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你不容错过的精彩
即将到来的光棍节,你是否准备经受这“虐汪季”?尤其是城市大龄单身白领们,是否又会增添焦虑呢?
▲婚恋焦虑在城市单身大龄白领身上表现得很明显
文丨李育蒙
马上又是双十一了,除了全民购物狂欢外,你是否有被问起“脱单了吗?”这个问题。即将到来的光棍节,你是否准备经受这“虐汪季”?尤其是城市大龄单身白领们,是否又会增添焦虑呢?笔者不愿意用“剩”来形容个人的情感状态,毕竟在这拥挤的城市空间里,很多时候“剩”是一种被动的选择。
不得不承认,我们活得很焦虑。这种焦虑不光表现在日常行为上,也表现在婚恋关系中。爱情很脆弱,动辄分手离婚的不少。心智不成熟姑且不说,是否真的准备好接受两个人的生活,还是因为焦虑害怕一个人?或许可以问问自己。
婚恋焦虑在城市单身大龄白领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因为生活就是这样,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使命,到了某个年龄段,有些事就不得不去面对,即使自己不主动去触碰,这些事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有意无意地渗透进你的生活,所以总有人害怕节假日收到婚礼的邀约。
★
大龄女白领的焦虑:父母的压力、别人的眼光笔者在广州,遇到了一位大学时的师姐,现在是一家金融公司的管理人员,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广州工作,一直单身。通过闲聊,笔者得知她身边有一群像她那样的高颜值、高收入、高学历的单身人士,大家都发愁找对象的事。
师姐自称是在广州努力奋斗的大龄剩女,每天过得都很焦虑。因为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关于对象的事每天都会被催的很急,只要和朋友出去玩,回家必被问,见了谁?其中有没有单身的?师姐也坦言,周围同年龄段的朋友、亲戚、同学陆陆续续结婚生娃,自己确实着急了。就像应付一场关乎命运的重大考试,大家都交卷离场,只有自己单着,没法作答。
其实,从社会学角度看,以目前的人口性别比来说,中国想要内部消化,不太可能。注定有几千万人在婚姻上无法匹配。
有数据显示,从1980到2014年,这34年间平均性别比是114.7,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粗略的估算,男性比女性多出3000万。尤其是90后,每年出生的男孩比女孩多了上百万。而这个年龄阶段,90后又是恋爱和婚姻的主力军,性别比例失衡激化了婚姻市场内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说,婚姻中的女方是买方市场,具有优势。
但是社会学家在研究中发现,这种情况并不适合所有的女性群体,在总体匹配已经失衡的情况下,某些群体的婚姻匹配状况更是不容乐观。比如说城市中的大龄女白领,而笔者的师姐恰恰是属于这一群体,她所在的广州又是个“恐光”的城市。
2015年的双十一,国内某婚恋网站发布了一份《2015单身心事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广州女成为全国“恐光族”之首。随后,广州的《羊城晚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广州女全国“恐光”之首》的文章,将这种现象更为直接地表现在广州人民面前。
这说明,虽然性别比例失衡,男多女少,但这并没有减轻单身女性的恐光感。而正是因为恐光会让她们产生焦虑,很多朋友对笔者表示,女孩子25岁之前单身有的有机会挑别人,但过了25岁可能就不是这样的了。年龄大了,对象还没有,受单身困扰,却又不愿将就,可是那个合适的人又始终没有出现。
师姐说,因为自己,父母经常唠叨、吵架,总感觉特对不住他们。年龄大了却还要为她的终生大事操心。受计划生育影响,这一代大多是孤独的一代,独生子女居多,后辈对老辈的依赖很大。同样地,老人对后辈的依赖也很大。所以总想让他们放心,但事实上却总让他们操不完心。
笔者了解到,广东地区的婚恋观还是比较传统,家庭观念浓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恋模式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年轻一代容易在早婚的趋势下产生压力感。这种压力不光源于父母的唠叨,还源于周围人的眼光。长得不错、工作稳定、学历高却被剩下了,不是被认为太挑剔就是被认为性格上有缺陷。师姐说天天在这样的眼光下,还真容易让人自卑。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当初太任性,以至于“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自己就被剩下了。现在偏偏就找不到那个最适合匹配自己的人,甚至遇不到一个有像以前对她那样好的人。
其实,哪有什么最适合匹配的婚姻。所有的恩爱夫妻,只不过是接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并且看到了彼此适合匹配的地方。我们总倾向于等一个最理想的伴侣出现,而现实中遇到的人,或多或少与理想伴侣有些差异,好的恋爱和婚姻,应该懂得尊重和包容这种差异。
★
“男强女弱”的模式并不适用于龄高知女青年传统的婚配模式是“男强女弱”,往往还讲究门当户对。经济基础、学历、精神文化层面往往差别不大或者男方稍好一点。但是如今这个时代,逼出来很多“女汉子”,这多少透露出些许的无奈。婚配模式也早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男强女弱”了,门当户对也不起决定性作用了。甚至不同的地域文化也不影响彼此间的恋爱婚姻,相同的城市经历能够缩小彼此认知上的差距,这是有利于走到一起的,有时候相爱或许就表现在一起感受这座城市拥挤的能力。
笔者的一位医学博士朋友,家是广东的。三年前,笔者认识她时,她硕士还没毕业。当时聊起对象的事,她的要求是广东本地,硕士以上。如今,三年过去了,她依旧是单身,只不过学历变成了博士。再谈起找对象的标准,她说“长江以南就行,本科就可以了”。对于她的这种婚恋标准的改变,笔者并不感到惊讶。
考虑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在学历匹配上,女性往往倾向于找高于自身学历或者与之相当的伴侣。但是如今,一些高学历的女青年往往因为条件较高而被搁置,不敢问津,这直接导致了一些大龄高知女青年开始降低对潜在伴侣的学历要求,这样她们才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如果把学历匹配提到相同高度,导致的后果往往就是高学历白领“剩女化”。
当然,在这个快生活时代,社会高速化,人总是在满负荷运转。信任感往往建立在私人感情之上。所以笔者的这位朋友总是托笔者给她介绍对象,而不愿再去婚介机构。几次相亲失败的经历,让她觉得熟人介绍的才靠谱,而她也觉得,去公众空间相亲是件很难为情的事。
其实,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都要谨慎。人海茫茫,两个人走到一起何其难?只要相爱,总能在对方身上找到与你择偶标准中的交集。
★
城市生活挤压下,没有多少自挣的钱来支持婚姻 一定的物质基础对于婚姻追求是一种保障,无论是在传统婚配还是现代婚姻上,都能说得通。现在的婚姻,虽然要面对上一辈物质基础的基本要求,但更多是基于爱。只不过,终究要面对的是现实生活,所以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就有一定的担忧。笔者的一位朋友,是深圳一家服装集团的总裁秘书,和男友相恋6年,却一直不敢结婚。因为都不是深圳人,在深圳没有房,父母均表示反对。而她自己也不敢确定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总有担心。
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期待,而在城市的挤压下,生活勉强维持,是没有多少自挣的钱来支持婚姻的,更多的是源于上一辈的积累。所以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就转化成了对职业、对工作、对薪酬的预期,这也决定着能否组建一个较为稳定的家庭。
笔者的那位朋友,她的那种担忧,其实就是缺乏安全感。而幸福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的。这种安全感包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对定居城市的文化归宿感,这一切恰恰是她男友没有给予她的。其实无论是在哪个城市定居,只要那个城市里有温暖你的人,心就可安放。
当被问到如果男友给不了她期待的生活是否会离开他时,那位朋友表示,不会让生存压力压倒情感。在爱与婚姻、财与婚姻中,她会选择爱与婚姻。其实她的故事表明了异乡人的择偶之痛:未来的不确定性!
婚姻是私人的空间,按理说公众不适合干预进来的。但这偏偏是个大家爱说“公话”的时代。在当前,个体想要通过努力解决婚配困难的局势不太乐观。愿所有的爱情都能被美好相待,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