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波动指患者自身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
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均已明确HbA1c(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金标准”,相似的血糖水平其稳定性可以完全不同。
大量基础研究已清楚地显示急性高血糖(包括血脂和氨基酸)可以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其中诱导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对早期心血管并发症产生重要的作用。
因此,血糖水平的过度波动对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危险性的风险可能超过血糖绝对水平,良好的血糖控制要考虑量(空腹、餐后高血糖和HbA1c)和质(血糖稳定性)两方面的因素。
血糖波动的两种检测方法
很显然,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一点即时的血糖值,还要了解这一整天、一星期甚至更理想化更长时间血糖的波动。
1
连续血糖监测 (CGM)
CGM是目前衡量血糖变异性的金标准,描绘全天24小时动态血糖图谱,将大的和小的波动整合在一起,并发现不易察觉的低血糖。
2
自我血糖监测 (SMBG)
SMBG则是采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虽然精度不够,但操作简单。
血糖波动常用的评估指标有哪些呢?
下面两张图更形象地描绘了血糖变异性的评估指标,第一张图中受试者CGMS 24h监测期间AGE为大于1个SD的有效波动,MAGE为所有有效波动AGE的平均值。
第二张图则是表示2个连续24h血糖谱相对应点血糖间的绝对差的平均值,即MODD。
哪些患者需要监测血糖变异性?
首先是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大量研究表明HbA1c预测未来低血糖事件的作用有限。
随着血糖波动增加低血糖风险在增加,随着糖化水平的下降低血糖风险也稳步增加,血糖波动可以预测非重度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再者就是需要调整治疗,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需要监测血糖波动。
1.通过评估血糖波动了解患者胰岛素剂量是否足够;
2.热量摄入,尤其是碳水化合物摄入,与胰岛素使用剂量是否匹配;
3.是否存在胃轻瘫,导致食物吸收不稳定;
4.是否有不规律的加餐等等。
如何减少血糖波动呢?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餐后的急性高血糖和各种原因引发的低血糖。
1.合理饮食:多吃粗粮、富含膳食纤维食等;
2.适度进行体育活动:快步走、太极、游泳等有氧运动;
3.控制并发疾病;
4.规范胰岛素注射技术;
5.优化降糖方案的选择,目前临床多种药物针对餐后血糖,包括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格列奈类胰岛素促泌剂、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等。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能通过更稳定的吸收达到平稳的血糖控制,减轻血糖波动。
降低血糖波动是糖尿病患者实现整体血糖控制达标的挑战之一。
这一方面要求患者平时重视进行血糖自我监测,包括动态血糖监测,发现血糖波动的特征;
另一方面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一定要兼顾降低餐后高血糖和减少低血糖的风险,力争将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降到最低。
对于血糖波动参数,可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进行针对性的选择。
结合各种参数进行综合评估可能有助于反映血糖波动的全貌,其中MAGE和SDBG可作为血糖波动的精确和简易评估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