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杜马议员为中学生上公民教育课。
德国中学生的政治课课本封面,书内也包含经济、法律知识。
【环球时报报道】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集宁第一中学校长李一飞对媒体表示,建议将中小学阶段的政治课改成公民常识课,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公民常识和道德伦理。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此前也曾表示,现阶段中国中学人文教育非常失败,建议将政治课改为人文社科基础。在中国知识界对“政治课”发出质疑时,我们不妨看看国外是以什么方式教学生公民权利、国家整体组成等基本政治知识的。
苏式政治课在俄无踪影
“关于幸福和生活的意义”、“公民与国家”、“现代家庭”、“生命仅此一次”……这是《环球时报》记者在俄罗斯八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中)公民教育课本中发现的几个标题。如今在俄罗斯中小学生的课程表内,苏联时期的政治教育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公民教育。
此前在苏联时期,青少年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共产主义思想和信念、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时事政治等,突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中学的政治教育基本沿袭了这一教育思路。
苏联解体后,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俄罗斯的公民教育也发生改变。叶利钦时代的公民教育深受欧美影响,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基本照搬美国模式,强调去意识形态化、去集权化、突出个性、人文、多元等,欧美味儿十足,但这一激进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合在俄罗斯传统的文化土壤上生长。
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开始反省完全模仿西方的做法,认为“必须在兼顾国际经验与国家现实的基础上实行公民教育”。2002年,俄罗斯联邦政府曾颁布《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对未来公民教育的现代化提出新的方向,更加注重对广大公民进行世界性公民的教育。通过改革与国际接轨,俄罗斯教育正逐步实现公民教育的现代化。
当前俄罗斯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旨在让学生具有鲜明政治倾向性,和参与政治生活积极性的政治意识教育;法制和道德教育;培养环保意识的生态教育,以及最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
综合看,俄罗斯当今的公民教育就是为培养一个具有俄罗斯特色的现代公民。在教育内容上既涵盖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内容,同时兼顾了俄罗斯自身特色。
美国政治课融入历史英文课
美国的中学并没有名为“政治”的科目,但并非“不讲政治”,而是通过历史、经济、社会、法律等多个科目,从不同角度阐释美国的建国精神和立国理论。如果说政治课的目的在于将学生培育成守法公民,走入社会后自觉遵从社会基本处事规范,美国的中学课程设置反而相当“讲政治”,并且做得相当成功。
在美国的初中,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历史和英文两个科目进行。如在历史课堂上,学生会从美国独立建国史中领会美国的宪政理念、经验与教训。《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是美国初中生必定学习的文献,它们无不具有极强的政治意义。
与初中教材中“粗线条”的政治理论相比,高中阶段的政治学内容更具系统性。《环球时报》记者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每个高中生都必须修一门名为“美国政府”的课程,系统掌握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两党制的政党制度、媒体的制衡作用等。这门课程通过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讲述,向学生灌输美式民主的优越,并为此产生自豪感。
美国高中还有经济学课程,主要讲述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理论,让学生从社会经济的运作角度坚定对美国社会制度的信仰。
除了课堂教学外,美国中学还会利用马丁·路德·金日、华盛顿和林肯诞辰日、阵亡将士纪念日等各种公共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座谈、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他们对课堂所学政治知识的理解。此外,美国很多中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其中不乏帮助政治人物筹款、参与非政府组织的维权行动、在政治集会上做义工等具有政治色彩的活动。
德国小学就教政体、政党
由于曾经历纳粹统治,并有二战的惨痛教训,德国中小学非常重视政治教育和基础人文学科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德国学校就开始设宗教课。对于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学校则用伦理课代替。
柏林小学教师卢卡斯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宗教课和伦理课其实是一门比较综合的课程,除了宗教和礼貌规范外,也介绍如政体制度、国内各个党派等德国基本政治知识。此外,《环球时报》记者翻阅德国小学五年级的宗教伦理课本时发现,书中也介绍了一些哲学、经济、历史等基础人文学科知识,其中出现了卢梭等哲学泰斗的名字。
到了高中,德国学生的10余门课程被分为语言类、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文体类。学生必须选修其中的至少7门课。柏林中学生安娜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社会科学类中,除政治课外,还有经济、历史、地理、宗教、美学、心理学、哲学等课程。学生必须在这一大类中选修至少一门课学习。政治课内容涵盖四个领域,包括经济、社会、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安娜表示,在学校里,许多学生选修政治课,再外加一门其他的社会科学课。这些课其实一点也不枯燥。像政治课,平时常有政治家应邀来学校讲各党政策等内容,也常去博物馆、国会、大学等机构参观访问,再通过小组报告形式汇报所学知识。
德国中小学教育专家霍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政治教育和基础人文学科教育都写进德国教育大纲,而且课时较多,许多内容还渗透到其他课程中。到了中学,政治教育和基础人文教育占了1/4时间。
日本高中生必修公民课

对日本的中学生来说,类似中国中学生在政治课上学习的内容,都被囊括在公民课中。
日本的学生从初中三年级开始,就要上公民课。在初中,公民课属于选修课程,但是到了高中就成为必修。日本文部省规定,公民课中包括现代社会、伦理、政治和经济的知识。
《环球时报》记者在日本一个专门指导初中公民课程学习的网站上看到,日本初中公民课的内容既包括日本宪法、国民主权、基本人权、和平主义等相对抽象宏大的概念,也包括对日本的选举、政党、内阁等领域的具体介绍。可以说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日本社会的构成,以及了解自身拥有的权益。
按照日本文部省规定,高中阶段现代社会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角度,对社会课题进行探究;伦理课则是旨在引导学生思索和加深对人的存在价值的理解;政治和经济课程就重在讲解相关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日本教育出版社遵照文部省的学习指导大纲,最新出版的高中公民课教科书共分3个部分。主要围绕政治、经济领域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还升高到哲学思想和历史层面,希望让高中生在初中公民课的基础上,上升到具有专业性的层次。教材的编者在前言中称,这本书将让学生通过上公民课,对伦理、文化、政治、法律、经济和国际社会领域的重要课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以获得综合能力上的提高。(环球时报驻外记者 巴斯 陈一鸣 青木 孙秀萍)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