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源流 (2)《张氏源流史》谱序选录

《张氏源流史》谱序选录辟   谬

吾族繁众,支分派所,相距写远,兼之叠经兵燹,失其谱系。有抄录断简残篇,误书张大雅于大宋祥符九年,同大将军牛力山、史万岁奉命南征等语,及查大宋大中祥符,自元年以至九年,纲鉴史书内并无张大雅、牛力山、史万岁等名;查至隋高祖开皇十八年戊午止,有蜀王秀奏史万岁受赂纵贼,至生边患,亦无牛力山、张大雅之名。如谓大雅乃隋时人,奉命入黔,以史记编年论之,隋历三帝,共三十八年,至大唐历二十九传,凡三百载:后梁十八年,后唐十五年,后晋九年,后汉四年;后周十年;至大宋自太宗起,自钦宗止,凡一百九十六年;又自南宋高宗起至呙止,凡一百七十八年,至元朝九十余年。以上自隋至元,将及一千年,如以大雅为黔之始祖,即以不足凭之残谱论之,大雅至黔止六世而生坤元、坤载、坤厚、坤义。又查坤元等,皆元顺帝时人也,未有历年一千,只传六世,不亦谬乎?此大雅所以无徵,后世子孙切不可以讹传讹而妄自议论。考证评确,如成化二年思印江司张轨号南轩创谱,乃断自张恢夔州路马步兵马府武功大夫,同浙东副总管李显忠、权四川宣抚司郑刚中,于宋高宗绍兴年间,奉命征剿思州三十六洞蛮苗。查鉴内绍兴十七年九月,罢四川宣抚司郑刚中,绍兴十八年五月,放浙东副总管李显忠于台州。由此观之,则是奉命同恢祖征南之时,卒绍兴元年以至十年之间,确乎无疑矣。况恢祖生焕,焕生坤元、坤载、坤厚、坤义,自宋至元,凡三世焉,以年计之不肢乎?且开皇以迄贞观,黔未开疆。黔之开疆在宋南渡之后,是张南轩刊定之谱始足为据,而龙泉坪与提溪司所录之讹谬,当付之祖龙。凡此皆由吾族人虽博二书香之名,未能广通经史,考古证今。执一偏之谬,信以为是。若不驳正,则千百之诸,谁任其咎?

康熙三十年八月既望十七世孙鲲南翔谨再书

注:蔡氏生坤元、坤载、坤厚、坤义;梅氏生坤重。

张氏族谱总序

窃我张氏自轩辕授姓,流裔于今,代生伟人,文武相继,无可谱乎?且其谱之本源,发轫于太原县,食邑于陕西西安府咸宁县,到宋末,又食邑于贵州思南、铜仁及酉、秀、黔、彭、涪州、遵义、毕节、石阡、湄潭杂处,倘无谱以志之,何以溯本而穷源乎?自轩辕三妃青阳氏生子挥,因天性喜好拉弓射箭,首创弓矢,又掌管弓箭职权,故赐姓张,至六世祖张果,为尧时侍中,精水土之术,辩翕壅之器,作历数星斗书,寿数千年,养气于云阳,往来汾晋间,常乘白驴,息则卷之如纸,放之筒中,乘则以水喷之遂成驴,唐开元时复见,自言自于尧时丙子,赐号神峰大仙。至九世孙张坚,为天宫主事之上帝。张单为东厨司命之灶神,周时张亚为文昌帝君。汉时张道陵为龙虎真人,迄今或传两铭,或书百忍、或封魏公,或赐桓侯,或玉燕投怀,或青钱入选。又如唐之张巡,宋之世杰,泛槎之张骞,博物之张华,讲易之横渠,卓著之敬夫,文武相继代不乏人,张氏之族繁也。即如国朝,彭水亚元汉松出仕广平,三轼仕广东,海澜仕奎府,日政仕成都,新政仕巴县,明旭仕忠州,守宗任户部郎中,守刚任临安知府。又如清官之鹂翮、宰相之玉书,一载仕涪陵,崇朴为翰林,志林封振威将军,必禄掌提都军门。济济英才,难以枚举。余以叹张氏一脉之杂处于四方者,不知几千万也,余因勒数语,以为简端云。
                      裔孙贡生张玉甲谨序 成化二年(1466年)

金鸡山二十三世裔孙张胜重录 2013-5-26

 

陕西张氏谱序

历代君臣将相,乃天地之所定;父子兄弟,由乾坤之所配。明主镇山河,忠臣保社稷,历经四十余年矣。始自:乾坤混沌天地分,世主万物人最灵。三皇五帝称圣主,夏商周秦汉室平。魏蜀吴分别三国,司马扫除归两晋。五胡瓜分南北地,宋齐梁陈受天运。东传北齐西禅周,文帝篡成隋唐兴。炀殁唐祚朱温灭,梁唐晋汉各称尊。大宋始正平一统,南渡诛金归元明。大明秉权家家乐,山河一统万万春。从古至今历代主,名臣将相传古今。
   考证吾张氏宗谱,始自轩辕圣主第五子讳挥,始造弧失,以张罗网取禽兽,子孙以张为姓显于吴。遁迹灵岩不记秋,目光开闭自刚柔。吞云满腹无饥渴,养息潜真任去留。数定转形归孕乳,时时随分事王侯。会稽山阴堪扬化,张氏生身事属周。
   帝群讳仲字广明,号仲甫,在于周武王乙亥岁,生于吴会,即今平江是也,方游人间,忽至会稽山阴,见一隐者,年五十许,真香灯仰天而祈,时仲春丙夜,天文灿烂,张翼二宿,昭然在天,俯而听之,隐者姓张,适列宿,于是生焉,名张善勋,娶仲氏,生渊石,前梦天尊授以大洞经,同父母同殁于疫,忽洪水决墓,诵经而解,得此法录,治疫鬼,疗疾有功,周武王时为医,如迂司谏致仕,归游洞庭君山,受帝命为主宰,后闻之,舟中一妇哭声,心悲而降,名忠嗣,字仲父,以保氏谏 冤死于南,母黄氏遗腹生仲,既长,登肺石,白父冤。宣王命嗣字仲父,生然明、懋阳,皆娶韦氏为妻,同为韦仲将之二女,以长女配然明,次女配懋阳,阳继兄名允思,思系张仲兄足下承嗣。祖父名平,祖妣赵氏,八十而终,以孙承子服,斩衰三年,与友尹吉甫作沔水诗,以解其难,吉甫奏帝,称张仲孝反也,因秦谋蜀,设金牛迎秦女,称北郭。张生三谏不听,命五丁逐之,路成七曲,首穿山顶而免,请于帝,帝命赤帝子降于汉高祖戚夫人,名赵王如意也,遭吕后之害,愤母冤,化神蛇吞吕,身陷邛池为龙,遇释加复度。降于赵国张禹之家名勋,为清河县令,有善政。于东汉章帝元和末,乃天年甫尽,受刑于顺帝永河年间,降名孝仲,兼治幽明,又生河溯,为邓艾主部,以行军司马伐蜀,中途矢尽,宿怨既了,遂应天诏。晋武帝太康八年,丁未二月初三日子时,降世于金马山,张老之家名亚,字滂夫罗,乘白驹天使,入巨穴,乃樟潼之七曲也。晋惠帝筹策南渡,抚江左,乃中兴之象,垮白驹往河西应孝廉,名谢艾,谒张軏为主部,张重华嗣位,有尹府司马张耽,言于重华,推艾以才可仕此职,赐步三万,令艾封之,克服麻秋,在隋朝降于铜川之知,隋运将终,吾道未济,退居河汾间,修先王之业,制礼以节情,作乐以各俗,名文炼字,自汾阳传道,厌于生死,再奉帝命,以辅唐室。命长子渊石,生于清河之家,名九龄。明皇时,李林甫之谮,毁肃宗,帝赖之以不够易,至于议论风生,首登七宝十三座,有文场战帅之雄,应制走丸之辨,后渔阳之乱,明皇幸蜀剑岭而观中原,叹曰:“阳颦鼓扣长安,此日明皇幸剑关。若听九龄纳谏议,岂旁七曲重跻攀。不因儒仕为亲谒,安得蛮舆复远还。万里乔迁迎禁跸,谁知虚位紫霄间。方居不动精修妙,行世抡回有旧新。”旨五皇聚会,有兴宋之命,其子懋阳,生于清河至终南,张守真之家,名齐贤,布衣十载,历相两朝,宋室二百余载,乃太平之治也。诗曰:忆祖开基妙若神,义钦逊德不劳兵。终南亚圣曾合壁,两朝燮贴致升平。明良庆会应非偶,凛凛丹青显令名。”
    帝恩言无抚助之意,绍圣丁丑,在靖南降世名张浚,字德远,立一世之英雄,表赐魏国公之职,平疆复辟帝统,四十余年至富平之败,非浚之失,乃天意也。隆兴甲申浚故,葬于衡阳,其长子张栻,次子张杓,欲迁于蜀,启棺视之,威容如存,合郡士大夫,加额而赞,随掩之赞曰:朝廷中否甚堪情,事业斑斑可访寻。政在平疆扶大室,丘亏陕右本无心。便宜坐使西蜀静,陟恩流三峡深。要识此回神异处,柩中全体士无浸。
              大唐长庆四年(824年)甲辰桂月银青禄大夫汝州

金鸡山二十三世裔孙张胜重录2013-5-26

宗支图说

成化二年南轩造谱序

   窃惟我张氏,世居思南,夙称巨族。溯其源,遂出陕西京兆人氏,即今西安府。原籍难考。自一世祖恢,宋高宗时由进士任四川夔州路马步兵马府武功大夫。高宗南渡,中原纷扰,四彝因而猖獗,往往难制。思州彝把苗崇范纠唐冉四姓作乱,骚动川东,恢祖率其子讳焕,同浙东副总管李显忠、权四川宣抚司郑刚中、知思州军州事田宗翰,奉命统领土汉军兵,大行征剿思州三十六洞龙泉坪等处地方。克服班师,行至彭水,恢祖偶疾,思州苗蛮闻知,纠众复叛,来袭我师,三军震慑。其子二世祖焕,膂力过人,且多智术,以计战退。总管李显忠表奏朝廷,即以焕祖参佐恢祖,整师深捣巢穴,擒其魁首,余皆招抚安定,边隅肃清,论功行赏,加授恢祖为亚中大夫。授焕祖以思州宣抚司同知,遂留镇焉。焕生三世祖坤元、坤载、坤厚、坤义、坤重。坤元以功授龙泉坪长官司,其后即大宝张矩、小谷庄水德司张沂、张源是也。坤载袭宣抚司同知,坤厚授宣抚司都镇抚司都镇抚,其后即铜仁府提溪司副长官张琼、茅坝即今罗牙地统一支张瑾是也。坤义授水东司正长官,其后即沿河裙溪长官司正长官张文龙是也。坤载生四世祖景凤、仪凤、腾凤。景凤亦袭宣抚司同知。仪凤之后为峡口寨,腾风之后为白羊坪。张景风生五世祖兴仁、兴贤、兴逊。兴仁值胡元代宋,改授忠显校尉,沿边溪洞军民总管,兴贤授古州八万总管,后析小溪。兴逊授千户所千户。兴仁生六世祖义方、义源。义方袭军民总管,早逝,生添性尚幼。义源代袭兄职,征讨有功,加授都军万户侯怀远将军。前此,宣抚宗党田茂安将思南地方进献伪夏明玉珍,得授思南宣慰司宣慰。我义源祖恭遇太祖高空皇帝御极之初,令添性偕思州宣抚田仁智纳土归附。改授蛮彝司正长官。添性生显,瘫痪,遂借职与婿安辉。义源生七世祖添麒、添麟、添富、添贵、添福。添麒后征古州八万有功,授思南千户所副千户。生温未袭。温生钦,降袭本所百户。天麟初授宣慰司把总,永乐中改属府治,民心悦服,保任思印江长官司正长官,生八世祖俭,袭思印江长官司,乃吾父也。添富生恭,恭生碹、轩、轹、范、昆、季。添贵无嗣,以吾叔才继之,生镕。天福生暹碹,暹生轲,碹生辖兄弟。嗟夫!祖宗者根本也,子孙者枝叶也,根本固则枝叶盛,为人后者,安可忘其所自哉?吾张氏自恢祖迄今,仅三百余年,凡九世而已。支分派析,相去迢递,莫辨亲疏,至有视同宗如路人者。軏承义方之训,长叨民社之寄,恒念远祖近宗不可无随崇之念,而若子若孙,不可无联属之机也。于是会诸族众,述其源流,纪其行迹,编次成册,俾阅是图者,一览而阖族之长幼尊卑,举在目前,庶知身之所自出,体之所由分,咸兴起孝悌之心而不忘祖功宗德于悠久焉。是为记。

成化二年岁在丙戌正月甲子吉日

昭信校尉思南府思印江长官司正长官张南轩时用谨书

金鸡山二十三世裔孙张胜重录2013-6-2

 

 

重修张氏族谱引

古人重族谱,且谓子孙不修谱为不孝,夫不孝顺之大者,乃以丽之不已甚乎。盖族者,聚也,又续也,聚之繁则易淆,续之久则易忘,淆斯渎妨于义,忘斯渎妨于仁,人参两间以有族类,而无仁义以维之,是异类也。诚可惧哉!故谱也者、所以明仁义,而使之自别于异类者也。是故察统系之异同,辩传承之久近,敦亲睦,定尊卑之理,其聚焉秩之,俾勿淆,其续焉,缀之俾勿忘,尊祖敬宗之道莫重焉。尔矣,余张氏阀阅关中者莫考,宋绍兴而后乃可谱,则自亚中大夫镇兹土始,南轩祖创谱,祖之于义为正,顾谱迄今又五世矣,余徼十二叶之灵,绾绶在外几廿载,颠毛种匕,徒勤行苇之念,而尺寸无补,曾是记载之业,且拱手以逊,足征之谓何?于是本旧谱以别录、旁收、互订,逸者集之,疑者正之,湮者扬之,溯源分派,缀、聚、秩、续,森乎其列序矣,丽乎其联络矣,使夫来者按而纯之,虽聚至不亿,无所不淆,虽传至万祀无所于忘,则余今日尚亦逭于罪已。虽然此其所可谱者耳,其不可得而谱者,则有矣,闻之曰:子孙贤族将大,夫此岂非吉祥善事,而先世神灵之所注愿者哉!由勿淆而充之核名实,饬廉隅、审是非、谨好恶,皆义之操也。由勿忘而充之,宅忠信、轨恭顺、广化诲、振乏匮,皆人之术矣。生人之业,各惟其宜,而戴仁履义,生生之根干在焉。无论绂冕而树勋献,即陇亩阀阅之门,善独德熏,无之非是,夫是之谓贤,夫是之谓光前之孝,斯则存乎,某人自迈勉矣!故曰:非谱之所能悉也。呜呼!行成于思而毁于不思,孟氏谓:【思则得,不思则不得。】此谆谆为人语也。惟我族其慎思之,能思则可贤,可贤则族可大,嗣是而大书特书,其重有荣哉!

万历丙申(万历廿四年,即1596年)冬月

张氏源流 (2)《张氏源流史》谱序选录

十三世孙张守刚顿首谨书

注:张守刚丙子举人,初任丰都知县,二任湖广永州府同知,升云南临安府知府。

金鸡山二十三世裔孙张胜重录2013-5-26

又续修张氏谱叙

谱以传信也,非传疑也。叙氏族者,动称黄帝尧舜之后。叙张氏者,以为张出于姬姓,轩辕子青阳氏第五子曰挥,始造弓矢,主祀弧星,赐姓为张,传至五十三代孙曰张仲,为周宣王时卿士,即文昌夫子是也。仲传至二十二代孙为汉文成侯张良。良生五代孙张嵩,嵩生五子状、赞、彭、陆、通,后嗣功高位显,分四十三望族,于是张氏一门遍列天下。自分姓以来,未有如斯之盛也。通生无妄,无妄生里仁,里仁生孙道陵、道宏、道圣。道陵系天师一支,道圣隐居不仕,道宏生二十一代孙张朴,登明经高第,宰长沙,终于官。生二子曰安、曰宁,安居龙窟,宁封国公,唐建中时进士,初授相王府,改除御史大夫,升授国子监祭酒。与宰相卢祀不协,遂弃官隐于三溪袁家坪居焉,是为三溪张氏之始祖也。公字康叔,别号青牛涧主,妣聂氏,生二子曰琼、曰碚,刘氏生四子日用、曰瑗、曰口、曰罐。公卒,葬三溪紫鹿岭琵琶峰下庚山里口向,有碑,聂刘葬天尊观后,俱有碑记可传。即如涪州云奄阁张氏始祖寿一,涪州李渡镇排楼张氏始祖讳寿甫;涪州沈家场张氏始祖讳邦宁;贵州正安张氏始祖讳轨可;湖南麻汤羊牯脑张氏始祖讳熊飞;邵州老鸦田张氏始祖讳鹏飞;酉阳高七口张氏始祖讳斌;酉阳米塔窝张氏始祖讳文彬。遥遥华胄,不必侈谈,故曰传信不传疑。即如吾先祖张香,系宁公二十一代孙,本陕西西安府咸宁县人氏也,卒葬南岳衡山,敕封宋疆王之爵。祖贯陕西白云庵,为祠至今,春秋享祀。祖妣王氏生三子,长怀居关中,次居毕迹,三张恢由进士初任四川夔州路马步兵马府武功大夫,宋绍兴年间,奉命同浙东副总管李显忠,权四川宣抚司郑刚中,统领土汉军兵,征剿思州三十六洞苗蛮有功,晋秩亚中大夫。祖妣许氏生焕,随父南征,恢祖班师,行次彭水大浩,偶疾卒,葬彭水大浩坝子,山午向。思州诸洞苗蛮闻知,纠师复叛,来毁我师。焕祖智勇过人,以计战退,总管李显忠表奏朝廷,即以焕祖参佐,恢祖整师铨斩有功。初授思州宣抚司同知。奉命留镇思南焉,因以为家。其后子孙繁衍,支分派别,巍然为清河之望族。近观陕西武陵以及湖南、湖北,族犹后先相辉映,独我恢祖之子孙住黔南等处,非不繁衍,而究厥荣耀,不无举贡生员。予生也晚,徒师诵读,十年寒窗,抚衷自维,敢数典而忘祖乎?爰将历年新修之谱未能悉评,愿为续貂以附骥尾而溯其源,无虑支分派别也。后有述者,至五世济重修之,俾亲疏有别,世系不淆,清河世泽忽替,引之是以为序。

          道光寅壬年由蜀至陕张玉甲再撰

  大修张氏族谱序

黔南古罗施国,历汉唐宋、皆蛮乡苗薮。虽有部落酋长,然声教未通、其性狡悍,往往难制。宋高宗南渡,中原鼎沸,黔中思州彝把苗崇范,纠合冉万花等作乱,骚动川东。恢祖乃三秦望族,以元勋世胄之余,复登琼林晏,奋扬先烈,任四川夔州路马步兵马府武功大夫,率其子讳焕同浙东副总管李显忠,权四川宣抚司郑刚中,奉令统领土汉军兵,大行征剿思州三十六洞龙泉坪等处地方。克复班师,行次彭水,恢祖偶疾,思州苗蛮闻知,纠众复叛,来袭我师,三军震慑。其子二世祖焕,智勇足备,奇正兼施,以计战退。总管李显忠表奏朝廷,即以焕祖参佐恢祖,整师深捣巢穴,擒其魁首,余皆招抚安辑,边隔肃清,论功行赏,加恢祖为亚中大夫,子焕祖以思州宣抚司同知,遂留镇焉。黔南之有张氏,则自恢始。自恢而焕,自焕(蔡氏)生坤元、坤载、坤厚、坤义、坤重(注:梅氏生坤重)五子焉。长子坤元,以功授龙泉坪长官司正长官,生应隆、应铭。隆袭长官司职,因红巾跳梁,兄弟具饷,率兵捕击,贼乃大败,民赖以宁。隆加授黔南道镇国上将军都元帅府都元帅,仍管司事。其弟应铭授武略将军。应隆之裔孙历代相传,即今政为安化县土县丞张鼎亨,并白果园,昔乐溪、红岩底、官庄坝、后屯、大梁、漆坝山、杨柳池、龙泉坪、洞子溪、小谷庄、黄建溪、皂泥溪、星景坝,及迁居绥阳县张汶之子孙,张开辰等支是也。次子坤载袭宣抚司同知,生景凤、仪凤、腾凤,景凤亦袭宣抚司同知。仪风之后分居印江峡口寨。腾风之后分居杨坪萧家坝。景凤生兴仁、兴贤、兴逊,兴仁值大元代宋,改授忠显校尉。生义方、义源。即今印江土县丞张仕发并花园界、海溪、铁坑、木叶、水通、木坪、枫香坝等支是也。兴贤生义真,分居小溪;兴逊分居任祠其藤溪一支,乃白海溪分去,此坤载之子孙也,坤厚授宣抚司都镇抚、改授铜仁府提溪司副长官,即今袭职之张懋僖并罗牙地统一支是也。坤义授进义校尉沿边溪洞军民总管、改沿河佑溪长官司正长官张纯仁并官州、野漆坑、驴马坨、黄莲箐、白溪、中岭山、朱家坝、水依洞、白照口、屯底坝、井坝、官坝、三壶坪等处之支派是也。坤重授黄司正长官之职,由沅州移居秀山勇士。至于封爵思荣,则五大房之子孙角胜争雄,步武局冠冕黔中者,代不乏人。自坤元、坤载、坤义、坤厚、坤重五祖分茅胙土之后,各守疆圉,迄今仅十有余世,子孙不相往来,或相晤之间,亲疏异同,尊卑长幼之序,杏不识焉,甚有视同宗为路人者,此无他,谱序不修,尊尊视亲之道衰也。鲲用是皇然。同思昔日南轩曾创之于前,宋刚重修之于后,但伊所造之谱,只寻坤载一房之亲支,而于坤元、坤厚、坤义、坤重四大支未逮也,今鲲乃沿河司官房亲支移住府城,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岁,由廪生荷蒙我皇上持行旷典,谬膺选荐,二十六年五月内赴部考授知县职衔,回籍候选,随维吾祖若宗,先世有功业于朝廷,几经克敌制胜,而始叨所世胄之荣。今子孙繁卫,科第联翩,文谟武烈,甲于全黔,无非祖宗之荫蔽,若无宗祠宗谱,何以昭同姓而敦一本之爱,别尊卑而序昭穆之礼?此力此志,伊谁之任?鲲侧侧曰:是其在不肖乎。始于康熙庚午之嘉平月,请序于安邑侯姚成翕父母,慨然辉惶简端;复谋诸安邑二尹张鼎亨,印邑二尹张仕发、沿河司正长官张纯仁、提溪司副长官张懋禧,佥曰善。鲲乃昌雹衡风,诣龙泉坪小谷庄等处,幸有生员张大常、张鼎、张一曜愿为领袖,督率本支逐户登记。辛未正月又往印江同张仕发向峡口寨各支传齐公议,随诣铁坑、海溪各处拯力勤勉,几至唇敝唇焦;贫困者心有余而力不足,饶裕者口乐从而心吝悭。既婉言之,复严厉之。虽每人所捐若干钱,然为数无几。又令从弟存达,往沿河司一带逐户登记,约计四十余金。通盘合筹,而各处之捐助未及一百余金,鲲亦不以赀微费寡,遂隳其心,一而先捐银五两、买连币一十五块,刻传单刷印干张,分发各族,又刻催单印刷一千张,飞催顶辈宗图,又每村寨发空白册一本,共五百本,令其自行填注无遗漏。其如各族人不以当务为急,视若罔闻,又经着人逐户亟催,不啻二十余次,始得取齐。其间有头无绪者,有末无本者,鲲一一悉心斟酌,叙其世故,编列支数。其中有无嗣而过继他姓之子为子者不录。义男义孙非正出者不录,或被掳入营,或流离播迁者,具注其名讳。凡未入斯谱者,即非本支。世世子孙,各相传训,毋致假胄混淆,以遭祖宗谴责。又如实系本支子孙,忘其祖宗名讳者,另附之于后。以上俱系会同二司二丞各支族长,照依成化万历年间刊刻族谱,复加恢实明确,详注校订,询之父老先贤,考之典籍古记,历历有凭有据,并无丝毫差谬,方行造入。鲲之心血,几至耗尽,阅一载而始就绪。首列坤元一支,次列坤载一支,三列坤厚一支,四列坤义一支,五列坤重一支,是吾族之有五支,尤人之有五体也。有是五体,而动静语默无之不宜;有是五支而长幼尊卑无之不叙。由尊尊而思视亲,爱敬同风,仁让成俗,太和之气,霭然在吾张氏族中矣,宁独百忍之家声而已哉?将见族类繁昌,簪缨丕振,继文谟而展武烈,光先绪以示后昆,迨至五世,必有继鲲而修家乘者,其仍名为黔南张氏族谱,是鲲之愿也。愿自成化二年南轩造谱之后,至万历守刚时已五世也。又自守刚以至于鲲,屈指又五世也,古人谓:五世不修谱,不许以孝。今鲲恰值五世而更大修谱碟,谓非祖宗之默佑而命之使然,后五世而修谱者,其毋忘鲲今日谆谆之意云。

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秋前四日十七世孙鲲顿首谨书

-----《张氏源流史》第一集

金鸡山二十三世裔孙张胜重录2013-6-2

续修族谱序

江河奔流,源出昆仑之间巅,枝叶浓荫,泽被擎天之干,子孙繁殖,固赖祖德;然螽期不振,先绪迪替,今欲彰祖德,使千百世,承承可考,莫善修谱焉;不然非徒饮水忘泉,且恕同气连枝之亲,亦将秦越相视也。稣子曰:五世不修,即不许为孝。此金石之论,吾人宜拳拳服膺,身体力行,未可徒其画饼,贻笑大方。

  吾族自赞祖移家柳台,几历五百年,迄今十九世,而族谱未尝一修,间有谱牒,亦仅载系之亲,或记三代之表,事迹笃远,贸然不知,甚有若子若孙。尚不知乃祖之派名者,族格将附,遑论孝耶?前族长西屏兄,区长界封侄,有见於此,深以为痛。于民国二十三年早戍春祭,倡议为主,异天不假年,於是年五西屏诏赴修文尚未成功,而界封调任五区区长,嗣后族人公举正兴相继办理。乙亥冬方将狮地草册搜集完善,时值红军入桐,荆棘协涂,忽焉中缀,当时论调、佥以我族人材缺乏,经济匪裕,欲谱告成,无兴疑人说梦,然天下无难成之一,只患难夫妻人不热心耳,苟热心,难难步天之难,探海之险,尚可力致辞,矧区区一族谱乎?

   翌年春重商后善,幸赖元合叔之理财公开赛,惠清兄之捐金慷慨,界村侄之筹划多方,承骞、龙翔、承柱、承炳、祯祧等之相助为理,既而绍武祖之采访思南,贵合叔采访川东,柄臣梓清采访綦江巴县江津等到地,保堂绍全采访湄潭,诸人遍地摭拾,不惜跋涉,饱经风霜,不数月而草荟萃,惟思南一支,尚未彻底,殊觉歉然,兹载仍同前谱,姑留待他日改正。

   寅以初中浅识,谬荷尔蒙修谱重任,参阅他姓族谱,文词精深,未尝不生羡念,无如小技雕虫,卒乏表彰之辞,所幸自挥公迄今百五十代,力加参考,详细载录,差足以慰族人建议修谱之雅望,兹当谱志告成,援陈巅末,待后之继起者润色焉。

   张柳台宗祠十五世孙 祯寅敬撰(二谱)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廿日

朱晦庵赠南康首修《张氏家谱》序

原文:译文:

我常常抬头观察天象,北极星是整个天体的中枢,而太微星、紫微星、天市星这三大天区和太阳、太阴、荧惑、辰星、岁星、太白、镇星、黄幡、豹尾这九大恒星旋绕时都向着它,譬如帝君的尊严而没有人不想朝拱的。

我又常常俯首察视地理,昆仑是中华的镇山,而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这五岳和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无不逶迤顾盼着它,犹如人对祖辈的亲敬且没有人不朝拜的。

要知道,君亲一体,忠孝一道。如果忘了,就是大逆不道;遗忘它,就等于丢弃了根本;怠慢了它,即为亵渎不敬。所以,五刑的惩罚,首先是对不忠的人;百行的训诫,要把孝放在第一位。

那么,作为人臣的,应鞠躬尽瘁;为人子的,应慎终追远。对这二者,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啊!

今时,我检阅张氏的谱牒,它向上追溯了姓氏的源流;对下叙述了宗派的世系;彰明昭穆以尊崇祖先;记载繁衍用以说明嫡传情况;理出长幼借以分清年龄大小;撰写传记赞颂以利崇尚道德,等等。不是大忠大孝的人,怎能做到这些呢?

噫!今世间有的人,离开先辈还不很远,就懵然不知尊上敬祖,他们与张氏家族相比,不是要惭愧得多吗?

时在

宋庆元五年(己未岁)八月初一(1199年9月上旬)大吉

龙图阁大学生新安朱熹谨

南康《张氏家谱》原序译文:

宽公始修源流序

我们家族原来姓姬,出自黄帝轩辕氏的第五个儿子挥公。他善于制造弓和矢(箭),由黄帝任命他为弓正(官职),主持祭祀弧星,赐给他的姓氏是张姓。因封地在青阳,因此加封为青阳王。我族张姓从此开始。

二世祖张若公,生颛公。颛公生须,须生桃,桃生师,师生宣,宣生阳,阳生宓公,在公元前十九世纪即禹王朝中,相为帝时,宓公任奉政大夫。

宓公生丞,丞生黉,黉生奇,奇生契,契生希,希生燧,燧生泰。泰公于公元前十七世纪任厪帝时的太史。

泰公生还,还生纯,纯生子质,子质生钝,钝生康,康生启,启生立,立生瑰,瑰生和,和生雍,雍生显,显生沐,沐生逊,逊生郢,郢生取,取生顺,顺生肃,肃生永。永公于公元前十三世末在商王朝小乙为帝时任侍中大夫。

永公传至张姓第三十七世为浚公。当时小乙帝死后,武丁帝即位,任命张浚公为武军节度使,挂将军印。

浚公生子张惠,于公元前十二世纪中,任祖甲帝时的司马。

惠公生渲公,渲公生稳公,公元前十一世纪初,在廪辛帝时任豫州(今河南东部)太守。

稳公生元,元生正,正生奎公。张奎是张氏第四十三代裔孙。此时商纣王帝辛即位,任命张奎为朝廷总戎(相当于今三军总司令)。

奎公生炳,炳生辰公,此时历史已到周朝康王时代。康王任命张辰为先锋官。

辰生本,本生灼,灼生袞,袞生灵,灵生弘,弘生道,道公生仲公,是为张姓第五十二代。公元前827年,被周宣王任为宰相。张仲作为一代政治家,提出孝治天下,自己率先行孝,又与尹吉甫(将)为友,留下了“张仲孝友”之美谈。

仲公生象,象生秀,秀生卓,卓生宪,宪生凌,凌生义,义生晋,晋生凝,凝生侯,侯传张姓六十二世生老公。此时已到东周列国周灵王时代,张老在晋悼公时任朝中大夫之职,有善颂善祷之誉。

老公生君巫,君巫生趯公,东周景王时任大夫,与另一大夫梁丙论说丧葬之事,趯公有“火中寒暑”的高论,但景王不懂此中奥理,命他退下。而大夫俞太叔独称张趯有大智慧,其知识之广博不在梁丙大夫之下。这件事在《左传》上记载得很详细。

趯公生子张骼,是张氏第六十五代孙。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甲辰),楚昭王侵伐郑国以救齐国,晋定公派张骼为使臣至楚国说和并求还师以救郑国,而使楚不能攻克郑人,骼公独自一人双方解释并止住援兵,使楚国和郑国各自退回自己防御阵地,立了一大功劳。

其后,骼公生柳朔,是为张姓第六十六世,这时已到了周敬王后期,晋国被晋、赵、韩三家瓜分了,张氏自柳朔以下数代都辅佐韩国为相。在韩国建立学堂、指点农事,训练军队,和好邻国,为韩国兴旺发达建立了巨大功勋。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辛亥),因晋人围柏人,柳朔公有“好不废过,恶不去善”辩议,不能解柏人之围,遂在这次战争中殉难了。

张氏传到七十四世生张良,字子房,研究黄石公兵书,其先五世相韩,而秦始皇兼并六国而消灭了韩国,张良乃命力士(刺客)操椎杀秦始皇以报仇,力士误中了副车,报仇未能成功。于是,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消灭秦朝,平定了天下。汉高帝刘邦以齐地三万户封张良为齐侯,但张良不接受,愿意授封留侯。并在朝任太傅,留、文、成三侯,世称“三杰”。汉朝大业即以稳定,为韩报仇成功,且为汉朝立了大功,即托辞入终南山修炼,拜赤松子为师,以保全自己,这是他退隐的高明之处。到汉惠帝刘盈六年(公元前186年壬子)夏时,张良逝世。程子说:“张良进退从容,有儒者之风,不是刘邦(高帝)能用张良(子房),而是张良能用刘邦也。”

张良生辟疆、不疑两个儿子。辟疆年龄才15岁即为汉朝侍中大夫。刘邦驾崩的时候,张辟疆四处委屈周旋,使内外都能得到平安,以保全汉室。

不疑生典、高,汉文帝时任命为太守。

高生默,默生万年,年生嵩。嵩公在汉武帝时为左辅国。

嵩公生有五个儿子,长子壮、次子赞、三子睦、四子寿、五子通。其后繁衍难以详细介绍。

到了唐朝,张姓遍布范阳、清河、太原、南阳、敦煌、修武、上谷、沛国、梁国、荥阳、平原、京兆等地域,共有四十三大望族,这些都是壮、赞、睦、寿、通五个公的后代呢!

张通当时任清河领地的太守,有很多惠及民众的政绩,因此以清河为郡,也就是今日恩州之地。

通生无妄,无妄生履仁,履仁生大顺,号桐柏真人,大顺是张姓第八十世。大顺生道陵、道宏弟兄等,迁居信州(今江西贵溪县内)龙虎山。张道陵创立了道教,被封为天师。

张道宏生觉公,觉生嗣,嗣生匏,匏生湛,湛生起,起生文,文生璁,璁生谦,是张姓九十一世孙。谦公天性明敏,博通经史,被朝廷选拔为贤良方正。当时,寇盗蜂起,皇上令张谦带兵讨伐。谦公心想:这盗贼主要是为饥寒逼迫所至。于是,他开国库进行赈济,那些“盗贼”随之平息了。张谦的明达睿智才能,千古以来都很少见。为此,官拜云骑校尉。

谦公生景淳,淳生世英,字子俊,为东京大夫。

英(子俊)生孟良,字公政,任工部尚书。

政生杰,字国英。杰生朴公,字实甫,是张氏一百零五世孙。宋理宗时,中嘉熙年间(1237年左右)明经高第(进士),任命为长沙县令官职。此时,正值金兀术带兵侵略中原,朴公死于任上而不能送回老家江西南康埋葬,只好卜葬于长沙县城附近的万寿村。

朴公生安、宁二公。宁公回原籍,安公居长沙,生我兄弟宽、端、谟、观、正。我兄弟5人和我的大儿子伯四,荷蒙宋朝恩典,俱考中了进士。我的四个弟弟端、谟、观、正都籍于长沙。我因祖宗的坟墓都在江西南康故里,每到祭扫之时,俯伏哀思而空生悼念悲叹之声。于是,决心回到原籍。

只因家中人口众多,财物繁重,陆路难以搬运,因此租赁船只,由长江直下,航行至蕲州辖地的渗鱼矶头,陡然起了狂风,巨浪如同山头,驾船的人惊骇不已,急忙将船停泊在这个地方。我登上江岸,与随行的人员一起,察看山川情景,但见江水潆洄,绕如金带;雄峰耸峙,头角峥嵘。真是个山明水秀的好处所,又是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但见狂风继续阻止船只航行,全家男妇老少,都没有回原籍的心愿。哎!莫非天意如此吗?向土人问这个地方的地名,土人答说叫“永福乡”。于是,合家非常欢喜。我则拍手叹说:“这里是我的居地呀!”于是,就在渗鱼矶山边建造居室,作为我们家栖息之地。

到后来,我的长子伯四生子仲二。仲二生丙六,字铭甫。数代相传而子孙日益兴盛,家中财产日益丰裕,又进一步开创基业,扩展土地,购置田产二万多顷,缴纳赋税一千五百多金。再建造起读书的学堂,请先生教育子孙,推广恩惠和爱心,皆成为这个乡邦的英俊贤才。在读书的队伍里,可谓科甲蝉联,登黉宫学府的、食举业廪饩的,不知有多少。然而,功德愈积愈深,食报也就越来越远。蕲邑各界人士,都称我家为巨族了。

我今年96岁了,儿子伯四的年龄也已72岁。一切家务概归曾孙铭甫管理。此时,人们看到我家的田庄地产,上下横直30多里,中间没有一寸土地与异姓人相接。于是,人们就叫这个畈为张铭畈,叫我这个家族为张铭户,叫这个湖为张铭湖。

有一天,我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翻阅我家族的老谱,不禁喟然叹息:五服还没出头,就像陌生的路途人一样,这样的情况不是很多吗?我的祖父张朴公,原籍江西南康,因在远处的长沙为官,我今由长沙转移到蕲城,屈指一算已三次迁徙了,不就会有把族人视为路人的吗?现在到了必须要有新家谱把他们联系起来不可的时候。

值得庆幸的是,我年纪虽然老迈,但身心还很健康,且耳聪目明,现将一世祖挥公得姓的源流,列分派系的根由叙述出来;并详细说明迁徙的踪迹,写出出仕为官的显达,登录才俊名流中的重要人物,列出世派支系的先后,且逐一安排得当。虽然散处各府、州、县以至通都大邑的后代张氏子孙,一打开这套谱牒,则一目了然啦!仅以此文为序。

 

张梁森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3451/876093649967.html

更多阅读

藏书纪要——《春灯迷史》 藏书楼小说

《春灯迷史》,作者青阳野人,其真实姓名不可考,成书年代亦未详,但可推测在道光十八年(1858年)之前,书已写成。《春灯迷史》共计十回,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中有坊刊本,半页八行,每行二十四字,未标明此书藏于何处。又有清抄本,其中的“

声明:《张氏源流 (2)《张氏源流史》谱序选录》为网友未来尽在我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