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讲学的地方。杨时是宋代大儒程灏、程颐两兄弟的门徒,是“二程学说”的正宗嫡传;后来的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则是杨时的弟子。后废。
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被削去官籍返回了故乡无锡。公元1604年,他和弟弟顾允成一道倡议修复了无锡城东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东林派周围。东林书院因此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东林书院的会约仪式:每年一大会,或春或秋,临期酌定,先半月遣帖启知。每月一小会,除正月、六月、七月、十二月祁寒盛暑不举外,二月、八月,以仲丁之日为始;会各三日,愿赴者至,不必遍启。每会推一人为主,说“四书”一章。此外,有问则问,有议则议。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讲习之余,还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倡导“读书、讲学、爱国”,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
明神宗朱翊钧统治后期,宦官擅权,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激化。针对这一现象,东林党人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他们还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天启帝时期,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天启四年(1624),东林党人杨涟因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魏忠贤又使人编《三朝要典》,借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三案为题,毁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致死。
齐楚浙党又造天鉴诸录,加东林以恶名,并列党人榜于全国,每榜少则百人,多至五百余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朝中善类为之一空。魏忠贤还指使党羽制造《东林点将录》,将著名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水浒》一百零八将绰号,企图将其一网打尽。天启七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贤自缢死,次年毁《三朝要典》,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东林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曾激励过多少知识分子,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顾宪成(1550-1612),明代名士,无锡(属今江苏)人,字叔时,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革职还乡,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往往讽议朝政,朝野应合,东林之名由是大著;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有《顾端文遗书》等。
高攀龙(1562~162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存之,又字云从、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上书指责“陛下深居九重”,被贬谪为揭阳县典史,又逢亲丧家居,30年不被起用。期间,他与顾宪成在家乡东林书院讲学,抨击阉党、议论朝政,影响较大,时人称为“东林党”。天启元年(1621),被召入朝任光禄寺丞,又升少卿。后因“红丸案”,上书责□臣,帝不听,反被夺禄一年。后又议任大理少卿、刑部右侍郎。天启四年(1624)擢升左都御史,与左副都御史杨琏等上书弹劾太监魏忠贤,揭发魏忠贤党羽崔呈秀贪污受贿事状,被革职返乡。后崔呈秀派锦衣卫缇骑前往逮捕,他投池水自尽。
这应该是杨时老先生。
一个书院能出来秦邦宪、薛暮桥、钱中书这么多著名学子,确实是不同凡响。
不是四大书院,胜似四大书院。
2002年东林书院全面修复,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建筑。东林书院的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东西长廊、来复斋、寻乐处、心鉴斋、小辨斋、再得草庐、时雨斋、道南祠、东林报功祠等主要建筑,均显现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