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东川路小学,原青岛下河小学,始建于1913年,2003年更名为青岛东川路小学。
青岛北山小学_青岛东川路小学 -简单介绍
青岛东川路小学青岛东川路小学,位于李沧区东部王家下河、于家下河2个社区交界处,与市级文物“仙姑塔”毗邻。目前,学校占地25亩,有十四个教学班,37名教职工。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区级教学能手14人,市优秀专业人才4人,市、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近15人。近几年先后获得 “李沧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李沧区校本培训示范学校”“青岛市精神文明单位”“青岛市花园式学校”“青岛市绿色学校”“青岛市艺术教育示范校”“青岛市少先队规范化大队”“青岛市课外文体示范学校”“青岛市德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青岛北山小学_青岛东川路小学 -历史
青岛东川路小学,原名青岛下河小学,建于民国元年五月(公元1912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矗立校园中两棵近百年树龄的加拿大杨树,植于“下河学校”建校初期,是原“下河学校”校舍留下的唯一标识。它们陪伴学校走过无数风风雨雨,如今,它们依然苍翠挺拔,展现着“绿的和谐、绿的生机、绿的诗意、绿的追求”的东川人风采!
1898年德国强行租借胶澳后,在青岛为德国人的子女开办了小学校。同时,为了对中国的少年儿童进行奴化教育,也开设了中国人小学校。“下河蒙养学堂”就是在此形势下于1912年设立。1914年改为“下河公学堂”,1921年更名为“于家下河公学堂”,1928年成立“公立下河初级小学。”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将小学分为中心国民学校和国民学校2种。青岛市政府重新划学区,每学区设中心国民学校1所。“公立下河初级小学”成为“下河中心国民学校”。日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1938年1月一1945年9月)校名为青岛市李村区下河中心小学,直属青岛市教育局领导。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市立小学和企业办的小学;此后,对教学方法的探讨颇为重视。1951年根据整顿、提高的指示,提出了教学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1952—1955年间,先后提出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直观教学,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把当堂学到的知识当堂消化。
1967年公民办合校;“文革”后期学校的领导机构为“革委会”,该机构将其组织成员分配为管行政、抓教学、任事务等工作。1968年开始成立联中,小学成为五年制,加上6个大队联合办起的初中合为八年制学校。文革中实行开门办学,在学生中也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开卷考试,学校中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3个面向以后,就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开拓性人才作为自己的教学任务。提倡大力阔斧的教学改革,每学期开展校级、镇级、县级的公开观摩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多种兴趣,发展学生智力,致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Www.aIhUaU.com]80年代校名为李村镇下河小学,由崂山县李村镇教育组领导学校的工作。学制由五年制改变为六年制。1982年在镇教育组和6个大队的大力支持下全体师生艰苦奋斗,拆除了一些破旧校舍,新建花坛三个,停车棚1个,校门一个。1983年又建了旗杆和旗杆座,校舍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1个完整对称的四舍院,给教学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90年代,下河小学隶属于原崂山区李村镇教育委员会的领导。由于校舍年久失修,屋顶破旧,漏雨雪,1993年,在曲春亮校长的努力下,六村集资20余万元,重新更换了屋顶,套起了院墙,改变了学校四处敞口的现象,学生可以安全的在校内进行活动。至此,下河小学终于有了封闭的校园,时隔建校80年。1994年青岛市区划以后,下河小学隶属于李沧教体委的领导,学校更名为“青岛下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