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妙药“山羊须”(不知方舟子听后又该说什么了)
前段时间,有个九岁的小男孩来我这里看病,两个鼻孔下面和嘴唇下巴处长满了疱疹,痒痛渗液,吃饭也吃不来,擦过很多药膏,消炎药也吃过不少,治疗了半个多月,没有一点效果,还越来越严重,本来漂亮白净的小帅哥变成了“丑八怪”!父母非常着急,问我有没有办法治疗?这样的病人我的确看过很多,效果还算不错,我用的是西药治疗,输消炎抗病毒的盐水,再肌注增强免疫力的针剂。要一星期左右才会完全痊愈。治疗期间还不能吃腥辣油腻食物。这个小孩在我这里输了三天盐水,嘴唇边的疱疹已结痂,好了很多,但没有完全好,他妈妈因为忙,来我这里又很远,就没有再来治疗。
今天早上,孩子的爸爸发高烧来我这里看病。我问起他儿子的疱疹,原来他儿子回去后,就回江苏老家了,因没有忌腥辣食物,没过几天又严重起来了,这些都在我意料之中,当时他就没有完全治好,不过现在已完全好了,我好奇的问他,是怎么治好的?他说在他儿子再次发作很严重时,碰到一个老中医说他儿子生的是羊胡疮,叫他去剪一把山羊的胡须,烧成灰,用香油拌匀,涂在疱疹上一天就会痊愈。真的没有想到老中医的这个偏方效果非常好,早上涂上药后,下午就结痂,第二天真的完全好了,这个让我来治疗要一星期才能好的病,老中医的偏方却只要一天,实在太神奇了!大家如果碰到这样的病例,可以去试用一下。
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当疫苗湿热之邪伤及肺脾两脏时,造成肺卫失和或毒邪蕴积于脾,使脾主四肢及开窍于口的功能失调,出现上述的临床特征,同时可伴有发热、流涕、微咳等类似夏季感冒的症状或流涎、拒食、烦躁等症。中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既能消除、缓解症状,又可缩短病程。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六一散等;在发病的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
“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传染病,西医目前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中医院的医生们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治法,将长期行之有效的经验散剂加以比较、补充,最终筛选出三散联合应用。经临床2000余例患儿应用,达到了症状迅速减轻、病程明显缩短、治愈率高的可喜疗效。
小儿手足口病是上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年龄一般在5岁以下,尤以婴幼儿多见,夏秋季节易于大范围流行。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齐市中医院儿科现为国家级重点专科、黑龙江省儿科疾病诊疗中心。该科主任中医师张铁、何桂华、王英等人认为,尽管小儿手足口病历代中医典籍未曾记载,但根据辨证应将其列为温病的范畴,病机是风热病毒蕴于肺、心、脾、胃,蒸腾气营所致,病邪在卫气营之间。故治疗应以消热解毒、运脾养阴为总则。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张铁医生等人自拟了羚凉通散和平脾羚散,两大散剂类型又各含有三个不同药物组成的散剂。在风邪犯肺、心脾蕴热型的急性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色红,发热,口渴,便干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治法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为主。采用羚凉通散,主要成分为双花、连翘、豆豉、大黄、石膏、防风、荆芥、黄芩等。在脾胃失运、阴虚火热型的恢复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散在或消退,身热渐退,口唇干燥,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以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原则。采用平脾羚散,主要成分为陈皮、厚朴、神曲、羚羊角、芦根、麦冬、苍术、砂仁等。两期均以三种散剂互相配伍,共奏清热解毒、利湿之功,使热去疹自退,脾运正常,虚火自灭,养阴津自生。自1997年以来,该院应用上述散剂共治疗观察大量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疗程平均缩短至4天。而西药对照组,疗程达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