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中行为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
摘要:就当前已经建成的好多对于空间尺度没有把握的空间中人的使用频率偏低现象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为了更好地使人们感知环境空间中的美,改善活动者的在场所中的行为。笔者通过现场调研分析与理论基础相结合,将美学与视觉感、空间尺度感、及相应的感知欣赏力进行了归纳与研究。 Abstract: It currently has built a lot of space for the scale which dose not grasp the space people use the phenomenon of the low frequency conducted a series of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 order to better enable people to perceive the beauty in the environment space, improvement activities in places of behavior.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I hand over the aesthetics and visual sense, sense of spatial scale, and the corresponding perceptual appreciation are summarized and research.
关键词:环境、行为、尺度美学、空间感知、心理感知
一、环境与美学的研究背景
环境行为适合作为美学对象又有一个复杂的理论历程,这一理论要追溯到18世纪早期的景观美学,当时对自然的欣赏成为现在进行环境美学研究背景。当时已将自然景观和环境纳入美学框架的活动,导致“画面美”这种美的追求。它是18世纪对自然欣赏的核心观念,它是一条以理解作为审美对象的环境的重要途径,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欣赏模式:自然世界被分割成一些具有艺术感的景色。这些景色要么指向某一主题,要么自身就成为艺术特别是诗歌和风景画所想表达理念中的一部分。
这种画面美是将观赏者至于景观之外,是观赏者脱离了景观功能方面的考虑,而必须从恰当的视角和方式来观赏一个令人舒服的真是画境,其方式经常是以某种视角观看、漫游或游览等。在18世纪末,画面性依旧残留在对自然欣赏的大众模式中。但对于自然美学的哲学研究,繁荣昌盛后便逐渐走向衰败康德之后,黑格尔开辟了全新的世界秩序。
随着19世纪到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医学知识,功能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了。
以建筑为例大约在1930年形成了一系列从健康和生理学角度来评价建筑的准则,例如住宅应有照明、空气、阳光和通风,居民应接近开阔的空间等。这一阶段的规划要求建筑物向阳布置,而不是像先前那样沿街布置,并将住宅区与工作区分开,以保持居民健康生活条件和更合理地分配物质利益。
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的愈演愈烈,在西方国家撅起了日益高涨的环境运动。人们发现,环境的美学价值在人类的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环境美学质量因而遭受更大的破坏并面临着严重的危险。在这场运动中,人们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环境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引起了研究者和公众普遍关注,不仅成为自然科学各科学关注的对象,同时也突出现在人文学科学者们的视野中。
二、环境设计中的美与传统艺术对尺度的理解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只限于研究艺术类型,有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不仅包括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和荒野,还有受文化模式深刻影响形成的城市环境,以及介于自然和文化之间还有许多环境类型如农业景观等。可以说,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尤其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更值得关注,对这个广大领域的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环境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与传统的美学研究对象——艺术——相比有明显的区别。首先,感知对于美感的重要性,在西方一直得到不少美学家的肯定。。经过柏拉图、托马斯-阿奎那和黑格尔等学者的论述,人们通常认为,在各种感官中,视觉和听觉所起的作用最为突出,因而历来把视听两种感官称为主要的审美感官。但我们生活在环境中对环境进行感知,在行进时感知雨雪风霜冲击皮肤的感觉,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气味帮助我们对场景进行感觉,环境的主要要素——空间、质量、体质和深度——并非首先通过眼睛遇到,而是在我们的移动和运动中与身体相遇。把其他的感官引入对环境的审美理解,我们必须克服已经建立的习惯,环境感知需要人全部的感觉器官参与进来。
其次,艺术品通常有一定的边界,是一个固定的整体,如绘画边框,雕塑有底座,戏剧有舞台,有些不同形式的边界把它们与周围的环境区别开来。而环境是不断生成的,流动不居,时刻都在变化,是一个活的事物,在自然规律和人类
社会的规律共同影响下发生变化。环境的背后蕴含着千百年来生态演进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他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环境不像艺术品那样有确切的作者,环境的形成很少是单个人的作品,而更多地是集体和自然共同创造的结晶。
三、行为这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正是由于环境美学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所以对环境美的欣赏就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和更高的审美能力。就环境美学而言,没不仅是视觉上的、空间上的、更要符合人的心理感受,而这种心理感受是来自于人对尺寸的感知能力,是大或小或方或圆,给每个使用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我们得注意到这一点场所中任何一组活动都是有性质的,在丹麦作者杨-盖尔所著的《交往与空间》中所述的户外活动的三种概括性的方式:a必要性的户外活动;b自发性的、娱乐性的活动;c社会性活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生活环境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不止是停留在必要的户外活动阶段,而应更多的考虑在当今大多数的空间使用者更需要什么样的场所。对于“无交流”的生活环境,通过对一些居住小区的调研分析发现好多场所是没有人的参与的。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有如下几个吧:a尺度不适于人类的活动;b空间位置不便于人的参与;c材质不适宜人的心理需求等。而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心理感知能力的了解还是不够的。
它不像艺术欣赏那样需要一定的审美距离和无利害的审美态度,不同环境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欣赏方式,城市环境、乡村环境和自然环境,由于人的关系不同,对美的评判有不同标准。城市与人关系最密切的,评判一个城市环境离不开其是否给人提供便利,是否是人性化的城市,是否具有感知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满足人的精神生活,乡村也是人们的生活环境,但它同时也是一种生产性的环境,并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乡村景观的欣赏离不开生产、生态和生活的结合,美丽的乡村景观应该包含富饶的土地、良好的生态和富含民间文化的乡村生活。自然环境不是人的日常生活环境,尤其荒野更是人类未加改造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欣赏提倡科学知识和想象两种方式并重。
环境美学成为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关于环境美学的这种多学科性,阿诺德-柏林特在他的《环境美学》一书序言中写道:“近年来,随着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共同关注,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环境美学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这种关注首先从美学、环境设计、哲学和人类科学等交叉学科开始。紧接着,越来越
多的文章和专著相继问世,设计领域包括哲学、文化人类学、建筑学、规划学、景观设计学、文化地理学、环境设计和心理学等等。
就美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提供更加适合的工作生活及活动的空间,为人提供赏心悦目的空间,通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可以将然和设计元素在巧妙地搭配使用中提高空间的使用率。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得人们心灵的幸福感更强一些。行为是建立在一定的场所中得或大或小的场所。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提到许多的关于心理感知与场所的围合关系,所给行为者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因此当我们看到草坪里抄小道的现象,我们不要第一个的在边儿上立刻挂一只牌子——“„„”作为设计师,我们应当首先究其原因,活动者之所以不是按照设计师所设计的道路方式去行走,不在设计师所设计的活动场地进行必要的活动,而是自己组织了新的空间。这样只能见证了该空间设计的失败。可见行为在环境空间中的美,没有人的行为该空间是死亡的,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人居环境设计中有各种各样的美学被含在其中,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尺度上的,必要的是使用者感到舒适(生理、心理„„)
参考文献:
《交往与空间》——(杨·盖尔 著)
《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 著)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诺曼K.布思 著)
《美学》——(克罗齐 著 朱光潜 译)
《人性场所》——:(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俞孔坚等译)
《景观设计学》——(约翰·O·西蒙兹 著 俞孔坚等译)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