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西夏时代佛塔
西夏以银川为中心建立国家,占据今宁夏、内蒙古鄂尔多斯、阿拉善旗、额济纳旗以及甘肃的一部分地域,存在于宋、辽、金三个时期,从公元1032—1277年,统治两百多年。西夏统治者亦学汉文化大力发展佛教,建造寺院和佛塔,从未间断。西夏时代留存至今的佛塔不多,主要在宁夏及其周围地区,类型五花八门。
宁夏银川海宝塔 (1987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宁夏银川海宝塔 (200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海宝塔建在两重台基上,塔为楼阁式结构,塔身平面呈方形,四壁出轩,每层四面设券门,均向外略有突出,构成鲜明的十二角形。塔身内为上下相通的方形空间,各层之间以木板相隔,沿木梯可登至顶层。塔身四面转角处均悬有风铃。塔上端为砖砌四角攒尖顶,顶上置方体桃形绿色琉璃塔刹。海宝塔建筑风格独特方形的塔身,四面的券门,众多的棱角,四角的尖顶,为中国古塔所罕见。该座塔的建造年代据专家推算可能是西夏时代。
宁夏银川承天寺塔 (200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宁夏银川承天寺塔 (1984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承天寺塔,俗称“西塔”,位于宁夏银川市城西南角的承天寺内,与北郊的海宝塔遥相呼应。始建于西夏毅宗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乾隆三年,强烈的地震使原塔遭严重破坏,现存的塔是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新修建的,基本保留了西夏原有造型风格,但由原来的十三层改为了十一层。
塔为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4. 5米,塔建于高2.6米、宽26米的方形台基之上。穿过塔门,就可进入方形塔室,塔室采用“厚壁空心式”木板楼层结构。1~3层不设窗洞;4~10层,每层交替设置拱形窗洞,偶数层为东西向,奇数层为南北向,顶层四面开大型圆窗。每层之间的塔檐上下各挑出三层棱牙砖。各层檐角石榴状的铁柄上挂有铁铃。塔身十一层以上挑出五层棱角牙砖,上建八面攒尖顶刹座,其上立桃形绿色琉璃塔刹。塔内有木梯可盘旋而上顶层。
宁夏贺兰山拜寺口双塔 (1984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修缮后的拜寺口双塔 (上世纪八十年代银川市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拜寺口双塔位于贺兰山拜寺口内,两塔东西距100余米相对而立,两塔均为密檐式砖塔。东塔外形为八角形,高约45米,13层。每层塔檐下都有两个砖雕兽头,怒目而视,十分威猛。西塔外形与东塔相似,高14层,第二层以上各层塔身檐下每面正中砌有一浅龛,龛内塑一佛像,每座佛像姿态各异。龛的左右两侧,饰有口含串珠的兽头,神龛左右上角塔身每面的砖折处,又各雕有佛像一尊。如此众多的佛像和含珠兽头,使塔显得庄严而神秘。在双塔西面的山坡平地上,有佛寺遗迹。据考证,这里是西夏贺兰山佛祖院遗址。双塔为西夏中晚期所建。
宁夏贺兰山拜寺沟方塔 (200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1990年11月末的一天,在安宁静谧的贺兰山腹地,忽然轰隆一声巨响,一座千年古塔——拜寺沟方塔被炸毁了。方塔被炸后,在现场考察中,发现了墨书汉文和西夏文题记的塔心柱。汉文题记是建塔发愿文。部分文字为:“特发心愿,重修砖塔一座,并盖佛殿,缠腰塑匦佛像,到四月一日立塔心柱,奉为皇帝皇太后万岁,重臣千秋,风调雨顺,万民乐业,法轮常转。今特奉圣旨……”从这段文字可知,方塔不仅为西夏所建,而且是与皇族有关的建筑。近年来,有关同志又在塔心柱残片模糊的字迹中,辨认出“大白高国大安二年”等字,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大白高国”,即西夏国名,“大安”是西夏第三代皇帝秉常的年号,“二年”,当公元1075年。这是方塔确切的始建纪年,是目前所知西夏古塔中唯一有具体纪年的高层佛塔。
第一,方塔不设基座,直接建在块石砌筑的地基上,块石之间灌以黄泥浆。塔心中央,有一个直径1.4米、深2.1米的圆坑,是立塔心柱的。坑壁是块石垒砌的,是在砌筑地基时预留的。塔心地下没有人们所关心的“地宫”(拜寺口双塔和宏佛塔在维修工程中也未发现“地宫”)。
第二,方塔塔体以塔心柱为中心,全部用砖逐层压茬实砌,黄泥作浆,其内部不用残砖破瓦填充,从而提高了塔体的整体性和坚实性。西夏以来,宁夏地区多次发生强烈地震。但方塔在这次炸毁之前,除塔刹残损外,塔身基本完好,不能不与塔的结构有关。我们采集到的白灰墙皮残块,厚的多达四层,有的墙皮上有红绿彩绘。据分析,内层应是西夏的,其余各层,应是西夏之后历代修饰的产物。
第三,方塔是13层,不是11层。方塔为实心,但在第3、10、12三层,各有1个方形塔心室,塔心柱贯穿其间,向南有方形窗口。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在塔身正面除此三层外,其余各层都是影塑的直棂假窗,而不是过去所说的佛龛。据绘有柱枋斗拱的墙皮推测,假窗两侧,当彩绘柱枋斗拱,用以装饰壁面。
方塔被炸,造成千古憾事,但通过清理发掘,基本上搞清了方塔的建筑结构,纠正了过去认为是高11层、为明代所建的说法,确认其高为13层的密檐式方塔,为研究西夏古塔增加了新的内容。
我国古代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古塔建筑也因时而异。最早的古塔,受传统高层楼阁建筑的影响,多为方形木塔。到了唐代,仍以方形为主,但已多为砖塔、石塔。降及两宋辽金,已是八角形塔的“天下”。拜寺沟方塔,塔身直接起于地面,不设基座,塔檐是简单的叠涩出檐,而无繁缛的佛像雕饰,勾缝不用白灰,而是黄泥作浆,甚至于直贯全塔的塔心柱,南壁每层影塑直棂假窗等,都具有早期古塔的特点。西夏李氏贵族,从唐末割据夏州(今陕西横山白城子),到宋朝建立西夏,深受传统中原文化的影响。《宋史·夏国传》载:西夏“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宋代的记载,基本属实。方塔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结构,从一个侧面说明唐宋文化对西夏的影响。
以上摘自考古专家牛达生《拜寺沟方塔考古琐记》
宁夏同心康济寺塔 (200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康济寺塔位于宁夏同心县韦州镇的古韦州城东南的康济禅寺废址内,塔建于西夏年间,塔高39.2米,外形呈八角形,为平地而起的密檐式空心砖塔。
康济寺塔的底层较高,二层以上被层层密檐平座紧箍向上,逐级收缩,与塔刹宝顶有机结合,形成刚劲有力的抛线外轮廓,显得凝重柔美,体现了我国早期密檐式佛塔的风格。康济寺塔原为九层,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修时,又在原塔上增建成为十三层,但保留了该塔原形。明万历九年(1581年)增建的四层毁于地震,在复原时仍保持十三层;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三次对该塔进行了维修。该塔最后一次整修是1985年。
宁夏贺兰宏佛塔 (200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1990年修缮后的贺兰宏佛塔 (网络照片)
宏佛塔位于宁夏贺兰县潘昶乡王澄村南面的一处废寺内,是一座砖筑的八角形楼阁式与覆钵式兼具的复合体建筑。始建于西夏晚期(1190-1227年)。一至三层为楼阁式塔身,上为体量巨大的覆钵式砖塔,是传统中国楼阁式建筑与喇嘛塔相结合的复合式空心砖塔,塔身各层上部用砖砌出兰额、斗拱和迭涩砖塔檐,檐上作出平座栏杆,上为十字对折角覆钵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底部为圆形束腰式须弥座,座上砌肩覆钵塔,刹身呈宝瓶形,其上饰有三重相轮;刹顶大半已残塌。宏佛塔因年久失修,加之地震、地下水位升高及风雨的破坏和侵蚀,残毁极为严重,1990年对宏佛塔进行了修缮。
宁夏青铜峡一百零八塔 (1986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宁夏青铜峡一百零八塔 (200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位于青铜峡大坝之西陡峭山坡上的108塔,是始建于西夏时期(1038-1227年)的喇嘛式实心塔群。在此处的塔基里,曾发现过书有西夏文题记的千佛图帛画。佛塔依山势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数排列成十二行,总计一百零八座,形成总体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因塔数而得名。
一百零八塔,建在一排排被人工铲削成阶梯式的山崖上。塔基除最高处的第一行一座为方形外,第二行以下均为单层八角形须弥座。塔身除第一行一座较大,高3.5米外.其余的高度均在2.5米左右。塔体形制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行一座为覆钵形,面东开有龛门;第二行至第四形,为八角鼓腹尖锥形;第五行至第六行,为葫芦形;第七行至第十二行,为宝瓶形。所有塔体的外表均涂有白灰。由于从始建至今已有八九百年,其间后代曾多次维修,故塔体外裹的白灰也多达数层。揭去后代维修所抹的草泥白灰,可以看出在最早的一层白灰上,总有与喇嘛教有关的彩绘图案。
“108”,是佛教中惯用的数字。佛教认为人生有烦恼与苦难108种,为消除这些烦恼与苦难,规定惯珠要108 颗,念佛要108遍,敲钟要108声……所以,108塔应该是那些捐资造塔的“功德主”为消除人生的烦恼与灾难而特意建造的。当然,也有人认为,是“功德主”为尊仰《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零八尊法身契印》而造。无论出于哪种想法,显然都与佛家惯用“108”这个数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