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研究表明,同情心缺乏的学生易发生攻击行为。专家指出: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如果能够推测和体会到被攻击对象的痛苦和感受,进一步产生自我谴责感,那么就不会再想攻击他人了。因此,可以让被攻击的孩子面对有攻击行为的孩子,讲述自己的感受,让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体会与感受被攻击者的痛苦,激发他的同情心。
●自我调节法
孩子在生长加速期间,兴奋与抑郁两大系统的失衡发展,就可能引起行为的过分冲动。同时又由于小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独立思考能力,喜欢争辩,与家长顶撞,使这些孩子多动、性急、暴躁、倔犟、情绪易激动,对自己的消极行为难以自控。根据这一特点,要教育孩子分析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用转移、克制、自我暗示、自我提醒等方法,使情绪强度、表现方式都控制在有益无害的范围内。
●注意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家长不能置之不理,千万不要“是吗?这有什么了不起”来泼冷水。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如果家长还奚落他“你怎么这么蠢,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孩子的自尊心这样经常受打击就可能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缺乏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情绪容易激动,就有可能产生攻击性问题行为。
因此,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家长应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一方面,不姑息、不放任,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即使是屡次犯了错误的孩子,也应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微小进步给予充分肯定。
●消退法
孩子打架欺负同学大多是为了自我显示,目的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对此,家长可以暂时不加理会,使他们的攻击行为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受不到强化。同时,家长亦可表扬孩子其它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这样,实际上就是间接的批评攻击性行为。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家长再与孩子以谈心的方式婉转的告诉他,这种行为的错误与幼稚。
●隔离法
对于一些攻击性行为较严重的孩子,可把他安置到一个面积较小,但通风条件较好的单独的房子里,使他得不到任何强化信息的环境,并对他说:“你好好想一想,你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让孩子明白他是因攻击性行为而被隔离的。
使用此法应注意:
①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20分钟。
②不宜当着外人的面。
③不宜经常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