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具,日常人体接触最为紧密的家具种类之一。这里所讲的坐具,主要以椅类坐具为案例。明清家具中的椅类分《靠背椅》、《扶手椅》、《圈椅》和《交椅》等,其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人体坐姿的支撑。
设计优良的椅类家具除了要满足基本功能外,更应该从功能尺寸、造型、材质及其布置方式等方面,满足人体的生理、心理及身体各部分的活动需求,以达到安全、实用、方便、舒适、美观之目的,即《人体工程学》原理。
坐具尺寸功能主要包括坐面、坐深、坐高、扶手高度和脚枨设计等。一件椅子的坐面高低尺寸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坐姿的舒适程度。比如坐面过低,坐者,为了保证坐姿舒适和平衡,坐下时,其力量必然依靠身体的背部肌肉做为支撑力,来支撑坐姿的平衡,但这样的坐姿长时间往往为造成腰部的不适;另外,如坐面过高,两脚不能着地,或两脚不能舒雅的着地平放,同样时间一长,双腿离地的受压下,双腿为导致肌肉肢体麻木。因而,古代工匠已考虑到这一人体工程学。下面具体谈谈,有那些部位的尺寸功能影响着我们。
一 坐具高度尺寸中的人体工程学
椅类家具的坐高一般都在46-49cm(注:古代明清家具一般以45-46cm最多),这一尺寸与人的小腿高度几乎相等,基本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别外,在其他坐具中即使较高的坐具也配有相应的脚踏,比如宝座,这样设计的目的使人坐时感觉舒适。
备注说明:古代明清家具一般以45-46cm最多,原因,明清时期的人其平均身高,没有现代人的高,另外,工匠在当时的家具设计中,还考虑了女性的身高要求,因而,明清家具现存的椅子坐高一般在45-46cm间,不含特殊性坐具的高度)
二 坐面的坐宽、坐深尺寸中的人体工程学
坐面的坐宽、坐深是依据具体的使用方式来设计。
1、无扶手的靠背椅,其坐宽清代尺寸原则在41-43cm之间,而现代人体工程学规定的尺寸为38cm,两者基本吻合,可以全部支撑坐者的臀部,甚至坐者可以利用稍微的余量,调整坐姿,以免长时间一个坐姿,引起疲劳。
备注:现今红木无扶手靠背椅,其尺寸一般在44-48cm之间,如灯挂椅、弓字靠背椅…等
2、有扶手的椅类家具,其坐宽要大一些(以扶手内的 38cm净尺寸计算),应与人的平均肩宽加适当余量为准,按人体工程学规定的尺寸应在48cm左右(注:清代老家具常见这一尺寸),但也不应过大。如果太窄,在扶扶手时两臂必须往里收紧,不能自然放置,如太宽,两臂就必须往外扩张,同样不能自然放置,时间稍久,都会让人感到不适。因而,明式扶手椅和四出头官帽椅的宽度都符合这一规定。
备注:现今扶手靠背椅,其扶手内的净尺寸一般在49-53cm之间,总宽58-62cm之间
3、坐深,主要是指坐面的前沿至后沿的距离。为了使小腿自由活动,根据我国的人体平均尺度,坐深从前沿至靠背实际净尺寸应控制在42-44cm间(最佳尺寸42cm),明式无扶手的靠背椅的坐深为40-42cm(最佳40cm),控制在这一尺寸间的坐具宽深都符合人体力学标准。
三 靠背尺寸中的人体工程学
明式带靠背的椅类家具,靠背板为S形或C形曲线,向后倾斜100°左右,且椅子其走势与人的背部脊椎几乎吻台。这种曲线的靠背,从人体工学角度分析,主要有两个支撑点,一个是肩胛骨,另一个是腰骸部,整个后背得到了有力支撑,因此十分舒适。
四 扶手高度尺寸中的人体工程学
坐椅扶手的作用,主要是使上肢得以支撑,放松肌肉,减轻肩、背、臀的压力。人体工程学上要求扶手的高度为21-22cm比较符合人体舒适的尺寸。
五 底座功能中的养身学
底座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座椅。明式椅类家具最常见的底座形式是椅腿,且有4根管脚枨,为了避免榫眼相交或太近而影响腿足的坚实,4根管脚枨高度各有不同,这种做法民间匠师称之为“赶枨”。看面的最低而且形状较为扁平且向前凸出,以便于踏足并使脚底舒适,底下还有牙子承托增强它的支撑力,其他三面的这一部位就不一定有牙子。4根管脚枨有的做法是前后高度一样,两侧的高度一样但是高于前后高度;有的做法是两侧的管脚枨高于前面的,但是后面的又高于两侧的,民间匠师称之为“步步高”,以表示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另外,由于古代室内地面多由夯土制成,常有湿气,中医认为人体的颈部、腰部和足部最怕受到风寒侵袭,因此尺寸硕大、坐盘较高的官帽椅常设脚踏(又名足承,《鲁班经》内叫踏脚仔凳),令脚与地面拉开距离,免受湿气侵袭。根据中医理论,人足底有穴道(涌泉穴),适当按摩即可增加血液循环,同时有助脑部思考的功效。因而出现了滚轴脚踏,以便一边用功,一边做运动,裨益身心。
归璞堂·艺术鉴赏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