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地方与水有缘,名字中就带“三点水”,号称七十二沽,九河下梢,海河穿城入海,天津人被誉为海河儿女,喝海河水长大的。
海河哺育了天津,但在六百年城市史上,也给天津老百姓带来过许多次灾害。从1368年到1948年,580年里,海河流域发生严重水灾387次,平均一年多一次,天津城被洪水围困70多次,也就是说,差不多不到十年,天津城就得被淹一次。
1917年夏末秋初,海河发大水,超越了以前的每一次。7月20日开始,海河流域连降大雨,太行山、燕山均被暴雨笼罩,海河水位上涨,沿河村庄被淹没,洪水很快冲垮了天津周围慌乱中搭起来的挡水埝,但此时天津城墙已被八国联军拆除,天津城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
市区大部分地区以及英、法、日等租界被淹,海光寺一带水深1.8米,今和平路四面钟附近水深达一米,水色污浊,上面飘满各种垃圾,散发出阵阵恶臭。成内外房屋倒塌万余间,粮食、煤炭、饮用水全部短缺,水厂电厂均遭洪水破坏停工,天津灾民超过80万人,惨不可言。城内交通断绝,要想来往出入只能划船,找不到小船的,用浴桶、大木盆当船,竹竿、木板当桨,这个习惯,一直保留了很多年。
洪水来袭,曾经做过中华民国国务总理的湖南人熊希龄,此时正寓居天津租界,他的寓所也被洪水吞没。目睹惨状,熊希龄挺身而出,立刻奔赴北京,凭自己的老面子向中国银行公会求助,要下了一万多块大洋的赈灾捐款,交给京师警察厅购买粮食,蒸熟馒头,运到天津赈灾。
他又向北洋政府上书,提出赈灾方案,向全国发出“为天津灾民请赈电”,让家人把家里的旧衣服整理、缝制成百余套衣服捐给灾民,自己又捐出了500块大洋。十几天内,社会各界捐助的旧衣服达到了十几万套,赈灾款200万元。熊希龄联合梁启超、范源濂、汪大燮等人发起水灾游艺助赈会,征集赈灾物品、出售彩票,所得钱款尽数用于赈灾,电请唐山、开滦等地矿物局捐赠煤炭5000吨。汉口等地的天津商人也募集寒衣赈灾款项送到天津,解了灾民的燃眉之急。这次赈灾,熊希龄功不可没。天津城内无家可归的灾民,由警察局出面组织,被安置在没怎么受灾的庙宇、学校、祠堂等公共场所。
(灾民秩序井然)
1939年8月到10月,天津又发生了一场特大洪灾,这次洪水比1917年规模更大,市区80%地区被淹,超过10万间房屋被冲毁,65万天津及其周边灾民无家可归。交通、工商业濒临瘫痪,直接经济损失法币约6亿元。水灾过后,霍乱、伤寒和痢疾等病肆虐天津。关于这次水灾,在“天津往事”公众号上另有详细图文记载——1939年海河爆发特大洪水天津告急,城区街道水深三米市民乘船出行
1939年洪水之后,海河消停了二十多年。但是在1963年8月,又爆发了一次特大洪水,8月1日到10日,海河上游连着下了七天大暴雨,局部地区雨量最高达到2050毫米,华北平原平地行洪二三百公里,水量超出所经大小河道总泄量的10倍,京广铁路被冲垮。
当时天津是河北省省会,省委开会传达,西河闸水位高出百货大楼楼顶6 米,洪水如果淹到天津,大概淹到三层楼。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天津居民居住以平房居多,只有少数人住在楼房里,但一般的楼房也就是四层。也就是说,整个天津将成为一片汪洋。
这时候显现出人民的力量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中央防汛总指挥部制定“确保天津市、确保津浦铁路”抗洪方针,华北800万军民共同抗洪,用草包、麻包加高加厚防洪堤埝,南运河小关村处扒开了东堤,炸开了独流减河南堤,把洪水泄入团泊洼、北大港,最后炸开了南大港海挡,洪水通过静海和大港地区导入渤海湾,天津城总算是又逃过了一劫。
(毛泽东在十三陵)
1963年夏天的洪灾,又远远超过了1939年的大水,华北地区受灾县市百余座,受灾人口2200余万人。海河总这样闹下去,确实是个大问题。洪水过后,1963年11月17日,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华北地区工农兵总动员,1968年到1972年,海河上游修建了三十多座水库,开挖、拓宽子牙新河、永定新河等河道,总长度3641公里;修筑防洪堤3260公里,到了1979年,大规模根治海河工程基本完成,海河平安至今。
也有人有一种观点,认为根治海河之后,海河由一条性格奔放、捉摸不定的大河变成了温顺的小河沟,海河下游无法行船,通航能力大大减弱,过去轮船可以直接开到解放桥,现在只能停在天津港,海河再也看不到当年万舸千舟、千帆过尽的美好风景了。但话说回来,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一场大暴雨,足以让天津全城陷入半瘫痪状态,交通、电力、网络,特别是排水,纷纷告急,在这个时代,一旦还像当年那样发生大洪灾,后果简直是无法想象了。(文:何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