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东临渤海,西望冀鲁,南接齐鲁,北靠京津,是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的祖先曾在沧州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播文育武,铺翠点金,铸就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使沧州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新石器时代(史前时期)
(距今约7000年-4000年前)
沧州的历史可追溯到传说的远古时代。相传,盘古开天辟地后定居在今青县觉道庄一带,据嘉靖《河间府志》记载“盘古庙、盘古沟、盘古港、盘古潭、具在青县南十五里处”。盘古的传说足以证明沧州历史悠久。
在沧州境内新石器文化遗址至今共发现三处,这与沧州位于“九河下稍”加之多次海浸淤积有关。运河西12公里的陈圩遗址文化层距地表6-8米,就充分说明这一点。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有三各庄遗址,采集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蚌夹沙红陶、褐陶次之,泥质灰陶较少。泥质陶中除“红顶碗”外,还有较为简单的彩绘。
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有哑叭庄、陈圩两处,并且均已进行了发掘。这一时期的陶器,泥质灰陶占绝对优势,次为磨光黑陶,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方格纹、弦纹次之。器物的基本组合为甗、鬲、深腹罐、圈足盘、豆、折腹盘、磨光泥质黑陶大器盖等,其相对年代约龙山文化晚期。
夏商沧州境分属幽州、兖州地,西周属青州。该时期的文化遗存沧州全境自西向东几乎都有发现。除沧县倪杨屯出土晚商早期的铜器外,哑叭庄、张佐、戈家楼、临河、杜林、姚庄子、西郭、高姚庄、线庄城、许庄子等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或采集的标本绝大多数为陶器,器形以陶鬲、豆、罐、簋等残片为多,商代后期和西周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这些遗存的文化面貌大多有明显的中原地区商周文化之特征,又具有地方区域性文化的特色。戈家楼、张佐、高姚庄、倪杨屯的一些遗物具有北方地区夏家庄下层文化的某些特点。墓葬有西周宣王时期的内史大臣尹吉甫墓。尹吉甫封钜(今南皮)人,死后归葬故里,其墓在南皮黄家洼村西南,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时期,沧州西部今河间、献县、任丘、肃宁、泊头等县市为晋东阳地,东南部今盐山、黄骅、孟村、海兴、南皮、吴桥等县市为齐之北鄙。嘉靖《河间府志》记述春秋时期发生在沧州境内的较大战役就有三次。沧州境内出现了束州城址、古皮城、古州城、燕留城等因战争而修建的城池。
战国时期,沧州分属燕、赵、齐三国之地,是三个大国相互攻伐的重要战场。《战国策》记载: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韩、赵、魏五国伐齐。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齐国用田单魏将,击败燕军,收复失地。据《盐山新志》记载: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赵将庞煖率赵、楚、魏的精锐部队攻下齐国的饶安。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战国时期沧州境内出现了更多的城市,其中有燕国的武垣(今肃宁县境内)、乐城(今献县境内的河城街),齐国的饶安(今盐山县境内),河间境内的赵都军城(今河间市瀛州镇)。城市的增多,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沧州境内出土的青铜矛、剑、戈等武器和钱窖藏反映了当时的这些情况。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今沧州市东部地区属济北郡,西部地区属巨鹿郡。境内设武垣、柳县、南皮三县。西汉建立后,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与郡同级的有王国,郡下设县,郡直属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控制。沧州市境当时分属冀州刺史部河间国,幽州刺史部涿郡、渤海郡,青州刺史部平原之地。东汉时为冀州刺史部河间国、渤海郡、乐陵国、青州刺史部平原郡地。此时,境内设有27个县,今河间境内有束州、州乡二县,肃宁县境内有武垣,献县境内的有阿武、乐城、中水三县,泊头市境内有成平、建成、弓高县三县,任丘境内有鄚州、阿陵、高郭三县,吴桥境内有安县、安陵、重平三县,沧县境内有景城、浮阳、中邑三县,青县境内有参户县,黄骅境内有柳县、章武二县,盐山境内有千童、高城二县、南皮境内有南皮、高乐二县、东光境内有东光、临乐二县。
沧州汉代遗存除了上述20余城址外还发现了许多村落遗址和大批墓葬。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献县汉墓群,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前高龙华墓、刘阳墓。此外还有南皮尹庄子汉墓群、芦庄子墓群;河间青龙冢、狮子圪塔墓、五起圪塔墓群;任丘任光、任魁墓;东光刘缪王墓;沧县杜林墓、刘场墓群等大型墓群、墓葬。这些遗存的发现和大量精美的出土文物表明沧州在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的发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三国时期,沧州市全部属魏国地,分属冀州河间国、渤海郡、乐陵国、青州平原郡。两晋时,属冀州河间国、章武国、高阳国。东晋十六国时期(318-385年),先后被后赵、冉魏、前秦、前燕、后燕、南燕所辖。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后,全部为其辖地。487年,北魏于赵都军城设立瀛州镇),517年,又从瀛州、冀州各划出一部分,合为一州,取名沧州(州治饶安,今千童镇),辖浮阳、乐陵、安德三郡。浮阳县(县治在今沧县东关镇)、高城县(县治在今盐山县故城赵东北)属浮阳郡。今南皮、东光、吴桥属冀州渤海郡。今任丘市、河间市、肃宁县、青县、献县、泊头市一带属瀛州郡。其后,今沧州市境为东魏、北齐、北周之地,所属基本不变。只是北周时,沧州辖浮阳,渤海二郡,郡之辖域不变。公元580年(北周静帝大象二年),设长芦县(今沧州市区一带)。
沧州这一时期发现的遗存主要为墓葬。三国曹魏时期的墓葬有任丘的黄里墓群和张郃墓,沧州市新华区刘胖庄发现有西晋墓。北朝墓发现更多且有几座为北朝贵族墓,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封氏墓群中的五座,黄骅常文贵墓和河间邢伟墓。沧州市一砖场北朝墓出土的青釉堆贴花龙柄壶为国宝级文物。黄骅岭庄窖藏、旧城窖藏、吴桥新场窖藏出土的石造像反映了当时佛教盛行的状况。
隋、唐、五代时期
(公元581年-公元960年)
隋统一中国后,隋文帝改州为郡,恢复秦朝时郡县两级制。今沧州市辖境,当时分属河间、平原、渤海三郡。隋朝时又新设鲁城县(黄骅市境内)、浮水县(孟村县境内),恢复北齐时撤掉的束州县(河间市境内)。将乐城县更名乐寿(献县境内),浮阳县更名清池(沧县境内),高城县更名盐山县。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大运河的永济渠,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南北纵穿?沧州境内的运河是永济渠的一部分,处于这条南北交通运输大动脉的沧州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在献县乐寿(今献县县城西)建金城宫。市区运河以西发现有隋开皇十一年刘君墓并有墓志出土。
公元618年,隋亡以后,唐改郡为州,在州上设道。今沧州时属河北道。当时属沧州管辖的有清池、饶安、盐山、鲁城、长芦;属景州管辖的有东光、南皮、弓高,景城(治所在今沧县西部景城);属瀛州管辖的有河间、东寿;属德州管辖的有安陵。经唐太宗“贞观之治”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沧州濒海的鱼盐、河间的丝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沧州境内发现的唐代城址、墓葬、村落遗址、窖藏多处,较为重要的有河间的高丽城、孟村横海节度使程日华和程怀信墓、南皮石金刚、献县樊屯唐墓、泊头富镇唐墓、河间北李子口、城上窖藏等。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自此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今沧州市境内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各朝。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石敬塘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其中最南的两个州十瀛、莫二州。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瀛、莫二州被收回。在经济上,周世宗进行一系列的盐法改革后促进了沧州鱼盐产业的发展。铸于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的铁狮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成为沧州的城市象征。
宋、辽、金、元时期
(公元960年-1368年)
北宋时期,改道为路,实行路―府、州―县、军三级制。今沧州市境当时分属河北东路管辖的有莫州、青州(今青县内)、河间府、沧州、永静军(今东光县境内)等地。并撤饶安入清池,撤景城入乐寿,撤束城入河间县。由于沧州接近于宋辽的分界线,境内的州县遂成为边防重地。自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至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之间,宋辽发生3次大规模的战争,沧州境内至今仍有抗辽名将杨延昭(杨六郎)的传说,如青县的空城传说为杨六郎所筑,献县的水牛店为杨六郎为训练牛阵的地点。另一方面,沧瀛二州也成为重要的南北物资交流,民间客商往来之地。乾隆《河间县志》载:“澶渊之盟后宋既与契丹通好,聘使往来,必道河间”。沿陆路和运河等水路由中原向北方输出的物资大宗是鱼盐、瓷器、丝茶、药材原则是从辽方输入的则有皮鞋、牛羊等。南运河东光码头发现有宋代沉船遗址,沉船中出土大量磁州窑瓷器;沧州旧城内出土约48吨北宋末期徽宗年间铸造的铁钱,反映了当时商业和水陆交通的发达。
金灭辽和北宋后,行政区沿袭辽、宋。今沧州市区、沧县、黄骅市、孟村回族自治县、中捷农场、南大港农场、盐山、南皮、海兴当时属河北东路沧州辖地。今肃宁、河间市时属河间府,今任丘市当时属莫州,今献县、泊头市属河北东路献州,今青县时属河北东路青州,东光、吴桥属河北东路景州。金在燕京的建都使沧州成为近京畿之地,人口数量增加,农业、商业和鱼盐业稳步发展。《金史.地理志》说:“河间水陆要冲,四方供给,皆取给焉”。濒海的海丰镇成为北方重要的商品出海港口,当时全国重要的窑口的瓷器几乎在这里都有发现。泊头富镇窑藏出土的精美定窑和耀州窑瓷器也能反映当时繁荣的商业状况。金代沧州的重要遗存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完素墓。
元朝建立后,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今沧州市区、沧县、黄骅市、中捷农场、南大港农场、孟村回族自治县、盐山、南皮、海兴当时属沧州,今河间市、肃宁县时属河间总管府,任丘市属莫州,献县、泊头市属献州,青县属清州,东光、吴桥属景州,并统属中书省河间路。运河在元代的重新疏浚使沧州经济快速发展,运河中及运河两岸出土的大量全国各大窑口的瓷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南皮县陈官屯窖藏中也发现了青花云龙纹隔盒等元代瓷器43件。由于商业的发展,善于经商的回族开始有规模地迁入沧州。
明、清时期
(公元1368年-1840年)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州治由清池移至长芦镇(今沧州市区),同时撤清池县,划入沧州。今沧州市区、沧县东部(运河以东)、孟村、盐山、南皮、海兴、黄骅市、中捷农场、南大港农场当时属京师河间府沧州官辖,今河间市、任丘市、献县、肃宁、泊头市、青县、沧县西部(运河以西)属京师河间府,吴桥、东光属京师河间府景州。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曾先后3次下诏迁山西洪洞、江苏南京、安徽凤阳、山东即墨、浙江金华及陕甘等地数十万人充实因战乱而人口骤减的京畿。目前沧州境内的大部分村落大都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始用卫河(南运河)运粮,运河两岸经济因之呈现兴盛繁荣。由于人口的充实、交通的便利使商业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沧州现存的古代建筑大都是这一时期开始修建的,如沧州文庙、清真北大寺、泊头清真寺、盐山文庙、泰山行宫、衙署二堂及监狱、献县单桥石桥、沧州杜林登瀛桥等。重要的碑刻、石造像有牛鸾墓碑、孙膑石牛、淮镇石马、耿桔孝亲石造像、海马头石菩萨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重要官员家族墓群,如代氏墓群、张缙墓、刘焘墓、强珍墓、赵兵部墓、戚继光墓、王翱墓等。
清朝时,承袭明代政区。1731年建天津府,今沧州市区及各县市分属河间府、天津府。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农业、商业、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重要遗存有纪晓岚墓、左敬祖墓、捷地乾隆碑等。
近现代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历史进入近代时期,今沧州市先后属天津府、渤海道、津海道。帝国主义一方面瓜分中国领土,掠夺中国的财富,另一方面在各地修建教堂,加紧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使之成为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张庄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1年),是直隶东南教区首府,管理华北东南三府五州三十三个县教务,有“华北第一堂”之称。由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继续侵略和清政府的加紧搜括,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捻军起义。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五月初,北伐军东走到东光连镇,沿途受到很大的损失。僧格林沁利用附近州县政权力量征夫筹款,在连镇周围挖沟筑墙,长期围困,林凤祥部在连镇坚守近一年,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1868年8月西捻军首领张宗禹战败后从茌平南镇渡过徒骇河,流落孔家庄,隐姓埋名二十余年,死后葬于孔家庄村南。
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一方面为图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另一方面为镇压农民起义“剿发捻,勤远略”,开始了洋务运动。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1889年,他调任湖广总督,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设立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局,创办两湖书院,筹办卢汉铁路,是洋务运动后期著名代表人物。另一个洋务派代表人物直隶总督李鸿章于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奏调淮军两营由山东济宁州移驻青县马厂运河两岸,河东筑墙15里,炮台9座;河西筑墙9里,炮台15座。
1899年,义和团领袖赵三多在为避免与清兵冲突,便化整为零,率少数骨干沿运河北上,在沧州设场练拳,有力地推动了沧州地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900年春,山东义和团主力从故城、景县、东光、阜城进入直隶,同当地的义和团和人民汇合成为一股革命洪流,开始了向京、津进军。1900年3月,沿大运河北上向天津进发的义和团在沧州、青县受到了直隶总督裕禄派出的军队的围攻,许多战士浴血奋战,英勇牺牲。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王朝统治被推翻,中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之后,沧州民族资本企业开始发展,吕家院、正泰茶庄、光明戏院等建筑便是当时的民族资本家建造的。
1928年,废除道府制,境改属河北省。1937年初,河北省设置督察专员公署,今沧州市分属第六、七、八专员公署。“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沧州分属晋察冀边区冀中行政主任公署和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所辖。1941年后,分属冀中行署、冀鲁边区行政公署。1944年,分属冀中区行署、边区行政公署。1944年,分属冀中区行署、渤海区行署。抗日战争中,沧州回族英雄儿女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己任,大敌当前揭竿而起,组建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日伪军殊死战斗,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马本斋任司令员的冀中回民支队作战500余次,歼灭日伪军两万余人;刘震寰领导的冀鲁边回民支队作战百余次,歼敌2300余人。抗战时期的革命遗存在沧州较多,重要的有白求恩手术室旧址、齐会桥战斗旧址、马母祠及其墓地等。
1946年,今沧州市辖区分属冀中第八专区、第九专区、山东省渤海区。1947年6月,随着全国解放战争高潮的到来,中央军委决定发起青沧战役。参战部队是晋察冀野战军3个纵队和渤海一军分区、冀中八军分区部队。战役于6月12日开始,参战部队先后由北向南发起对青县城、兴济镇、沧县城的攻击,全体将士冒雨激战,沧州人民全力支援,终于在15日凌晨全歼守敌近万人,使沧州全境获得解放。青沧战役的胜利有力地拖住了平津之敌,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发起的夏季攻势,并使渤海区和冀中区连成了一片,沧州城区改沧县为沧州市。1948年2月至12月,中共华北局城工部自沧县搬迁至泊头胜利街,在此为平津战役收集了北平、天津等方面的大量情报,为党中央解放平津的战略决策和战术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还培训了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如周南等人),为接收北平、天津做了组织和干部上的准备;接待了许多民主人士向解放区的转移(如吴晗、兰天野、童超、苏民等),保护了建设新中国的一批有用人才。1949年11月,建立沧县专属,沧州市改为沧镇。这时沧州市辖分属河北省沧县专区、山东省渤海区沧南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