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好笑,这不是明知故问嘛?关羽镇守荆州,败走麦城,被东吴擒获斩首。
其实,这都是表面现象,像关羽如此勇武之人,倘若没有内在因素,天下几人能杀得了他?换句话讲,真正杀死关羽的不是孙吴,也不是曹魏,而恰恰是他自己。
众所周知,关羽最大的毛病就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这种性格上的“缺陷”伴随关羽一生,直至兵败身亡。想当年,诸葛亮将荆州交割给关羽的时候曾反复交代,一定要“联吴抗曹”,才能保荆州平安。其实这不是诸葛亮的个人意图,而是整个刘备集团一贯的战略方针,关羽身为大将当然不会不知道。既有此嘱托,事关重大,于公于私都应竭尽全力,积极主动与东吴搞好关系,至少也不应主动树敌。而关羽,不仅没有按原定方针办事,反而一再逞强,单刀赴会,擅离职守,耀武扬威。
更要命的是,关羽既不懂外交,更不懂权变。因为双方一水之隔,出于安全和长久考虑,孙权主动向关羽伸出“橄榄枝”,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从此两家结为秦晋,共同抗曹。按说这么一个绝妙的机会,关羽要真能从大局出发,就应摒弃个人恩怨,愉快答应。不料关羽一听竟然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耶!”
不同意就算了,为什么非要说一些侮辱人的话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关羽不仅缺少大局意识,而且还有个出口伤人的毛病。孙权受此大辱,从此下定决心,一定要收回荆州,生擒关羽。果然,就在关羽陶醉得失去理智的时候,东吴吕蒙率兵白衣渡江,智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生擒杀害。
在关羽被杀的问题上,诸葛亮也逃脱不了“间接杀人”的嫌疑。如此说确实是委屈诸葛军师了,一向高风亮节,鞠躬尽瘁。把关羽之死的罪名强加到诸葛亮头上,似乎有些说不过去。但事实证明,关羽与诸葛亮的关系实在是太糟糕了,糟糕到了诸葛亮无法容忍的地步。这是关羽的致命硬伤,除了与同僚关系紧张之外,对待上级也从来都是不屑一顾、唯我独尊。在其心中,只有刘备没有别人,即便是面对执掌生杀大权的诸葛亮也从不放在眼里。
问题诸葛亮也是个有脾气的人,要不还能让刘备“三顾茅庐”嘛!平日里,诸葛亮最看不惯关羽那种心高气傲的样子,连刘备都待为上宾,你一个将军凭什么不买账。因此,排兵布阵,面授机宜,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诸葛亮基本是能不用则不用,并时刻想着怎么收拾一下这小子。赤壁之战,诸葛亮为何偏偏要将关羽派到华容道上,其意不言自明。而关羽就这么上套了,放走曹操,按律当斩,要不是刘备求情,关羽的脑袋早就搬家了。
这次没杀成,不代表诸葛亮就放下了,只是没有找到机会。当然,诸葛亮对关羽有意见,却不能让他死在自己手里,这也是在荆州两人相安无事的原因。但不久,庞统殒命落凤坡,刘备要诸葛亮随军征战,诸葛亮不假思索就把荆州交到了关羽手上。本来诸葛亮也知道,以关羽的秉性定然是守不住荆州的。但临行之时,却偏偏要将其留下,独挡一面。如果仅凭刘备派关平前来送信,就能推断刘备是想让关羽镇守荆州,无论如何都显得牵强了。诸葛亮的本意无非就是,把关羽放到荆州这个“火炉”上慢慢烤,烤到一定程度也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那么,荆州危急,关羽又为何不就近求救呢。当时,刘封孟达可就在离得最近的上庸关啊。说到此,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小插曲。想当年,刘备在立嗣问题上,第一个先征求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聪明不明说:“此家事也,须问关、张可矣!”于是,刘备又派人去问关羽,关羽说:“封乃螟蛉之子,使往山城之远,免遗祸于亲骨肉也。”关羽说的是真话,却因此埋下祸根。今见关羽惨败,刘封在孟达的挑拨下按兵不动,眼看着关羽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深渊。
战争,从来都不是你死我活那么简单。天时地利人和,取胜关键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就像关羽水淹七军一样,没有老天爷的帮助,关羽纵有三头六臂,又何能得以成功,威震华夏。不顾大局,不识大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羽不是一个好统帅。(东湖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