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敏 撰稿
赵政然 编辑
一切版权归作者所有
传统中药制剂有丸、散、膏、丹、汤等不同剂型,医生处方剂型不仅根据病情需要,患者服药的情况,还要考虑药的口味。古有谚语“良药苦口利于病”,但若中药口味过于难于接受,不仅病人服药痛苦,也不利于患者依从性建立和病情的恢复。
丸者缓也,其中丸药的使用范围很广,服用方便,受到患者的普遍接受。然而一些以丸立方的经典名方,市面上却鲜有正规药厂生产,使这些经典方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甚是可惜。
我们中医人可以自己制作一些经典丸药,以备不时之需。
经方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具有温清并举、攻补兼施的功用,其配方寒热共济、辛甘酸苦并用,对于当今群体适用很广,尤其是寒热错杂,病情复杂的症候。
方证为手足厥冷、心中烦乱、腹泻、大便稀溏或泻下黏液、口苦小便赤等。
如寄生虫性疾病、慢性胆囊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高血压等疾病使用机会均很高。
因其无丸药制剂,服汤药酸、苦、辛、麻并举,笔者曾尝试服用过,那滋味确实够酸爽、够麻辣、够苦不堪言,所以患者更难以接受。
本着“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笔者特地尝试着制作乌梅丸,没想到一举成功,下面介绍一下具体方法:
第一步:按照原方比例配药
乌梅丸组成: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炮附子六两 蜀椒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据考证汉代使用人参为党参,故用党参)黄柏六两
按照药方比例确定药的重量,特定请不同药房的师傅称重三十颗乌梅大约100克,三百枚约1000克;汉制两的换算按照普遍认可的一两15g计算。因第一次尝试,所以按原方比例缩小了药量,选用原药量的1/5。
第二步:炮制乌梅
乌梅丸中最复杂的就是炮制乌梅这道工序,耗时也最长。
①乌梅要选用肉质厚的,放在保鲜玻璃盒中,陈醋量没过乌梅,浸泡一昼夜;
②剥离梅肉,弃核,这道程序要有耐心;
③剥好的乌梅肉用纱布包,放米上锅蒸至米熟,让乌梅吸收米谷之精气;
④取出蒸好的乌梅肉,晾晒干,水分越少越好。
第三步:药味打粉、过筛
称量好的其他药味和乌梅混合,打粉,过筛,当然药粉越细越好,家用或药房的小型打粉机基本可以满足要求。
因乌梅丸配方中药物纤维较多,所以需要反复多次打粉,然后过筛,把打不碎的纤维除掉,如干姜中的纤维。
第四步:配蜜、炼蜜
这是制作丸药的最关键环节,蜜的多少决定药丸的质地。蜜多,则药丸不成形;蜜少,则药丸硬,无法搓丸或服用不便。药粉和熟蜜(炼制好的蜜)按照1:1.2-1.5的比例,根据药粉质地和蜂蜜成分确定比例。
若药粉中淀粉、脂质含量高可以缩小蜂蜜量;若药粉纤维含量高可增大蜂蜜量;另外,市售蜂蜜水分含量大,炼蜜时重量丢失大,亦应适当增加蜂蜜量。
考虑到乌梅丸药粉质地纤维含量多,脂质少,最终按照药粉和熟蜜1:1.5比例确定蜂蜜量。
首先把药粉放于干净消毒后的玻璃或陶瓷容器中,搅拌均匀,容器容量适当,留出蜂蜜倒置后的空间。
炼蜜时,把蜂蜜倒进铁锅中,先中火熬沸,蜂蜜起泡沸腾,改小火慢慢熬制。旁边放置半碗冷水,至蜂蜜炼制筷子蘸蜜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蜂蜜颜色略焦黄,立即关火。
趁热把炼制好的熟蜜浇在药粉上,迅速用筷子搅拌,如和面一般,让药粉充分接触吸收蜂蜜,等药粉和蜂蜜充分融合,稍晾至手可以接受的温度。
关于熟蜜:通过查阅资料,1000克生蜜炼制后出800克左右的熟蜜,根据药粉的重量最终确定生蜜的量。生蜜重量=药粉重量×1.5÷0.8
第五步:搓条、搓丸
接近成功的最后一步,也最有趣味性。
在等散热的时候,准备干净的案板或托盘,底层少涂麻油,防止药条或药丸久置粘连。
晾至手可以接受的热度,就可下手搓条了,否则温度太低,药团变硬不容易搓条。先把药团揪成同等大的小团;接着把小药团搓成拇指粗的药条,放置在准备好的案板或托盘中;等药团都变成长度大致相同的药条后,就可搓丸了。
搓丸时也有小技巧,可以保证药丸大小均匀。首先药条长度、直径大致一致,然后把药条从1/2处揪断,把药条的一半再平分,直到药丸大小合适为止,一般一粒药丸如拇指腹大小,即可搓药丸了,在掌中少涂麻油,搓出的药丸圆润光泽,放在案板或托盘上也不容易粘连。按照如此步骤,丸药搓好后,晾置一夜发汗。
大功告成:
把发完汗的丸药放置在干净的盒子中,密封保存于冰箱冷藏间,随服随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