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舒国治的书,其实是从《理想的下午》开始的,当时看到书评讲,台湾的文艺青年以此书作为大家同好的标志,于是心生“八卦”,就买来看。按照梁文道的描述,这位舒兄应该是一位大仙级的人物,写文章,过生活随意得很,经常银行户口上只有1000多块(应该是台币,如果换算成人民币就只有200多元;估计平时都用现金,放在裤兜里面,否则还真不知道如何讨生活。)赚到了一年2万多块美金的年薪,就认为已经不错了,真的是一位知足常乐,生活在现代的古代人。
舒哥(借用梁文道对其的称呼)经常是漫无目地的晃荡,往往自己也觉得有些空荡,但也真实;在美国七年,一路流浪走来,一路打着零工,像是一位过客审视着自己周边的生活,更像是一位游仙,徜徉享受着自己的人生。
大仙很少在家起火,经常是一路走来一路吃,也不是什么饕餮大餐,反倒都是些市井味道,就像街市里面摊档以及路边的档口,大众餐厅;是一位大家公认的一位最会过日子的奇人或者穷人。而对于吃,对于店家,反倒不欣赏讲很多故事的商家,吃就是吃,讲了那么多杂七杂八的故事,反倒会让我们失去了品尝的乐趣;这让我想起了,前一阵选秀节目评委闹出的一段风波,其实也是一个意思,唱歌就是唱歌,讲了许多煽情的故事,反倒没了唱歌这个主角。
舒哥的《台北小吃札记》看起来疏朗、惬意,有点像时下北京的秋天,天高云淡,空旷爽朗,没有太多的浮云。相反,同样在手头的另外一本也是写台湾饮食的《台湾味道》(台湾的另外一位诗人食客作家写的)就少了这些洒脱,虽然两者所写到的商家甚至都有一些重叠,文字功力就见仁见智了。
舒哥的眼光绝对可以称得上“毒”。他挑选的小吃商家,只是一个标准“目测”看其是不是用心在做;相反那些健谈,乐于讲些典故、创业艰辛甘苦的,反倒觉得有些淡然。其实,做什么事情,做事情本身的难度未必有多大,但是正像主席讲的,难的是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能够规规矩矩、本本分分地做好自己的每一餐的出品,绝对是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与敬仰的。这样做事情,就非得有爱心了。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是断断不能坚持下来的。试想,大家都觉得家里面妈妈烧的菜好吃,为什么?因为那些都是真材实料,尽心尽力做出来的,充满着爱的味道。
舒哥写的台北的小吃,既可以拿他当做指南,带自己去品尝台北的味道,也可以文艺一把,当一回食人间烟火的文艺青年,一路走来一路晃荡着。
台北小吃(图片转自网络)
“官财板”。方面包切成一片“盖子”打开,再把食物和佐料塞在里面。
外面是猪肉片,里面是蔬菜大葱,然后再烧烤
达人饼
肉圆
手工汤圆
卤肉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