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右派国家》
作者:(英)米克尔思韦特,(英)伍尔德里奇

译者:王传兴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美国等同于西方、西方等同于美国,却没有意识到其实从文化上而言,美国在西方世界也是一个“另类”。而美国在西方世界中为何成为“另类”,保守主义功为可没。而这一切要从1964年说起。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美国等同于西方、西方等同于美国,却没有意识到其实从文化上而言,美国在西方世界也是一个“另类”。著名学者刘瑜是这么评论美国的。而美国在西方世界中为何成为“另类”,保守主义功为可没。而这一切要从1964年说起。-----尤蓝达书评-----
本书的两位作者约翰·米克尔思韦特和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是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美国事务的资深记者,二十年来,在同美国各界人士的实地接触过程中,作者把握了大量战后美国政治发展的第一手材料,因此本书的一大特点是,除了在理论上进行归纳之外,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实例,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再加上两位作者都声称自己“不属于支配美国时政评论分析两派中的任何一派”,因此在对美国政治发展进行描述的时候,他们的态度相对超然,因而也就相对更加客观。
两位作者认为,1964年可以看作是战后美国政治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发生了两个颇为耐人寻味的事件:一是自由派的理论大师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大声高歌“毫无疑问,这是自由派的年代”;一是来自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的保守派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先是在共和党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中出乎意料地战胜了代表共和党东部一翼的自由派纳尔逊·洛克菲勒,尔后又在大选中灾难性地败给了民主党的林登·约翰逊。但是,这两个事件的后续发展结果却颇具讽刺性:自由派自己所预言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并没有出现,相反,倒是从此开始出现了一支日益走向右派的共和党大军——他们是1964年的小小一伙“戈德华特式的民主党人”,1972年有一定规模的“尼克松式的民主党人”,以及1980年“里根式的民主党人”大军。换言之,“一度以东北部的温文尔雅为其特点的共和党,由此开始拥有更锐利的意识形态武器和南方式的火烈风味这两个特点。”这种发展轨迹的最好注解,是布什家族一家三代的变化:如果说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的爷爷、参议员普雷斯科特·布什是一个坚定的东部自由主义者,他的父亲乔治·H.W.布什总统依然是一个代表共和党东海岸一翼、“过于靠中间站”的共和党人的话,那么乔治·W.布什总统虽然出生东部,但却是一个带着得克萨斯口音、说着得克萨斯俚语的南方共和党人。
1964年,代表民主党的约翰逊虽然获得了总统选举的胜利,但是由于他签署“民权法”,因此等于是使民主党“将南方放弃50年”。而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发展重心显然正在向西向南转移——因为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报告,“美国的人口中心正以每小时3英尺、每年5英里的速度,朝西南方向移动。”而在历史上,美国南方从来都是保守的。
1964年,虽然戈德华特以获得2700万张选民票惨败给约翰逊的4300万张选民票,但正是他将南方的保守主义白人和反对“权势集团”、崇尚个人主义的欣欣向荣的西部同时带进了共和党的阵营,从此,共和党只是在等待一位恰逢其时的司令官来统率这支大军前进了。
对于右翼美国来说,随之而来的建立权力基础的工作,是在思想和公众舆论领域中占领阵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陆续创办、改造的思想库、杂志、电台电视台,如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胡佛研究所、《国家利益》、《旗帜》周刊、200个基督教电视频道和1500个基督教电台、福克斯电视台等,遂成为右派美国强有力的权力基础。
当然,本书更多的着墨是1964年以后的美国政治发展,尤其是对小布什第一届任期中新保守派崛起的描述,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之所以在这篇短文里要突出1964年对于美国政治发展的意义,是因为如果要对右派美国的崛起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正如两位作者在本书中所描述的那样,1964年的戈德华特革命不可谓不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右派美国本身是极其复杂的,如南方保守派与西部个人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传统保守派与新保守派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都是本书的看点。另外,本书的两位作者还对美国保守主义与欧洲保守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了很好的厘清工作。
正如《右派国家》的作者所言,鉴于美国在当今世界的独特地位及其影响力,其政治发展的保守性倾向因而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两位作者对这一发展过程所进行的权威客观的描述,非常有助于我们对它的理解和把握。正如美国2008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参议员约翰·麦凯恩所说的那样,“《右派国家》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敏锐、独特而富洞察力的美国政治图景画卷。无论同意本书的论点与否,你都会发现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严肃而富思想性的分析,从而使我们知道我们今天是如何有这样的一种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