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节是哪一天,中国老人节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据此风俗习惯,1988年我国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使农历“九月九”成为我国法定的老人节。
为什么要将九月九叫做重阳节呢?
在中国一般将奇数像一三五七九称为阳,而偶数称为阴。在阳中九最大,有登峰造极之意,而九月九又是双重九,阳最盛时,可驱邪避害。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很重视九月九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就是选择在这一天登上王位。
插茱萸,吃花糕,喝菊花酒,登高是重阳节的习俗,这些习俗背后又有着什么意义呢?
茱萸是一种中药,可以延年益寿,它气味浓烈,传说可以驱邪避害。到了九月九一家人都拿上一枝茱萸插在地上,而那些在外乡不能回家团聚的就是“遍插茱萸少一人”了。
吃花糕,糕与“高”同音,取高寿之意。九月又可称为菊月,九、酒又与“久”谐音,取长长久久之意。
在重阳节登高似乎更加普遍。在人们生活的步伐不断加快,竞争压力超负荷的今天,适当的运动缓解紧张与压力是必须的,而登高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约上三五个朋友一起登高,是一件愉快并且惬意的事情。每一次登高的过程就如同一次小小的人生体验,每个人都在向上攀登,有人急功近利,有人缓缓徐行,有人放弃继续向上攀爬,停在中途享受途中美景……在重阳节为什么会有登高的习俗呢?这里就有一个传说,有史料记载“费长房谓桓景曰,九月九日如家中当有灾,宜登高,桓景如言盛茱萸以系臂,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羊牛一时暴死,今世人九日登高”,讲的就是在两千多年前的九月初九的早上,一个叫桓景的年轻人,遇到一位道士,这个道士就是以能掐会算而闻名的费长房,费长房告诉桓景,在这天带着全家人登高,到晚上再回来,否则将大祸临头。桓景按照道士的话做了,等到他回到家才发现他们家附近发生瘟疫,他们家的鸡鸭都得瘟疫死了,而他们却躲过了这场大灾难。于是以后的人们都效仿桓景登高避疫。
重阳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我们却很容易就将他忽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大多数人所知的仅是凤毛一角,更深沉次更有趣的文化等待着我们的去发觉发现与认识,认识了就能更好的肩负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现今中国急需发展国家软实力,而对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将会是发展中国软实力的巨大推动力。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再流失了,不要再让高丽棒子们把我们的文化占为己有了。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热闹非凡。
登高
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
(www.aIhUaU.Com)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所谓登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是登高山,登高塔,举目远望,欣赏风景。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儿女的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阳糕的制作古人比较讲究,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有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小红纸旗,点蜡烛灯。意欲用“点灯”、“吃糕”来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点都称之为重阳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