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有疑问:孩子犯错了,我们该如何惩罚?所以,我今天就以最常见的事情举例子,具体聊一聊,如果孩子打碎了杯子,父母该怎么办。“杯子”可以替换为任何一种被孩子损坏的东西,或者孩子的某一个父母们不允许的行为。
读完此文,也许你会发现: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全在父母展示给孩子什么样子。
如果我们愤怒,孩子就学会愤怒;如果我们悲伤,孩子就学会悲伤;
如果我们冷漠,孩子就学会冷漠;如果我们惊慌,孩子就学会惊慌;
如果我们镇定自若,智慧化解,孩子则能学会爱的方法以及基本的生存之道。
NO.1 【1.5岁之前】小宝宝不是故意的?
应对策略:事情不可怕,但是有危险
情景:宝宝刚打碎了一个瓷杯子。父母表现较平静。宝爸观察到:孩子似乎有点奇怪杯子摔成两半的样子,试图把它们再放在一起。于是说:“小心割破手,出血。”然后走到宝宝身边,把两半杯子,拼在一起,说:“你看,原来是这样的,完整的才可以装东西。现在砰,碎了。”
情景里头父母的做法是正确的。
对小宝宝而言,他们犯错误,多是好奇心驱使。如果父母暴力相向,就剥夺了孩子探索和学习的机会;如果父母生气或冷处理,则有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容易造成孩子对类似问题的胆怯、回避。而且,两种方式都教不会孩子正确认知事物、恰当面对问题。
我的建议做法如下:
1、告诉孩子:这件事不可怕,爸爸妈妈也有时候不小心,会打碎杯子。
同时观察孩子的反应,安抚孩子的情绪,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背等。因为孩子对物品的材质没有任何概念,他们会以为和自己的小玩具一样结实。有的孩子还会被杯子破碎的声音吓到。
2、打碎了是有危险的,需要父母第一时间处理危险。小宝宝没有能力处理,父母要做给孩子看。
我家开心之前摔过两次碗。那时候还小,我的处理方法如上。没有大惊小怪,也没有刻意让孩子远离杯子和碗之类的物品,而是告诉她事实如何,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什么。比如看到碗,我会再告诉她:拿稳,碎了会伤到手。
于是,开心在拿住碗的时候,也会很小心,走路明显要慢。一直到现在,她用玻璃杯子喝水,或者用普通的瓷碗吃饭,都没有摔过。
不少妈妈在孩子探索期,一面不想限制孩子的体验过程,一面担心孩子搞破坏,或者伤到自己之类,于是矛盾重重。
其实,在孩子探索之前,父母就应该做好准备,因为让孩子去探索和尝试,就一定会产生破坏。一些贵重物品或者危险物品,该收就提前收起来。一般的日常物品,该让孩子接触就接触,只需要告诉孩子如何正确使用即可。一次孩子记不住,那耐心些,多说几次,演示给孩子看,孩子肯定能学会。
NO.2 【2-3岁】宝宝故意的?
应对策略:先共情,再为孩子寻找其他表达方式
情景:小宝想喝果汁,而不是白开水。可是妈妈偏偏给她倒了白开水。于是孩子一生气,把杯子从桌上推掉,砰地一声,碎掉了!孩子一愣,然后大哭起来。妈妈强压怒火,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冷着脸开始收拾残局。
情景中的妈妈,采用了不恰当的应对方式。
为什么不恰当?妈妈生气的表现和行为,等于直接武断地评定:孩子不过是在无理取闹,于是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方式应对。此做法没有真正尊重孩子意愿,一般只会让孩子闹得更凶。许多坏脾气的倔强孩子,就是这样养出来的。
而且,冷处理的方式,属于完全撤离关爱,忽视孩子的情绪,只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认为自己不被理解,且学不会下一次遇到同样情况时,该用怎样恰当的方式去表达和舒缓自己的情绪。
正如我之前说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倔?很多时候,是父母把孩子逼到那个份儿上的。如果孩子知道父母懂得自己的需求,那么孩子不会那么歇斯底里。
由于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就一直坚持哭闹,认为也许能达到最终目的。他们闹脾气的过程中,其实一直期待着父母的安抚、表达他们的共情。
所以,我的建议做法如下:
1、表达共情。比如尝试去猜测,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可以应用的句式是:你是不是(很想喝果汁?)你是不是(喝不到果汁)很伤心?
有时候父母真不明白孩子内心想法的话,可以直接跟孩子说:妈妈有时候猜不到你想什么,你就直接告诉我,这样我才能明白。要不然妈妈实在搞不懂,妈妈也很笨。
2、收拾残局给孩子看,同时教会孩子,如何排解情绪。比如,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的时候,鼓励孩子表达出来。为了鼓励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父母需要适度满足孩子的一些需求。
也有妈妈问,如果我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但孩子仍然对于自己之前想要的东西念念不忘,而我们又不能一味满足怎么办?
我的方法是,孩子一开始就表达了自己的需求时,不拒绝,但是帮孩子做好“排序”。即不直接通过说“不”的方式去限制,而是让孩子知道,很多事情,不是妈妈不让他们做,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如此教会孩子学习等待。
通用句式:不是……而是……
Eg:
不是妈妈不让你吃糖,只是要到饭后才能吃
不是不让你玩水,只是得要去卫生间里面玩儿才行
若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能得到满足,或者稍后会得到满足,孩子也不愿意哭。若孩子已经养成爱发脾气的习惯,那要先教会孩子正当的发泄办法,提供一些可以供摔打的枕头、柔软玩具等,但不要期待说一次就奏效。然后再一步步改变父母应对孩子日常需求的方式。
NO.3【3岁以上】孩子不是故意的?
应对策略:不发火,问清楚,陪同解决问题
情景:孩子收到一个礼物,很兴奋,手忙脚乱地在茶几上拆包装。一不小心碰到了边上的一只杯子,掉地上,碎了。孩子一下子紧张地看着不远处的爸爸。爸爸问:不小心碰到了?孩子点头。爸爸说,没事,没伤到吧?爸爸帮你拿东西,我们一起把它收拾干净,不然会割伤人的!
这个爸爸的做法是正确的。孩子大多数时候不是故意犯错的。父母一般都能对事情有一个初步的判断。3岁以上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了,也完全可以沟通。所以就算事情原由不明,父母首先要做的也是不发火,先问清楚再做处理。否则,只会让孩子距离父母越来越远,而且造成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
我的建议做法如下:
1、提问:怎么了?你没有受伤吧?以倾听的方式介入,同时以关切的口吻询问,安抚孩子的紧张情绪。
孩子不是故意犯错的时候,有时背后还会有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比如我所认识的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在家里把一个名贵花瓶打碎了。她很庆幸,自己第一时间压住了火,先问一嘴,怎么了?最后得知,母亲节快到了,孩子想去够存钱罐,去给妈妈买围巾。结果孩子平衡没把握住,把花瓶给碰倒了。
2、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引导孩子学习解决问题。要记得:父母过程中要陪伴,并且做完后要鼓励表扬。即父母跟孩子在一起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直到问题解决。要有开始,有结束。
最忌讳父母半中间介入,劈头盖脸训一顿孩子,既无引导,后面也没陪伴。如此,孩子永远学不会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知道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如此:
孩子8岁仍然没法上学。妈妈经常为了孩子调皮犯错误打孩子,而且不顾场合,当着众人的面儿仍然打。结果孩子在学校里就总是打人,学校直接没法收他,给遣送回家。再之后,不管什么情况,妈妈上来就是问:你错了没?你承认不承认你错了!又是一顿打。
妈妈的做法等于一直在谴责孩子。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前期没有接纳、询问,而是批评;中间没有支持、陪伴,而是置之不理;最后又不管事情解决的结果和孩子的收获,下回再遇到问题,照旧暴力。一味用暴力的方式惩罚孩子,孩子就只学会用暴力的方式与人相处。
但凡正确做法,步骤基本都是安抚孩子情绪,同时引导孩子参与收拾残局,学着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
NO.4【3岁以上】孩子是故意的?
应对策略:关注孩子的情绪,找到正确解决办法,一起处理残局,并做总结
情景:孩子故意把杯子摔碎。妈妈开启了唠叨模式说:这是玻璃,一摔就碎,很危险的啊,扎手扎脚很痛的啊,走开离远一点,妈妈要打扫了,要想体会摔东西的感觉去摔塑料和枕头吧。 然后孩子又把一只碗也碰到了地上。妈妈继续说:完了,又不见了几块钱,你能不能摔那个塑料碗呢?而且一定要摔吗?不吃了可以轻轻放到桌子上啊!你又没碗吃饭了吧?
尽管妈妈态度平和,甚至是面带微笑,但是孩子的情绪依然没有得到舒缓,耍赖地躺在沙发上,不愿意吃饭。
情景中,妈妈明明知道孩子是有情绪的,却偏偏忽略掉了,她的处理方式最大问题就在这里。其实意识到孩子是故意的,就要先去关注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碎掉的杯子碗。
就上面情景里妈妈的唠叨而言,有研究发现,妈妈越啰嗦,男孩子叛逆越明显。因为男孩是视觉系统的动物,女孩是听觉系统的动物。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时候,女孩看起来更听话。
所以,面对大孩子的故意犯错行为,我的建议做法是:
1、客观表达父母的看法: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我也知道你是故意摔这个碗的,如果你觉得解气,我还会给你其他可以摔的东西。
(因为心理学研究显示:摔打一些易碎的、有声音的东西,其实是可以解压的。所以,如果孩子有情绪,那可以告诉孩子,以后可以通过摔枕头、摔塑料玩具等代替。或者和孩子一起寻找排解情绪的其他办法。)
2、倾听孩子,找到孩子为什么这么生气的原因。可以直接询问孩子:是因为妈妈没有关注到你的需要还是什么呢?你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3、等孩子冷静下来,带孩子收拾残局。
4、事后,妈妈要和孩子就此事进行一个总结提炼。尤其要确认,孩子是否遗留有长期被父母忽略的情绪问题未得到解决。有时候,孩子犯错误就是想引起大人关注,那父母就需要多陪伴孩子,多关注孩子。
(本文来源:静关育儿脱口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