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语典故探源(88)
心腹之患
典出《左传·哀公十一年》:越在,我心腹之疾也。
春秋末年,吴国准备出兵讨伐齐国,越王勾践率领臣子及厚礼来朝见吴王。吴王和许多官员都得到了馈赠,上上下下都很高兴。
大臣伍子胥对此却很担忧,他说:“勾践的行为不过是像养牲畜一样豢养吴人而已。”意思是,他对吴国表面殷勤,而实际是想宰割吴国。于是,他上书吴王说:“越国的存在是我们吴国的一大隐患,就像是藏于心间的疾病,一旦发作就无药可救了。吴越两地相接,勾践早就对我们吴国垂涎三尺了。他现在对我们的柔顺服从是用来掩饰他计划灭吴的阴谋啊。因此,为了吴国的安全,我们应该先下手为强,灭掉越国,以除疾患。”
然而吴王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谏。没过几年,越国趁吴国北上伐晋国时出兵伐吴,将吴国彻底打败了。
“心腹之患”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也泛指最大的隐患。
行尸走肉
典出《拾遗记·后汉》: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在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任末,他酷爱读书。任末经常背着书籍,不怕艰难险阻地到处拜师求学。他经常说,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有办法去完成一番事业。他在外露宿的时候,有时就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来学习。夜晚他在月光下读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编些麻蒿来点燃照明。当读书有体会时,任末就把心得写在衣服上。他的学生都很佩服他刻苦勤学的精神,有时候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都争着用干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文章的衣服。
除了古代圣贤的书,其他的书任末从来不看。在任末临死的时候他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在继续生存;如果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是行尸走肉。”
后来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就用“行尸走肉”来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胸有成竹
典出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文与可,名文同,宋代著名的学者。文同喜欢画竹子,大文豪苏轼曾经向他学习画竹子,并且做了一些笔记,其中有一些关于文同画竹子的故事:文同喜欢画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观察各种各样的竹子,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他却根本不在意。
有一次,文同要画风中的竹子,于是在一个大风天他就跑到竹林里面,不管狂风的侵袭,依然认认真真地观察这风中竹子的姿态,并且他把它们的姿态都记在心头。文同这样长年累月地观察着竹子,竹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姿态都被他一一记在了心里,所以等到他画竹子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画草图,因为他心中已经有了竹子的样貌。
后来,“胸有成竹”就用来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熟语典故 熟语典故探源(88)](http://img.aihuau.com/images/e/76861/3902060502394035906920.jpg)
言不由衷
言不由衷,典出《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春秋时期,郑庄公任周朝的卿士,实力比较强大,执掌朝廷大权,他根本就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当时,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他虽然依靠郑庄公处理朝政,却深知郑庄公的野心,于是他想让自己信任的虢公代替郑庄公处理部分朝政。郑庄公知道后,非常生气,扬言要推倒周朝。周平王假装害怕,向郑庄公解释说:“我没有让虢公取代郑庄公的想法。”为了让郑庄公相信自己,他还和郑庄公交换了人质。
后来周平王死去,周桓王继位,周桓王终于让虢公代替郑庄公当了卿士,周室得以稳定地延续。虽然周室得到了安定,但若以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周平王的做法恐怕是说不过去的。君子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后来人们就用“言不由衷”来表示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