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马蒂斯
亨利·马蒂斯简称为马蒂斯,是法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剪纸艺术家和雕塑家,也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家,一生在很多艺术领域内都做出了杰出的成就,是野兽派的创始人,也是野兽派的代表性人物,一生之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影响着很多人。下面介绍一下亨利·马蒂斯。
马蒂斯照片
1869年,亨利·马蒂斯生于法国南部。
1887年,18岁中学毕业,依照父亲的意愿亨利·马蒂斯被送到巴黎学习法律,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1889年,他完成学业,到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办事员。
1890年,患盲肠炎住院,母亲送他一箱画具让他打发无聊的时间,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其一生的转折点。
1891年,开始学习绘画。
1896 年,马蒂斯的4幅油画第一次在“国家美术联盟沙龙”公开展出,获得成功。
1898年,马蒂斯结婚。
1896-1904年,马蒂斯积极的寻找新方向时期。
1903年,马蒂斯34岁,这个时期的马蒂斯作品带有明显的“野兽派”特征。
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美术作品展揭幕时,一位名叫路易·沃塞尔的批评家被一幅幅用纯色随意涂抹成的油画惊得目瞪口呆。室中间有一尊多那太罗的雕像,批评家指着雕像惊呼“多那太罗被野兽包围了!”于是西方美术史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流派——野兽派,马蒂斯蜚声世界。
1906年之后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进入多产时期。
1920年之后马蒂斯扩大了创作领域,在雕塑、版画、壁画、插图方面的造诣同样展示出过人的才赋。
1930年之后马蒂斯的艺术创作水准达到高峰,被同行推为本世纪最负盛名的美术巨匠。
1941年,马蒂斯由于健康原因开始进行剪纸创作。
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在长期居住的尼斯去世,享年85岁。
毕加索马蒂斯
毕加索马蒂斯指的是西班牙画家和雕塑家毕加索和法国著名的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毕加索要比马蒂斯大12岁,马蒂斯成名的时候毕加索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小画家,但是后来毕加索也成为了一位享誉世界的画家,可以说与马蒂斯不相上下。毕加索马蒂斯拥有着超过半个世纪的友情,下面就介绍一下毕加索马蒂斯的友情。
毕加索照片
毕加索马蒂斯的认识源自于格特鲁德·斯坦因女士,斯坦因是位文学家,也是位收藏家,收藏着大量的画作,后来经过斯坦因女士的介绍毕加索马蒂斯相识了,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马蒂斯滔滔不绝的说话,毕加索插不上一句话,这让个性要强的毕加索耿耿于怀。
年长的马蒂斯对毕加索有着慈父一样的爱,马蒂斯曾经购买了一个小巧玲珑的黑人雕刻送给斯坦因,后来毕加索喜欢上了这个黑人雕刻,第二天马蒂斯走进毕加索画室的时候看到毕加索每张画布上都有一个上面只有一只眼睛,长长的鼻子一直伸进嘴里,肩上披散着一蓬头发的女人形象,马蒂斯评价说:“立体派就这样诞生了。”
毕加索马蒂斯在创作上拥有着很大的分歧,马蒂斯对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亚威农少女》完全不屑,大骂这是对现代艺术的嘲弄与亵渎。而毕加索也对马蒂斯心怀嫉妒,毕加索曾说:“与我相比,马蒂斯不过是个少妇。”而马蒂斯也曾说:“和毕加索一起展出,就像和一名癫痫病人走在一起。”
虽然两个人暗地里较劲,但是也互相欣赏,当记者问马蒂斯如果你重新开始画画,你应该怎么画时,马蒂斯说自己会像毕加索那样画,而毕加索也说会像马蒂斯那样画,可见两人其实是惺惺相惜的。两个人曾经多次的一起举办画展。马蒂斯相当看重与毕加索的友谊,每当毕加索要离开时,他总在喃喃自语:“希望你常来,我们应该在一起多聊聊。如果我们俩有一个死了,有些话,另一个跟谁说去啊!”
康定斯基说:“马蒂斯:色彩;毕加索:形式。两个伟大的流派,一个伟大的目标。”
马蒂斯作品
马蒂斯,全称为亨利·马蒂斯,是法国著名的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版画家和雕塑家,一生之中创作出大量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马蒂斯采取了大胆以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线条,同时在绘画上以风趣的结构、鲜明的色彩及轻松的主题而著名,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马蒂斯作品。
马蒂斯作品《钢琴课》
马蒂斯作品主要有《开着的窗户》、《戴帽子的妇人》、《蓝色的人体》、《舞蹈》、《红色中的和谐》、《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钢琴课》、《有小提琴的室内景》等等。在这些画作中很多都是非常有名气的画作,比如《开着的窗户》《钢琴课》等。
在马蒂斯作品中很多都是非常有名气的,下面欣赏一下《钢琴课》。这幅画作创造于1916年,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残酷的日子,这幅画作是马蒂斯最具特色、最成功的立体主义作品。马蒂斯在不改变视点的前提下,将大块的鲜明色彩作抽象的安排。达到既富于装饰性,又具有空间深度的效果。这个时期之后,他还是远离了立体主义,回到他快乐明朗的色彩中。我们会发现这幅画很富结构性:窗外的花园以简单的绿色几何图形作代表, 除了钢琴前景的红色,其它颜色都偏冷暗,弹钢琴的孩子右脸投下几何图形的光线阴影,跟在他前方的节拍器几何图形相对应。整幅图只有窗户栏杆和钢琴架上的花饰,是轻松的线条。因此图中充满惆怅不安,反映了忧郁心情与战争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