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九龙壁
九龙壁是中国古代琉璃建筑的精华,仰慕很久了,今年又是龙年非常想拍到它。这次终于如愿以偿。借北京出差之际专程到了北海公园拍九龙壁。查资料得知中国有三座著名的九龙壁: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在山西省大同市内,为明代洪武末年所建;建筑最精、构图最美的一座,建在北京古典园林北海中,即北海九龙壁;第三座,建在故宫的宁寿门前。请分享我拍的一组北海九龙壁。
九龙壁原是大圆镜智宝殿前的影壁,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756年)。九龙壁高5.96米,厚1.60米,长25.52米。壁身建在青白石基座上,为城砖所砌,四面用24块七彩琉璃砖瓦镶嵌而成,壁项为庑殿式。壁的两面各有9条彩色大蟠龙,飞腾戏珠于波涛云际之中。壁的正脊、岔脊、滴水、勾头、线砖等处亦都有龙的踪迹,总共有大小蟠龙635条。中国现存3座古代九龙壁,唯有这座是双面壁,堪称中国琉璃建筑艺术的精华。(原文摘录于北海九龙壁碑文)
九龙壁全景接片
游人在九龙壁前留影
巧夺天工
北海九龙壁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9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形成很强的立体感。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9条蟠龙分隔于5个空间。黄色正龙居中,前爪作环抱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将火焰宝珠托于头下,瞠目张颔,威风凛然。左右两侧各有蓝白两龙,白为升龙,蓝为降龙。左侧两龙龙首相向;右侧两龙背道而弛,四龙各逐火焰宝珠,神动形移,似欲破壁而出。外侧双龙,一黄一紫,左端黄龙挺胸缩颈,上爪分张左右,下肢前突后伸;紫龙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龙尾前甩。二龙动感十足,争夺之势活灵活现。右端黄龙弓身弩背,张驰有度,腾挪跳跃之体态刻划生动;紫龙昂首收腹,前爪击浪,风姿雄健。
“九五”之尊
阳数之中,九是极数,五则居中。“九五”之制为天子之尊的重要体现。整座影壁的设计,不仅将“九龙”分置于5个空间,壁顶正脊亦饰9龙,中央坐龙,两侧各4条行龙。两端戗脊异于其它庑殿顶,不饰走兽,以行龙直达檐角。檐下斗栱之间用九五45块龙纹垫栱板使整座建筑以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此外,九龙壁的壁面共用270个塑块,也是九五的倍数。为了不损坏龙的头面,分块极为讲究。只有悉心的设计,高超的技艺,才能达到如此精湛的效果。
建造典故
北海的九龙壁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56年。建后的九龙壁雄浑壮观,虽历经200多年风雨侵蚀,颜色依然十分鲜艳。《前清旧王孙南北看》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北海九龙壁的龙是有灵性的,第九条龙曾经动了起来。唐鲁孙在《前清旧王孙南北看》一书中提到,乾隆二十一年的一天,北海九龙壁前佛光普照,空场上摆放着香案、香炉,香案前有一黄色的蒲团,一高僧端坐在蒲团之上,数百人在虔诚观看,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原来,西藏密宗高僧正在给九龙壁开光。当满天祥云缭绕、晚霞映红了半边天际时,奇迹出现了。有人把手帕丢到第九条龙的头部,就见此龙通了灵性,龙眼、龙须都动了起来,把手帕吸着不放,仿佛要从壁上腾飞到天空。书中记载的当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是却反映了中国人希望龙具有灵性,能够保佑大地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同时也说明北海的九龙壁做工是何等的精湛。 其实九龙壁的龙并不会动,但是它还真的能给人飞动的感觉。每当正午阳光掠过,光影纵横、龙腾海上,九条龙就仿佛动起来一样,栩栩如生。这种现象的产生,还要归功于琉璃砖。九龙壁运用当时中国独一无二的七彩琉璃砖,它颜色鲜艳,经久不退,加上光的反射作用,让观者觉得龙好像活了起来。
建筑材料
北海九龙壁是用琉璃砖拼砌而成的,所谓琉璃,是一种以铅硝化合物为基本助熔剂的铅釉制品,在800℃—900℃的温度中即可烧成,和瓷器1200℃以上的温度相比,显系低温,因此一般都称它为低温铅釉。它的坯胎主要是用黏土(元代以后亦有用高岭土者)做成。它的主要着色剂是铜、铁、钴、锰、锡等几种金属粉末,在氧化气氛中成色。北魏时期,京都平城(今大同市)大兴土木,鲜卑人第一次采矿石烧五色琉璃用于其新建的宫殿上,作为屋顶的装饰艺术部件。事实上,公元前4世纪中国已有低温铅釉制品,但到汉代才开始有琉璃之称,那时候琉璃的使用范围已经很广泛,在宝石、窗扉、器皿和墙壁间,琉璃被作为镶嵌物使用,但尚未使用到建筑物屋顶构件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