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妈妈都有类似的困惑:孩子就是爱吃各种小食品,比如辣条、可乐、薯片,甚至是一些三无产品,但就是不好好吃�。作为家长可能对孩子说过不只一遍,但是小家伙们往往难以抵挡这些食物的“绚丽色彩”“迷人香气”和“美味诱惑”。特别是那些课后时光,上下学路上,更是大人们管理的“空白地带”。现在生活水平高,孩子们兜儿里都有点儿零花钱,买什么吃什么,家长有时候还真管不住。
这些小食品虽然让孩子的味蕾得到了满足,但是对于健康来说却并没有益处。偶尔为之,也许无妨。就怕小朋友养成了挑食、不爱吃饭的习惯,造成身体素质变差,抵抗力降低。这就需要家长、教师和学校都了解一些营养饮食的相关知识,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正面的引导。
从2014年开始,笔者作为一名食育志愿者,跟随志愿者团队在山东省的50多所学校中开展了200多场公益食育课程。从城市到农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当我们的志愿者在课堂上用通俗的语言、灵活的方式,讲解饮食健康知识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书本上死板的健康知识,被志愿者老师用各种道具展现出来,生动而有趣,让同学们听得入迷。
“老师,可乐居然含有这么多糖?”“老师,不吃早餐原来会影响学习成绩?”“老师,酸酸乳竟然不是牛奶……”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被纷纷调动起来,逐渐明白了甜饮料、乳饮料、零食对于身体健康并不好;明白了蔬果鱼肉种植培育过程的艰辛,家里掌勺大厨付出的心力,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也明白了营养的饭菜也能好吃、有滋味。同学们回家以后,也跟父母分享了自己学习到的健康知识,而食育课程也更加受到学校和家长们的欢迎。
志愿者老师在设计课程时,会结合当地的饮食习惯和特产食材,让孩子参与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收获的全过程。让孩子更深地体会到食物的来之不易。
食育课堂也有更加有趣的“做饭”环节。很多学生在家中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宝贝,往往体会不到家长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参与做饭,比如孩子动手自己做水果蔬菜拼盘,既能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还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再如让孩子参与制作花样面食、烘焙糕点等,可令其爱上自家厨房做出的口味清淡、有益健康的食物。在制作食物的课程中,孩子们也可学会团队协作,与人共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食育活动的推动过程中,我们志愿者也曾遇到学校不配合、不理解的情况。但是,随着食育理念的逐渐推广,如今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希望社会各界能一起努力,为祖国的下一代建立科学的饮食结构,促使大家养成健康、规律的饮食习惯和正确的生活方式。
应知:食育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