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孔融
曹操杀孔融说的是曹操利用多种罪名将孔融全家抄斩的事情,那么曹操杀孔融的原因是什么呢?
《新三国》曹操剧照
其实曹操杀孔融多和孔融的性格以及他们二人在政治上的冲突有关系。孔融是“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才学自然不用说,是非常好的。这也导致了孔融自恃清高的个性,再加上他的言论多是和传统礼教相违背的,所以便得罪了不少人。而他向来直言,即使在众人面前也丝毫不给曹操面子,多次反对曹操的决定,使得曹操非常尴尬。当然这是曹操对孔融印象不好的一个原因,曹操杀孔融的最根本原因还不是这个。
曹操杀孔融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孔融忠于的是汉皇室。并且上书建议不应该分封诸侯,以此来巩固汉朝的王权,这触及了曹操的根本利益,也为孔融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也连累了一家人。
通过曹操杀孔融可以看出孔融在政治一途上并不像他在文学上那样聪慧,他在政治不懂得收敛,在曹操手握实权的情况下依旧不懂得避其锋芒,甚至公开和曹操作对,这样的做法实在算不上明智,最后终于被曹操用各种理由杀了,连累一家老小的性命。
曹操杀孔融可以说是孔融自掘坟墓,本来以孔融的才学,如果懂得审时度势或者韬光养晦,或许并不会让曹操赶尽杀绝,无奈的是孔融并没有和曹操相抗衡的能力,却还不知收敛,最后才会惨死。
曹操为什么杀孔融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小时候的孔融非常懂事,知道分享和礼让他人。孔融在学问方面,也十分勤奋刻苦,后来,孔融得以进去东汉的朝廷为官。孔融为人正直,对很多事情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孔融画像
孔融刚进入仕途时候,孔融看不惯朝中很多大臣的做法,对于贪官和奸臣,孔融丝毫无所畏惧的进行弹劾,董卓当时在朝廷中权势很大,孔融并不惧怕董卓的势力,进行大胆的谏言弹劾,结果孔融得罪了董卓,遭到贬官。
后来,孔融因看不惯曹操的做法,屡次进行嘲讽和劝说,曹操最后杀死了孔融。
一次,曹操的儿子曹丕看上了袁绍的儿媳妇甄宓,并且强行闯进袁府对甄宓动手动脚,曹操知道儿子曹丕的行为,但是没有给予阻止。这件事情被孔融知道了,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孔融所指何意。过了几天,曹操和孔融在路上碰见了,曹操便问孔融书信中用纣王和妲己的故事出自何典故。孔融听后,嘲笑的反问了一句,曹操这时才明白,空冗政这是在讽刺自己。
后来,因为粮食短缺等问题,曹操发布了表制酒禁,孔融听闻此事后,屡次给曹操写信,争辩禁酒的不好之处。孔融列举了很多历史人物来说明,喝过酒之后,才更加有利于创作的灵感。孔融接着又写了几篇论稿给曹操,曹操看后很生气。
曹操对孔融积怨越来越深,加上他人陷害孔融,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等罪名将孔融处死,并且还诛杀了孔融全家。
孔融墓
孔融墓是东汉时期‘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的墓地。关于孔融墓在哪里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在山东淄博,另一个说法是在江苏扬州。
孔融墓
这两种关于孔融墓的说法,山东淄博的是被世人承认的。山东淄博的一个叫做范家村的村庄北面,有一个土堆,这就是孔融墓了。孔融墓其实就是一个土堆,周边的土被村民挖去使用,所以已经失去了墓地本来的样子。
孔融墓高大概在12米,长度南北13米左右,东西18米左右,墓地的规模并不大。一代名儒孔融的墓地便是这样。至于扬州孔融墓的说法,则因为扬州当地编纂历史的专家都说扬州不可能有孔融墓,所以这一说法并不可信。
孔融是死在曹操手里,当时是因为触怒了曹操而被斩首,所以孔融的安葬就显得有些潦草,甚至是应付。按理来说孔融作为当时的名儒以及官位不低的官员,孔融墓的规模即使不宏达,但也绝不是一个土堆这样的简陋,只能说孔融是非正常死亡,又是累及满门,死后并没有人特意安葬他,所以最后的孔融墓也只能是一个小小的土堆。
孔融墓的简陋显示了孔融凄惨的下场,他因为不懂得收敛被曹操所杀,草草的被安葬之后便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连墓地也没有完整的保留下来,直到后世专家确定了山东淄博这一个土堆是孔融的墓地,才避免了被当地居民推平的下场。
孔融后代
孔融,字文举。东汉鲁国人,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名士,“建安七子”之首。生于公元153年,逝世公元208年,享年五十五岁。
孔融像
孔融出自书香门第,博学渊原,是孔子的十九世孙。他幼年勤奋好学,能诗善文,他后来当了官之后经常举荐贤才,传播儒学文化。只可惜在后来因为批评曹操言辞太过犀利被曹操所杀。孔融这样文人,想必也都是有着那些所谓的傲骨,乐于做些批判之事,不知明哲保身,将曹操惹怒引来灭族的惨祸。他被杀,也或许是曹操早就想借机除掉他,只不过是时机早晚的问题罢了。
他的妻子(这里指妻子和儿女)也同时被杀害,民间有许多关于孔融后人的说法没有什么依据,历史上还是未被得到证实其后人的存在。在他与妻子遇害之后他的其余六个兄弟却不知所踪,也许曹操杀人会有些漏网之鱼,给他们逃了。史书并未有所记载关于孔融有后代的,或许是有他的后人的,只是并没有证实罢了。他生平也写过不少文学著作,代表作《荐祢衡疏》,反应了汉末动荡的年代与现实。东汉末年,天下三分之势战火不断,他的许多作品也在祸乱中消失,着实令人觉得惋惜。
尽管没有找到孔融的后代,但他的精神却被一代代传了下来,孔融让梨的典故大家想必都在课本里学过,这个故事其中讲到的道理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