在辽宁省凌源监狱卫生所担任医生兼护士,负责全监狱犯人的医护工作,从未出过差错。
来之不易的姻缘
人生跌宕,人情冷暖,令人唏嘘,催人深思。张铁生在经历了政治上的大起大落之后,一心想默默无闻地生活。
1991年10月16日清晨,他就是抱着这种逃离尘世的心境,走出凌源监狱的大门,重返尘世的。
当他重新呼吸到自由的空气时,已经四十一岁了。
站在监狱门口,他很想背靠电网高墙拍一张照片,可惜,由于狱方在家人来接他前一小时把他放了出来,他出狱后的第一个愿望没有实现。他跨出铁门没有见到亲人,感觉有点凄凉,他向招待所走去,路上的行人忙着赶路、上班,没有人注意他,也没有人认识他。这一点很让他欣慰。时间过去得太久远了,他真希望人们把他忘了,不再知道他是谁。他渴望像山野之人那样,过普通平常的日子,以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但这些很难做到——此刻,他的周围就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他明白了,既然已经重返尘世,就无法逃避了。面对人间纷纭,唯一正确的选择只能是正视现实,而不是躲避。
张铁生出狱一小时后,驱车从兴城赶到凌源的家人,在招待所里找到了他。他的身体有些发福,头发还是那样黑,皱纹刻在他的脸上,但没有想象的那么多、那么深。
在来接他的人中,张铁生一眼就认出了董礼平,虽然十五年未见,姑娘已不再年轻,但她此刻在张铁生的眼里却美若天仙。过去,董礼平是他的同学;现在,董礼平对他来说重于生命。他站起来,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她的手,万语千言尽在不言中。
他想起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1973年9月,根据张铁生想学兽医或学水利的志愿,分配他去铁岭农学院牧医系学习。提前报到的同学听说和大名鼎鼎的张铁生一个班,异常高兴,都希望能在车站接到他,而真正接到他的是董礼平。她热情地接过张铁生手中的提包,带他向站外走去。张铁生还记得,当时她的脸挺黑,牙齿却很白,一看便知也是从大田里走进课堂的知青,便问:“你是哪个班的?”
董礼平爽朗地说:“咱俩一个班,我昨天晚上就到了。”
“你多大了?属什么的?”张铁生又问。
“二十三岁,属虎。”
“我也属虎,咱俩同岁。”
从那以后,他们同窗学习了三年,是很要好的朋友。毕业时,全班只有董礼平一人留校工作,所以,1976年12月,张铁生被押送回母校批斗后带走时,也只董礼平一人默默相送。在那个沉重的时刻,她多想上前去和昔日的老同学张铁生打个招呼,说几句宽慰的话,可是,她没有机会,也没有勇气。她只能在心里呼唤他的名字,祈祷他平安出狱。
现在,他终于出来了。他向她走来,拉住了她的手,尽管她为此等待了五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她毕竟等到了。那一刻,她含着泪笑了。
张铁生说:“如果世上真有缘分的话,我们俩的缘分就在那一接一送中。”
董礼平点点头,用妻子的口吻说:“走吧,咱们回家!”
这句话张铁生听得真真切切,他也有家了!对一个心灵受过重创的男人来说,医治的良药,就是一颗女人的心和她那双温柔的手。
张铁生出狱半个月后,迎来了他的四十一岁生日。1991年11月4日这天,董礼平和当年几位跟张铁生要好的同学,为他举行了一个小型生日晚会,那个为他精心定做的生日蛋糕上写着:祝铁生四十一岁生日快乐!
张铁生被这深深的同学情谊感动了。半个月来,这些同学带他去登电视塔,去歌舞厅,让他看一切新鲜的东西,体验全新的感受,为的是让他尽快适应外面的世界。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他觉得自己观念落后,反应迟钝,对他来说,真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张铁生举起酒杯,向大家敬了一杯酒。他胃病很重,不能喝酒,但是,这杯酒他一定要喝!他说:“你们对我的情谊,我没齿难忘!”接着,他一仰脖子,把酒和着泪一起咽下去了。
张铁生出狱后,董礼平对他精心照顾,他很快就觉得离不开她了。他们本想悄悄地结婚,可是家里人坚决不同意:礼平等了你这么多年,悄没声息地娶进门可不行!不用他俩操心,张铁生的弟弟让出自己的一套两居室给他们做新房,并花了上万元,以最快的速度将新房装修完毕。
1991年12月22日,张铁生的婚礼在他弟弟刘铁山(张铁生本姓刘)承包的天鹅饭店举行。婚礼只有双方家人、亲戚和几位同学参加。
凌源劳改二支队的政委、大队长一行五人,千里迢迢从凌源赶到兴城,还带来一条毛毯做贺礼。他们特意都穿了便衣,政委解释说:“我们是作为朋友来祝贺的。”他拍着张铁生的肩膀说:“小董是个好姑娘,你千万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姻缘哪!”
张铁生说:“您放心。我永远不会辜负她!”
婚礼开始了,张铁生第一次穿着西服,系着领带,站在身穿红毛衣的新娘子身旁。他郑重地说:“我是一个坐过十五年牢的人,由于我的原因,很多亲友受到牵连,你们身心遭受的损失,我无力偿还,只能在此向所有受我牵连的人表示我深深的歉意!”说着,他向众人三鞠躬,张铁生接着说:“我的老同学董礼平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和珍贵的爱情,她的高尚情操是我无法报答的,她对我情重如山,从今后,我们要相亲相爱,相依为命,手拉着手,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
1992年11月12日,四十二岁的张铁生陪着四十二岁的妻子到沈阳医科大学三附院妇产科检查——董礼平的预产期已经到了。
由于胎儿过大,董礼平接受剖宫产,生下一个八斤八两的女婴。守候在产房外的张铁生听到婴儿的响亮的哭声,异常激动,孩子的啼哭,是他人生命运交响曲的一个崭新乐章。他做爸爸了!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今生今世还能当父亲,他太高兴了!
当护士跑出来告诉他生了一个女孩时,他略微有些失望。倒不是他重男轻女,张家的下一辈已有五个女孩就缺一个孙子,张铁生的老父亲对他们寄予厚望,就盼董礼平能生个孙子,这下让老人失望了。
护士送孩子去婴儿室时,对这位中年得女的父亲格外关照:“先抱抱你的女儿吧!”
张铁生伸手抱起自己的女儿,一种从未有过的柔情顿时充溢了他的心,他望着女儿粉嫩的小脸儿,看不够亲不够,神圣的父爱从他心头升起。他坐在那里足足抱了一个小时,如果不是护士催促,他还不舍得放下。
中国人是最善良、最富于同情心的民族,张铁生赫赫有名时,老百姓并不买他的账,可是,当他落难后,人们却给了他极大的同情和帮助。张铁生出狱之后,不论是办户口还是结婚登记,所到之处,人们都很热情地给他提供方便。
孩子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生机,张铁生私下与董礼平合计:现在咱们得多挣点钱,为孩子,也为自己。因为我们老的时候,孩子还没有长大,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养老,我们也有责任为孩子的将来做一点储备。
投入商海,在市场经济的考场上没有交白卷
张铁生与董礼平结婚后,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出狱后的他有一种自卑感,不愿意让人们知道他是谁,更不愿意见熟人。因此,在工作问题上,他一直寄希望于辽宁省葫芦岛市政府给他安排一个岗位。那段时间,他几乎很少出门,偶尔出门也要戴一副墨镜。他每天待在家里,谁也不见,一心等着当地政府的安排。
然而,当地政府对给张铁生安排工作的事很敏感,而且他们担心张铁生无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便把这事当做难题,一级一级往上交,却一直没有一个结果。
1992年初,张铁生终于第一次走出家门,找到一位在市政府部门供职的远房亲戚,询问给他安排工作的事。那位远亲语重心长地说:“铁生啊,你不要寄什么希望了,还是自谋生路吧!”
可是自己能干什么呢?张铁生想,他曾在监狱里帮人看过病,有医护方面的经验,便想回到兴城办一个私人诊所。可是,由于他没有专业技术职称,不能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张铁生刚升起来的希望又成了泡影。那段时间,他十分失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
妻子董礼平是一位宽容而又善解人意的人,她一方面安慰丈夫,一方面暗中帮丈夫找工作。当时,董礼平有一位学生名叫金卫东,毕业后先在正大康地有限公司做销售,1992年又受聘于北京康地公司担任东北地区经理。她想,这位学生能力强,不如找他帮忙。于是,董礼平便找到金卫东说:“卫东,铁生没有工作,你帮帮他吧!”金卫东一听,便点头答应了。
刚好那时北京康地公司正准备扩展东北市场,需要招兵买马,而金卫东认为张铁生是一个大名人,如果能进康地公司,一定会带来名人效应。于是,几天后,金卫东来到了董礼平的家,准备请张铁生出山。不想,他进门时,董礼平不在,张铁生正戴着一副墨镜,坐在阳台上听收音机。金卫东没有认出他,便问:“我是董礼平的学生金卫东。铁生大哥在吗?”张铁生早就听妻子提过金卫东,听说他来了,便立即摘下墨镜说:“我就是。”
这时,金卫东腰间的呼机突然响了,张铁生的双眼四处搜寻:“哪来的虫子呢?什么虫子在叫?”金卫东忍俊不禁笑了起来:“大哥,不是虫子,是我的呼机在响。”金卫东翻看一下呼机,拿出“大哥大”准备回电话。“卫东,你怎么拿一个发报器呢?”张铁生更是不解地问。“大哥,这不是发报器,这是‘大哥大’,就是移动电话。”面对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张铁生恍如隔世。金卫东说出想让他进北京康地公司的想法,不料,张铁生一听说给外国人打工,便一口回绝了。因为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六七十年代,认为中国人不能给外国人当“买办”,应该把才华贡献给自己的国家。
无奈,金卫东只好将张铁生介绍到辽宁省鞍山市辽河饲料公司。辽河饲料公司是辽宁当时最大的一家饲料公司,老板黄经理是金卫东的朋友。
第二天,金卫东乘火车送张铁生来到了鞍山市辽河饲料公司。黄经理和张铁生见面后,发现张铁生是一个爽快人,便答应让他先在公司下属的一个工厂办公室当一名小职员,主要任务是干一些杂事。
有了工作后,张铁生的性格变了,他不再自卑,也敢于在人前说话了。尽管那时他在办公室里只是一个跑跑腿的小职员,可他仍然十分投入。很快,他的能力让黄经理刮目相看。
1992年秋天,辽河饲料公司为了开拓沈阳市场,决定在沈阳设立办事处,于是就让张铁生担任办事处主任,负责沈阳的市场开发和售后服务工作。
张铁生是一个十分好强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那时,办事处刚刚成立,开拓市场是当务之急。
有一次,张铁生带着一位员工到沈阳一家大型国有养鸡场推销饲料。找到养鸡场的负责人后,他便直接掏出随身携带的样品,请那位负责人过目。不想,那位负责人手一摆,说:“我们不需要这个。”张铁生十分纳闷,心想养鸡场怎么不需要饲料呢?最后,他才弄明白让那位负责人生气的是,他没有自我介绍。其实,张铁生那时最怕在别人面前介绍自己,害怕别人笑话他干这一行。
这时,另外一家饲料公司的业务员也找到了养鸡场的那位负责人,只见那位业务员先是递上一张名片,接着介绍自己的产品。那位负责人认真听取了他的意见后,准备试用那人的产品。
这件事让张铁生认识到了名片的作用。回到办事处后,他马上给自己设计了一款名片,第一次将“张铁生”这三个字亮了出去。果然,他发现有了名片后,许多事情好办多了。
接下来,他又到书店买来一些市场营销方面的书,一有时间就埋头苦读。就这样,他一边学,一边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果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半年后,沈阳办事处的业绩从最开始的零销售迅速上升为几十万吨的销量。
此后,张铁生又掌握了电脑操作,对饲料配方也更精通了。他觉得自己真正迈进了一个“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在监狱中浪费的时间终于被追了回来。
世事轮回,沧海桑田。张铁生从一个“白卷先生”、“反潮流英雄”到阶下囚,又从一介平民到搏击商海,他不无自豪地宣称:“在市场经济的考场上,我没有交白卷。”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