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不给孩子“讲”书。
这是我特别要提醒想引导孩子开始阅读的爸爸妈妈们的。不要讲,一句都不要讲,除非孩子遇到看不懂的地方自己提问,孩子提问时,也只是恰当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做引申、不要做引导,除非孩子提出的,是纯知识性的问题,你所做的,是纯知识性的解答。
爸爸妈妈给孩子讲书,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开始,孩子自己还不识字时,爸爸妈妈会给孩子讲,讲童话,讲绘本,在画面和文字之外,加上大人的理解、大人想要孩子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东西。“看,这是小老鼠的妈妈,她多爱小老鼠啊,小老鼠多乖啊,小老鼠要听爸爸妈妈话啊。”“白雪公主的后妈真坏,是不是?”“看,渔夫这么贪心,要这要那的,最后什么都没有了吧?所以,做人不要贪得无厌是不是?”我要说的是,这样的讲解,一句都不要说,孩子对图画有天然的理解能力,如果只有图画,没有文字,就让孩子自己“读”,如果有文字,而孩子还不认识字,就由爸爸妈妈来“读”,照本宣科地读,把书上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读出来,让孩子自己去理解。
小时候常听说一句话,鼓励孩子自己学习的,叫“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只是大人长大之后,就把这句话给忘了,常常“为了孩子好”,专门嚼馍给孩子吃,“讲书”就是此类的嚼馍行为。老觉得孩子不懂,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一定要在给孩子读书时,加上大人自己的理解、引申、引导。殊不知,这会把孩子束缚在大人设定好的框框框中,大大限制孩子的理解和想象,习惯于被“讲”书的孩子,从书中得到的东西会越来越少,甚至根本丧失自己从书中获取养分的能力。
所以,孩子还小的爸爸妈妈们,也提醒您家的保姆阿姨、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停止给孩子“讲”书的行动,从阅读引导者的角色退回阅读辅助者的角色,孩子阅读时,不要在一边看着,不要忍不住开讲,不要试图引导孩子的理解。
10、积极参与讨论。
不要主动找孩子讨论书,但在孩子主动提起书中话题时,积极主动地、毫不勉强地参与讨论。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否幼稚、是否偏颇,都不批评、不否定,只作为平等的讨论参与者,贡献自己的看法,就像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头脑风暴”式的小组讨论会。
我家大儿六年级差不多一学年的阅读兴趣,都在《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三本,不是专门的儿童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读书还不过瘾,又把三部加起来可能有一百多集的电视剧都看了一遍,买了大套的《三国杀》桌游和小弟一起玩儿。小儿对这种半文半白的大部头还没啥兴趣,就和哥哥一起看电视剧,玩《三国杀》。于是乎我们家的餐桌讨论就热闹极了,一会儿是小说上怎么说的,一会儿是电视剧怎么演的,一会儿是某货到了游戏里变成啥样。谁最厉害,谁和谁关系最好,谁在某一战某一场景说了什么话,这句话到电视剧怎么说的。大儿兴致上来,还给大家背一段小说原话,有的时候还会备一段《三国志》的原话。连没咋读过三本书原著的爸爸妈妈都跟着涨了不少见识。(为了能和孩子讨论,我们也跟着读了这几本书的原著。)
想要孩子爱上阅读的爸爸妈妈们,在孩子一开始表现出和大人讨论、分享的兴趣时,就把自己也当成孩子,积极地投入孩子发起的讨论吧。你会发现,孩子信手拈来的故事、情节、典故,东拉西扯的联想,不着边际的比较,比你所能讲的,实在是丰富得太多太多。
而且大人的参与讨论的兴致越浓,孩子阅读的兴趣越浓,这是孩子从阅读中获得的成就感的一部分呢。
11、父母最好也培养阅读习惯。
这个无需细说。大人只看手机电脑电视剧,孩子不会热爱读书;大人见到书就说贵,孩子不敢也学不会自己买书;大人之间不兴高采烈地分享阅读所得,孩子也不会兴致勃勃地发起与阅读相关的讨论。
其实大人不爱读文学书、历史书、心理书、其他话题严肃的书也没关系,还有轻松的旅行书、美食书可读啊,开卷有益,只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开始读书,乐趣自己会跳出来的。
我家大人书房里,除了妈妈大学专业的文学书、爸爸大学专业的政治学书,妈妈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的传播学书、我们出版过的广告学书,俩人共同兴趣关于历史、心理、社会的书,因为工作积攒下来的广告营销书、经管书,还有拉拉杂杂好几架的美食书、旅行书、保健书、菜谱、编织缝纫指南,随便拿起一本来,都是乐趣。
十一条写完,再补充一条——行万里路。
旅行除了美食美景,更是阅读的延伸,是和阅读相印证的过程。今年五一,全家一起规划旅行,大儿要求去梁山,小儿也马上支持。梁山在哪?现查了才知道,鲁西南一个县,有个因山而建的“水泊梁山”景区。好,就是那里。驱车一趟五百多公里,来回一千多公里,登山又遇雨,俩娃淋一身雨,下得山来饥寒交迫,小县城饮食不发达,期待中的“两角酒,一大盘牛肉”的好汉套餐也没吃到,俩娃却兴致浓厚、心满意足得不得了,因为去了传说中《水浒传》故事的发源地啊!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真心爸妈 。小文为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高志宏、徐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