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九都城 从洛阳到北京:中国都城怎么选?

1古代中国政治中心的双子星座


忽略掉那些不入流的地名,宋代之前,华夏民族的文明重心基本上是在两个焦点上左右摇摆:长安和洛阳。


当然,这两个地方在各代的称呼并不一致,确切的地理位置也略有偏差。特别是长安一带,西周的镐京,秦时的咸阳,甚至汉代长安城与唐代长安城,都不在同一个地方。但是,从宏观来看,关中地区是以长安为中心,中原地区是以洛阳为中心。


从华夏民族的传统居住区域看,洛阳一带无疑更有理由成为都城的首选之地。


事实上,夏商二代的都城基本上都在洛阳周围打转转儿,周文王姬昌只是商王的“西伯侯”(“伯”即“长”,“西伯侯”就是商朝西部诸侯们的小头目),周的都城“镐”在当时属于西北边疆,重点扶贫地区。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啥那么招人恨。你一个当老大的,偏要把家安在西北山沟沟里,遇上麻烦,小兄弟们还得跋山涉水一路狂奔,最远的从东海边儿上往这跑,磨出两脚水泡,到头来却发现你TMD只是为了逗媳妇,逗你妹呀!


周幽王把自个儿玩死后,继位的周平王惹不起西北邻居,把家搬回中原的洛阳,原来镐京一带都给了秦始皇的先人,任务只有一个:挡住那些野蛮人。


没承想西北这块水土还真养人,秦国这帮孩子挺争气,在干掉了狄人和戎人建立的12个国家后(其中包括《芈月传》中提到的义渠国),把整个关中地区收入囊中,并在战国七雄的争霸赛中笑到最后,再次让西陲之地的咸阳成为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王朝的政治中心。


公元前203年,刘邦逼得老对头项羽自刎乌江。踌躇满志的刘邦计划将都城安置在东周旧地洛阳,意在“与周室比隆”。他看不上关中巴掌大的地盘,也不想跟项羽一样没出息,非要把都城建到老家彭城,让人嘲笑“楚人沐猴而冠”。


但一个小人物的话改变了他的决定。


普通一兵娄敬碰巧有机会见到了刘邦,他建议将都城定在封闭的关中地区。理由是关中四面险塞,披山带河,利于防守;同时由于秦国的多年经营,土地膏腴,物资丰饶,是“帝王之渊囿,守国之利器”。


怕刘邦听不懂这些大道理,娄敬打了个比喻:你不是很会打架吗?打架最要紧的是掐住对手脖子。你控制了关中,就等于扼住了山东(崤山以东)的咽喉,外面再怎么闹腾,你也不用怕。


刘邦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当天就吩咐装车往关中搬家。



但当时的咸阳城,连同城外的阿房宫,已经让愤青项羽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家当全没了,想过日子必须另起炉灶。


刘邦在渭河南岸以秦兴乐宫为基础,修建了用以居住的长乐宫,稍后又修建了用以朝会的未央宫,到他儿子汉惠帝时才开始修城墙。到汉武帝时代,前后用时90年,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才终于落成。

洛阳九都城 从洛阳到北京:中国都城怎么选?


汉王朝立国不久发生的“七国之乱”,验证了娄敬的预见:关东七个诸侯国造反,中原大乱,但由于朝庭所在的关中地区富足险固,无后顾之忧,得以迅速动员组织起一支大军稳定局面,扑灭叛乱。


同时,由于长安靠近西北边陲,汉帝国格外重视对西北地区的争夺,集全国之力,破匈奴,拓西域,铸就了一个强盛的王朝。



2隋炀帝下的一盘很大的棋


王莽篡汉,群雄并起。刘秀依靠河北和南阳两大地方豪强集团先后削平各股势力,重建汉室。他将都城建在洛阳,表面上看是因为长安已毁于战火,根本原因则是他手下的骨干“二十八宿”都是中原人氏,他的执政基础就是中原,在洛阳过日子,心里有底气。


这个格局一直保持到魏晋南北朝。汉民族的主流政权东晋南渡长江,定都建康(南京)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走马灯似的转换,短暂统一北方的两个王朝前秦和北魏分别建都长安和洛阳。


公元618年,与隋朝一样依靠关陇(陕西甘肃一带)集团势力夺得天下的李渊,定都长安,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大唐盛世。基于同样的地理因素,唐朝在西北方向上的扩张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势力直达中亚,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帝国。



唐长安城布局


然而,关中狭小的地域无法承载人口剧增带来的压力,四周山河环绕造成的交通阻碍也不利于朝庭对全国的控制。曾经承载了大小13个王朝的老牌都城长安,在唐代呈现出最辉煌的一幕后,从此淡出江湖。


其实,隋炀帝时期,都城已经有了不可逆转地向中原地区转移的苗头。炀帝即位后,立即发包两项大工程——营造东都洛阳和挖运河。


随着汉族大批南迁,江南的生产力大幅提升,同时南方人性格平和,很少打打杀杀,社会比较稳定,粮食物产首次超过中原地区。然而,从地理位置和种群特点上考量,历朝各代的最大危胁都来自于北方。这就决定了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王朝,都城必须在中原,而不是偏安于江南。


都城在北方,钱粮在南方。如何把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满足日常生活和边防需求呢?


陆地运输成本很高。那时候没高速公路,一车粮食从苏杭送到长安,路上要走将近一年,那车粮食刚够车夫吃的。


水运相对廉价便捷,但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河都是平行着向东流,没有南北方向的水道。天才的隋炀帝想到了挖人工河,由南向北,沟通江、淮、黄河等水系,把粮食和物资用船从南方运过来。


隋的运河分四段,从南到北是江南河(从钱塘江到长江)、邗沟(从长江到淮河)、通济渠(从淮河到黄河入洛水)、永济渠(从黄河到海河水系)。粮食物资水运到洛阳,储存在洛口仓、武牢仓等地,再陆运都城长安。



依然发挥重要作用的大运河


如此一来,洛阳就成了天下粮物的中转集散地。兴建东都洛阳,是与开运河相配套的工程,隋炀帝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决非后人讥讽的那样,挖运河是为了去扬州赏琼花,修东都纯粹是为了个人享受。


前人挖河,后人吃米。唐朝国力的强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江南物资通过运河不断的输送。大运河在当时就是中国交通、经济的大动脉。


随着经济繁荣,唐都长安的人口承载量和物资消费量不断剧增,狭小的关中已经不堪承受。唐高宗就曾在荒年率百官跑到洛阳“就食”,说白了就是要饭吃。武则天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洛阳办公,“东都”和“西京”成为唐帝国政治中心璀灿的双子星座。


3选都城是个技术活儿


其实,开通运河的最大得益者并不是洛阳,而是更往东的汴梁(开封)。


江南粮船一路畅通到达汴梁,再向西经黄河向洛阳运输时,遇到一个大麻烦:汴河水浅,船行缓慢,常常到六七月份才能到黄河口,而这时黄河正值雨季涨水,必须等到八九月份水落才能行舟到洛阳。


更别扭的是,江南水手不熟悉黄河水文情况,船一进黄河必须雇佣当地水手,又加了一笔费用。


为解决这个难题,有人建议在汴梁一带广置仓储,中转物资,使“江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洛”,既解决了船只等待合适水位的耗时问题,又解决了分段运输,合理调度的成本问题。


如此一来,交通便利的汴梁成为锁控江淮的咽喉重地,所谓:“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唐宋之间的五代王朝中,后梁、后唐、后周都将都城设在了新兴的交通中心汴梁。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立自后,想把京城向西搬到洛阳,他认为洛阳在安全系数和便利程度上比较均衡,汴梁固然更加便利,但处在一马平川的黄河南岸,属于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只能以庞大的军队来保障安全,耗费巨大。


但他的弟弟赵光义和一些大臣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就是个吃饭问题。


宋朝汲取了五代时期军阀专权的教训,在军事编练上实行了“厢禁军”制度,地方为“厢军”,人数少,装备差,主要用于治安防盗;中央为“禁军”,由皇帝通过枢密院掌控,人数多,装备好,用于对外战争。《水浒传》里“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就是禁军的武术教官。


资料显示,北宋时期汴梁总人口约140万人,其中禁军及家属人数就在70万人以上,整个汴梁城其实就是围绕禁军建立起来的。汴梁每年消耗粮食约600万石,如果这些人都搬到洛阳,以当时的漕运能力,饭都吃不饱。


而且,赵光义还引用了一句相当漂亮的政治口号:守成在德不在险。赵匡胤无法说服这些呆鸟,但直觉告诉他,贪图地利之便,用钱粮堆出来的安全是靠不住的,他预言:“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4都城定位体现一个王朝的政治情怀


北宋被金人突然绝杀的教训证明,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冷兵器时代,地势在建都选择中不可忽略。


南宋偏安江南,纯粹是无奈,所以都城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金元时期,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又一次发生了迁移,这次的幸运儿是大运河的终点——北京。


北京,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治中心露面,是从金国营建的燕京开始的。此后,它又是元朝的大都。我总疑心因为女真人和蒙古人从高寒地带下来,怕热,所以不愿意把家安在更靠南的中原地区。就像当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穿着厚毡毯的牧民死活不愿意挪窝儿,皇帝连哄带骗才勉强搞定。


但对于汉民族来说,燕京只是个边塞要地,当都城并不在考虑范围内。


事情改变从明成祖朱棣开始。明朝打跑蒙元后,定都南京,一来因为北元的势力还很大,燕京一带是斗殴的前哨阵地;二来朱元璋的马仔们多是淮西人,对鱼米之乡充满感情,北方的烙饼大葱实在吃不惯。


朱棣起家的根本却在燕京。成为永乐大帝后,他深切认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决心把都城搬到边境线上,“天子御国门”,不让草原势力卷土重来,确保中原安宁。


北京北部的燕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将游牧部落与农耕文明分割开来,同时它面临华北大平原,便于天下物资的输送。


为防万一,明朝在迁都北京的同时,保留了南京的首都地位,甚至还保留了一套政府办事机构,最初的两代太子都是留守南京。一旦北边的京城和皇帝玩砸了,南边的立刻补上。只是在北方逐步稳定之后,南京的那套机构才慢慢成了摆设。


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都,北京旧城积水潭,就是元代漕运船舶停靠的码头。因大运河的漕运年久滞塞,时通时堵,后来又开通了海运。


物资运输的便利,弥补了北京在中国经济格局上重心偏北的不足,同时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版图的最终确立,也使北京的地理位置显得更加适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4551/29670051210.html

更多阅读

从北京西站到北京南站怎么走 北京南站去九棵树

从北京西站到北京南站怎么走——简介从北京西站到北京南站的几条路线从北京西站到北京南站怎么走——工具/原料公交卡从北京西站到北京南站怎么走——地铁从北京西站到北京南站怎么走 1、路径:地铁9号线—〉地铁10号线—〉地铁4号线

北京站乘地铁到北京西站时间 北京西站退票时间

? ?乘火车出门旅行,有时需要到北京各站换乘,那么从北京站到北京西站时间的最快的换乘方案,以出北京站到北京西站为例:1、出站约10分钟。2、出站后到左边排队购买地铁车票,每张2元,安检进地铁站时间大约10分钟。3、乘坐地铁1号线,到乘坐

稳中求进 奋发有为 从稳中求进到进中求稳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公布后,市场取向的改革派如愿以偿。但改革方案真正的实施,还要看经济能否稳增长,因为中央确定的工作总基调是“稳中求进”。这就要求,“进”要在“稳”中求得,也就是说,没有稳增长,改革难以推进。

声明:《洛阳九都城 从洛阳到北京:中国都城怎么选?》为网友苦乐共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