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或大我”:二选一,左右不为难
作为高考改革的前沿,上海的高考作文试题一直以来引领着一时之风气。如在作文的选材上,近几年特别关注对比型的材料,2011年关于“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的思考,哲理思辨色彩非常浓厚,而2013年关于“重要的事情”和“更重要的事”的对比思考,其实依然延续着这样的命题风格。而这样的命题风格又不仅仅限于上海,如2013年湖南卷关于“我愿意”的两种生活状态的对比,2013年安徼卷关于“为什么会这样”和“为什么不能这样”的思考,均属需要一定的哲理思辨能力的对比型题目。
【阅卷者说】
从命题的特点来看,对比型的作文试题往往选取相异的行为、名言警句作为命题材料,提供两个看似完全相反的对立内涵引导考生展开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往往不是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而是对某种现象、主题的多元解读。遇到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任选其一进行合理阐释,也可以两者兼顾,辩证思考。在选择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个角度更有现实针对性?哪个角度更能反映当下的时代困境?请记住,好的角度总能解决时代的困境,发出时代的声音。名师支招
A 传统文化类——坚守立场,不忘现实
考题展示 2014年上海杨浦区一模作文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积极进取,道家主张看淡放下。历代许多士人深受其浸润,当今社会也有不少人经常提及这些话题。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名师点金】本题以传统文化里儒家和道家不同的精神追求为切入点,考生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两个角度均可立意。
传统文化类考题是作文命题的热点之一,立意的关键是能否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当下的生活现状,对所选取的角度展开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分析论述。如果要进一步思考,则要从自身出发,谈谈对文化传承以及文化“拿来主义”的看法。
【片段示范】曼德拉放下怨恨,把怨恨留在身后的同时,也解放了自己。当年,曼德拉因反对种族压迫而入狱,饱受摧残。当他出狱当上总统之后,在就职典礼上,却恭敬地向当年虐待他的看守致敬,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确实,放下怨恨,看似是对他人的宽容,其实更是对自身的解放。
【素材储备】陈宇翱:量子世界的追梦人
2013年4月9日,欧洲物理学会将2013年度菲涅尔奖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青年科学家陈宇翱。他是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青年科学家。而首位中国获奖者,正是陈宇翱的导师潘建伟院士于2005年获得的。8年时间里,陈宇翱在学术“快车道”上奔驰,从青年学子迅速成长为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研究骨干。
【同题猜想】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议论文。(2013年上海杨浦区一模作文题)
近来,一些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作文受到热捧。如《蟋蟀》一文:“玩者利用蟋蟀之手以为博,而蟋蟀不自知,胜则欣欣而喜,败者泱泱而恨。”有评论道:作文流露出一派天真自然的童趣,遣词造句古朴智慧温雅。也有专家认为,现在的小学生不在民国的语境里生活,而且信息量更大,知识面更广,没有必要厚古薄今。
立意提示:写作技法古已有之,结合现实,作文没有古今之别,只有好坏之分。
B生活态度类——选择有理,允许非主流
传题展示2014年上海嘉定区—模作文题
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是:“快点玩!”
请你以“我们到底是快点还是慢点”为题,写一篇文章。
【名师点金】生活究竟是慢点好还是快点好?在落后年代,我们需要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在当前过度追求发展速度的时代,尤其是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适当地慢下来,重新调整我们前行的姿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独立思考的年轻人,你持有何种生活观,其实能够决定你未来几年内成为什么样的人。命题者也乐意看到你的生活状态和真实想法。反弹琵琶的立意一般会让阅卷者眼前一亮。比如大家都谈“快”,你反思“如何慢下来”,大家都喜欢追求成功的结果,你却看重过程等等。
【片段示范】我们已然进入一个快节奏的生活年代。你看大街上那些脚步匆匆的路人,还有各早教培训机构挂在门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横幅,你就懂了。我们总是匆匆,太匆匆。但匆匆之后,蓦然回首,却发现身后一片狼藉。因为快,我们只顾着赶路,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因为快,我们过早地失去了欢快的童年:因为快,我们只是匆匆一瞥,以至于错失了多少次走近经典的机会,一路上,我们走得太快,身边的美景无暇顾及,身边的幸福无暇消受,朋友们,请慢一点吧,风景这边独好!
【素材储备】托马斯:慢工出细活
获得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从1954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7首诗》至今,总共发表诗歌163首,其中耗费时间最长的一首诗竟长达10年,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世界级文豪。
【同题猜想】
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2014年上海宝山区一模作文题)
以上两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立意提示:大家都在追求完美,维纳斯早就告诉我们,残缺就是一种完美。
C 现象关注类——二者兼顾,思考深—度
考题展示 2014年上海浦东新区一模作文题
近日,上海发生一起车祸。电瓶车驾驶者魏先生被撞倒在地,周围的人纷纷拨打电话求救,一名外国女子走到他身边,用双手紧紧握住他的手,不断地鼓励他,直到救护车赶到。事后她对周围的人说:“我既不是医生,也从来没有做过护士,我只是看见他非常的痛苦,没法动弹。地上非常冰冷,我觉得握住他的手可以让他暖和些,舒服些。”
请根据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名师点金】材料中的两种不同行为其实是理性和感性的差异。拨打急救电话,这是面对救助的理性行为,而握住受伤者的手,则是感性的行为。这样两种方式没有对错,选择由你决定。
高考作文题,关注社会已成常态,但是考场上仍然有许多用偏激来博取眼球的文章。我们不妨站在材料的两个角度,换位思考,兼顾二者进行分析,给阅卷者留下看问题深刻全面的印象。
【片段示范】生活不止一种路径,情感的表达也不止一种方式。他人深陷困境,有人拨打电话求救,有人只是用双手紧紧握住求助者的手。救助的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表达的都是一种善意。与其争论救助的方式,不如珍视这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善心。
【素材储备】开奔驰的,不都是土豪
2014年3月4日,沈阳打工者小王骑着一辆价值800元的二手电动车逆行撞上了一辆价值160万的奔驰S350。出乎他意料的是,车主没有对他破口大骂,反而关心他的伤势。事后,车主一人承担全责。
【同题猜想】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4年上海市奉贤区一模作文题)
人们会为电视机、iPad、手机的高清屏而趋之若鹜,也会用美图秀秀和光影魔术手等软件营造朦胧的美丽?清晰与模糊。让人欢喜又让人忧,各个时代、各个领域无不如此。
立意提示:清晰是为了方便,模糊是为了遮掩缺点,人就是这样一个矛盾功利又爱美的生物。
D 社会品德类——敞开心扉,表达自我
考题展示 2014年上海黄浦区一模作文
有人说,每个人的心中都同时住着“大我”和“小我”,不同的人生经历都有过“大我”的追求和“小我”的体验,或者更多的是这两者密切牵手的过程。
对此,人们会有许多各自不同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名师点金】“小我”强调自身价值的实现,“大我”强调的是对社会的责任感。实现”小我”价值时,也会促进社会“大我”的进步;而当“大我”的价值得以实现之时,也会为每个“小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
社会品德类题目,就是体现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典型题目。道德类的话题,不外乎诚信、责任、美德、担当等等,这就需要你摆正立场,站在主流倡导的一方,谈理想,谈人生,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片段示范】局限于“小我”之人,终其一生只能苟安于方寸之地。试问,如果每一个人都躲进那一方“桃花源”,这个社会的污浊靠谁去洗涤?所以,不要忘记你的责任,要勇于做一个“大我”的人,就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这一份“大我”的情怀,至今读来犹令人肃然起敬。
【素材储备】邵逸夫:达则兼济天下
香港TVB荣誉主席邵逸夫能够家喻户晓,除了风靡多时的TVB连续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遍布全国的“逸夫楼”“逸夫学校”,因为他是一位充满传奇的教育慈善家。他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
【同题猜想】
鲁迅在《这也是生活》中写道:“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诗人顾城在一首诗中写道:“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
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提示:重要的事是做好自己的事,更重要的事是关心国家的事、社会的事、百姓的事。
E 哲学两难类——主攻一方,感同身受
考题展示 2014上海崇明县一模作文
人生没有回忆如同没有活过,而没有忘却往往又活得太累。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名师点金】“人生没有回忆如同没有活过”强调的是铭记,而“没有忘却往往又活得太累”强调的是忘却。考生在立意时关键要阐释清楚哪些事物是要铭记的,为什么要铭记;而哪些事物要忘却,为什么要忘却,任选其一,展开行文,均是不错的立意。
哲理思辨类的作文题通常都是句话材料,有时候是两则对立的名言。这种题往往读来有深意,顿觉有道理,下笔却有难度。如果你平时能言善辩,大可正反都谈,否则容易把自己绕晕,把阅卷者弄懵。建议选择自己有话可说的角度来阐释。
【片段示范】人的一生,我们总是一边在忘却,一边在回忆,在如流沙一般的生命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一些场景令我们刻骨铭心。而回忆却又绝不是局限于感伤,而是从回忆中寻找前行的动力。个人如此,对于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中华五千年,一路走来,我们步履艰辛,那几乎被焚烧殆尽的圆明园,那被铁骑践踏得体无完肤的山河,还有那满是亡魂的南京城,这一切,作为一个民族,能忘却吗?“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只有这样,才不会“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素材储备】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设立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这两个纪念日的确定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人权的思考和对生命的尊重。
【同题猜想】
根据下面的一段话作文。(2014年上海闸北区一模作文题)
一个人如果不怕舍弃。他未必就会失去:但如果一个人总是想着得到,那么,他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失去了。
立意提示:有舍才有得,一枚硬币,你看到背面的时候,其实也便知晓了正面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