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写诗填词贵在含蓄,切忌直白,那么什么是含蓄呢?简单来说达得委婉,耐人寻味这个就叫含蓄。所谓含蓄,就是不要一泻无遗,不要节外生枝,不要累赘琐碎,要有剪裁,要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我们以前的讲过含蓄九章,其实就是从立意上,从写景上,从炼句上,从这三方面讲的如何体现出含蓄,那么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的讨论含蓄。
李商隐《楚吟》: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楚吟》是抒写楚人的感情。《高唐赋》写楚襄王同宋玉登上高唐台上,所以说“山上离宫宫上楼”。在台上谈到神女的事,说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楚天长短黄昏雨”,不论是日长日短只讲神女的事,这句暗指楚王只是追求声色享乐,不再接近贤人,所以宋玉无愁也自愁。这是借楚王来指唐皇,他的用意借后两句来透露。
何焯批:
长晷短景,但有梦雨,则贤者何时复近乎?此宋玉所以多愁也。”。
又《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何焯批:“《诗》云:‘将子无死,尚复能来。’不来则死矣,讥求仙之无益也。”。
《瑶池》首写周穆王和西王母的故事,《穆天子传》里讲周穆王用八匹骏马拉车,到瑶池去会见西王母。西王母唱道:“将子无死,尚复能来。”周穆王答道:“比及三年,将复而(尔)野。”三年后再来。《黄竹》歌是周穆王看到受冻的老百姓而作的歌。穆王约定三年再来,为什么不再来呢?说明他死了。西王母是仙人,从“不重来”里含蓄求仙无益的意思,讥讽唐皇的迷信神仙。
这两首例子呢是说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
这两首诗里各提出一个疑问,笫一首表面没有疑问,实际也有疑问,“无愁”同“自愁”矛盾,“宋玉无愁”何以“亦自愁”呢?
第二首更明显,“穆王何事不重来”呢?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作者的用意就明白了。
用问句做结。疑问作结,发人深省: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是营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
如张旭《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神往世外桃源,明知不可求而故问,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怅惘,令人叹息之、向往之。
这里讲一个手法: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笔法”获“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面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春秋笔法”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经常见到,比如“硕鼠”篇
诗中的“春秋”笔法即是:含蓄的手法和讽刺相结合,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诗,指出皇帝宠爱太监,造成太监掌握大权,终于亡国。通过“轻烟散入五侯家”(指皇帝的恩泽只赐给太监)来进行讽刺。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说在宫里饮宴到夜深回去,薛王沉醉了,寿王却很清醒。通过对比,说明寿王在宫里食不下咽,从而透露出他的妻子被父亲夺去的悲痛,对唐明皇进行讽刺。
寿王就是杨贵妃的原配夫君。唐明皇的儿子,这两首诗,都是文笔比较曲折,没有直接对人和事物进行褒贬,但是这个要注意一点,含蓄不能隐晦、晦涩,含蓄同隐晦不同,诗里不明白说出的意思,人家看了自然懂得是含蓄,人家看不懂,要费很大劲去猜还猜不透,是隐晦。
朱庆余《宫中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官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原来这样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女子的痛苦,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前不敢说话,就是含蓄的说法。含蓄的诗词要注意一点,不能使用冷僻的典故,用事要用大家都知道的,否则大家看了不明白,你要讲的是什么。这样就不行了。如果说直白是含蓄的反义词,那么含蓄的近意词是什么呢?委婉
含蓄在抒情上有两种常见的方法:
一种是从一件小事物引起,这件小事物好像和主题并无关系,经过转折,婉转地透露正意。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中的“儿”,在古代读音是“泥”,在唐韵里是平仄两用的,在平水韵里是平声字,这首诗的作者叫金昌绪,唐代人。
这首诗写的是封建社会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对外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可是它不从正面写,却从一件小事讲起,把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枝上啼叫,从而引出怕它啼叫时把梦惊醒,使她在梦里到不了辽西。这样表达出她迫切地想梦到辽西的心情。这样写是婉转曲折的,也是含蓄的,所以耐人寻味,比明白说出更有味,会给人更深的印象。
曾经有人问韩子仓,做诗的技巧, 他就举了这首诗为例, 说你能会使用这种手法,就已经得了诗中的三昧了。古代人写诗,很多是用的这样的手法。
如崔国辅《怨词》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写宫女对秦王的忠贞,不从正面写,却从一件好像没有关系的罗衣讲起,说这件罗衣是秦王生前替她作的,因为在春风中舞得多了,在秋天里不能著了。说明在秦王生前,这个宫女好像生活在春风里一样,到秦王死以后,她过的是萧瑟凄凉的生活。不再著秦王给她制的罗衣,也表示她对秦王的怀念,从而表达出她对秦王的忠贞来。这种表达方法也是含蓄的表现手法。
这些就是含蓄在抒情上两种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从一件小事物引起,这件小事物好像和主题并无关系,经过转折,婉转地透露正意。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含蓄通过想象来曲折表达,还有一种方式,由一意转出另一意,所谓愈转愈深,这种转折也是凭想象来的。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这里写的也是诗人的想象,想象她用花卜归期,说梦话。一结春不解带将愁去,从春带愁来转出。
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这是写春末景象,东风句要东风伴着蔷薇住下来,也就是希望春光能留下来,但到蔷薇花开时春光已快消逝,因而深一层地转出“到蔷薇,春已堪怜”,用来表达惜春的感情。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