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伦敦有雾,这场雾浓重而阴沉。
有生命的伦敦眼睛刺痛,肺部郁闷,
有生命的伦敦是一个浑身煤炱的幽灵,
上帝故意使它拿不定主意,
到底是让人看见好,还是不让人看见好,
结果是整个儿都模模糊糊,既看得见也看不见。
……
在伦敦,在城市边沿一带的地方,雾是深黄色,
靠里一点儿是棕色的,
再靠里一点儿,棕色再深一些,
直到商业区的中心地带,雾是赭黑色的。
查尔斯·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
资料图片
1952年12月,伦敦连续5天雾霾弥漫,烧煤工厂和家用煤炉排放的有毒二氧化硫笼罩在城市上空。12月4日至9日,短短5天时间,伦敦的能见度只有几英尺,5000多人被毒雾夺去生命,随后的3个月时间里估计共有1.3万人死于呼吸系统并发症。
这次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全球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之一,也促使英国在1956年颁布《清洁空气法案》。
曾旅居伦敦的老舍在《二马》里也写过伦敦的雾,
有的地方是浅灰的,在几丈之内还能看见东西。
有的地方是深灰的,白天和夜里半点分别也没有。
有的地方是灰黄的,好象是伦敦全城全烧着冒黄烟的湿木头。
有的地方是红黄的,雾要到了红黄的程度,人们是不用打算看见东西了。
这种雾不是一片一片的,是整个的,除了你自己的身体,其余的全是雾。
你走,雾也随着走。什么也看不见,谁也看不见你,你自己也不知道是在那儿呢。
老舍关于雾到了红黄程度的描述,在莫奈的画里也可以找到。
雾中的国会大厦
色当战役爆发后,莫奈为避战乱,最后在英国居住。雾都伦敦让他渐渐学会表现藏在烟雾中的景物,比较著名的有“国会大厦”系列。当伦敦人看到他把伦敦的雾画成紫红色,异常愤怒。不过,后来他们发现莫奈是对的,继而莫奈被称为“伦敦雾的创始者”。
有人说,现在的北京就如同60年前的伦敦。2015年最后一个月的第一天,这个城市被刺鼻的深灰色笼罩,看不清马路对面,看不清建筑的轮廓,就像看不清的一些真相。
这样阴霾沉郁的天气里,对着一个看不见的北京,再读读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在北平……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样的北平真是让人觉得美好而奢侈。
风物君征集了同一个地点,
你爱的和你恨的北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北京。
故宫
摄影/李飞
角楼
摄影/刘杰
知春路
摄影/浦峰
盘古大观
摄影/付鑫科
隆福广场
摄影/王晶
荣丰2008
摄影/任志鹏
北四环
摄影/付鑫科
晴空万里、天高气爽的北京,我们赞美并欣喜;浓重雾霾里的北京,我们吐槽、咒骂甚至真的有人逃离。
好的、坏的,我们都身在其中。
没有人会代替你爱自己和这座城市。
不去谈低碳环保、产业调整这些被说得太多,然而好像并没有什么用的话,当雾霾围城,鼻腔刺痛,喉咙干痒时,为了自己和你爱的人,能身体力行地做些什么?
但愿60年前伦敦的“烟雾事件”不会在帝都重演。而那个伦敦,在经过60多年立法规范、严格的惩处措施和多项低碳环保的举措后,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全然不见当初的“雾都”景象。不知道再过多少年,未来的北京会如同现在的伦敦。
封面图:刘杰
END
本文版权归地道风物(didaofengwu)所有,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至其他平台请于微信后台留言,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