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差生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里居然找不到“差生”了,其实并不是因
为没有差生,而是因为“差生”这个名词不复存在了,由先前的“差
生”变为“后进生”,再到现在的“待优生”。“差生”的称呼一变
再变,以至于彻底地消失在教育的话语体系之内。
取消“差生”的称呼似乎有着一定的道理,“差生”意即差也,即
学生的表现差,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判断,容易造成一定的歧视,
给这类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而变换一种称呼,称其为“待优生”,

则饱含着教师浓浓的期待,也预示着这类学生只是发展的脚步慢了
些,只要努力也即将踏入优秀生的行列。
这样的初衷与想法确实很好,但是,用“待优生”代之以“差生”
的称号,一切都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吗?我看不然,“待优生”与
“差生”只不过是一种评价符号,符号的选择其实并不能决定问题
的本质,而真正重要的则是教师对学生潜在的评价判断,以及由此
评价判断而产生的一系列教育教学行为。
科学而客观的评价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保障,也是教师有针对
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实施有效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因而,评价是
必须的,但是,教师应当明白对学生评价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学生更
好地发展,为了寻找每一个学生最合适的教育方式,而非将学生分
门别类,划分个三六九等,特别要分出个优秀与差劲,或者是优秀
与非优秀,偶或优秀与待优秀。
其实,为什么一定要将学生分出优秀与非优秀呢?每一个学生都
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优
势,当然每一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弱项,也都有自己的缺陷与不足。
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与非优秀的结合体与多面体,我们很难用单一
的优秀或者非优秀来评判学生。
对于称学生为优秀或者待优秀的教师,我们不禁要问:优秀的学
生难道就没有差劲的一面?而差劲的学生难道又没有优秀的一面
吗?学校里,教师评价判断学生优秀与非优秀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显然,教师所奉行与遵从的标准是学生的成绩,成绩排在前列者即
为优等生,排在后尾的则为差生或者是待优生。说到底,这终究是
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理念使然,是以分数为唯一指标与尺度的评价
结果。这样的结果,只让教师看到学生的分数与成绩,而无视学生
的综合素质以及全面发展。
单一性的评价方式无疑催生出陈旧落后的教育行为,教师也只会
紧紧盯着学生的成绩,想尽办法让学生的分数获得增长。这样的教
育显然是不健全的,固然所谓的“优秀生”具有着优异的学习成绩,
但是我们又怎能保证其身心的健康?又怎能保证在其步入社会以
后能够拥有足够的适应能力与基本的素质?而那些所谓的“差生”,
他们在长期的思想包袱的重压之下,又如何获得足够的尊严?虽
然,老师会用委婉的“待优生”称呼他们,但是鲜明的区分还是会
给他们留下心理的阴影。
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本质与要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获得适合自己教育,获得均等而公
平的教育机会。学业成绩仅仅是学生成长体系中的一个方面,不能
代表教育的全部,当然更不能成为评判学生的唯一尺度。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无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发展学
生学习成绩过程中不作为。其实,教师只要是秉承理性的教育观,
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所有的学生也许不一定都能够成为成绩优异
者,但至少可以获得足够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口中并没有“差生”这个字眼,也没有 “待
优生”这个名词,而是自创了一些班级名语,诸如“后三节”,魏
老师将班级视为一列火车,每一个学生都是一节车厢,火车出发,
每一节火车都是前进的,而后三节虽然在后,但他们也自己的目标,
即追上后四节、后五节车厢。这样的比喻颇有意思,而更为智慧的
是其巧妙地阐释了学习优异者与后进者的关系,将其视之为团结奋
进、不可分割的团队,而走在前列者理应带着火车跑,而后三节的
学生也理应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这样的称呼难道不比“优秀生”“待优生”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
称呼高明得多吗?
(江西省赣州市埇桥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