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披、背子、比甲、裙子等。衣服的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是右衽。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分为命妇服装和一般妇女服装。命妇服装又分为礼服和常服,礼服是朝见皇后、礼见舅姑丈夫以及祭祀时所穿的,以凤冠、霞披、大袖衫和背子组成。普通妇女的服装还有诸多禁忌,如礼服只能用紫絁(一种次于罗绢,类似于布的衣料),不准用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等颜色,不许用大红、鸦青、黄色等。
背子、比甲是明代妇女的两种主要服装,穿着比较广泛,其形式与宋代相似。背子一般分为两种式样,一是合领、对襟、大袖,属于贵族妇女的礼服;二是直领、对襟、小袖,属于普通妇女的便服。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为长,超过膝盖,至小腿部位。比甲产生于元代,先为皇室成员所用,渐渐流传于民间,至明代中叶已经成为一般妇女的主要服装。《金瓶梅》就有相关描写:“月光之下,恍若仙娥,都是白绫袄儿,遍地金比甲,头上珠翠堆满,粉面朱唇。”
明代女子的下衣仍以裙为主,很少穿裤子,但是常在裙内穿膝裤,膝裤从膝部垂及脚面。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是并不明显,到了明末,裙子多用素白色,即使纹绣,也都在裙幅下边一二寸处,绣以花边,作为压脚。裙子的制作比外衣还要考究,多用五彩纺织锦为质料。
《金瓶梅》中的服饰是极为华丽的,表现出明中叶奢侈浮华之风已深入市民生活。明人顾炎武指出:“宏治年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富者用罗纱绢纺织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襕。”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惟用金彩补子。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言》也说:“正德前后,妇女的服装由朴素而华丽。”
到了明代,男性服饰的制度性、程式性更为严明。明代的官服多姿多彩,庶民之服则逊色许多,无非布衣布衫,无论面料、制作工艺还是色彩方面都无法比拟。《万历新昌县志》记载:“小民简啬,惟粗布白衣而已。至无丧亦服孝衣帽,盈巷满街,即帽铺亦惟制白巾帽,绝不见有青色者,人皆买之。”平民平时穿的是黑色、布质的长袍,春夏天单袍,秋天夹袍,冬天则棉袍,一年四季只能在白色、黑色两种服色的袍子中选择更换。所以,明代百姓服饰大抵以白布裤、蓝布裤、青布袄子为主。
举子的服饰相对讲究一些,以宽边直身的斜领大襟宽袖衫为主,变化也只在袖身的长短大小上。《阅世编》说:“公私之服,长垂及履,袖小不过尺许。其后,衣渐短而袖渐大,短才过膝,裙拖袍外,袖至三尺,拱手而袖底及靴,揖则堆于靴上,表里皆然。”
明代平民服饰的变化与特点,主要在巾。古代冠、帽、巾,其实都是如今我们说的帽子,区别在于冠侧重礼仪方面,男子二十弱冠,戴上这种硬质的礼仪用帽表示进入成年;帽的佩戴相对随意些;巾则是软质的帽子,形制多样,变化多端,随意性更大。官员们燕居时,也喜欢戴巾。文人雅士注重个性,也喜欢这种随便、简易的巾子。明代初定天下,文人士子流行戴巾,由此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以致明代的巾子是历代品种最多、个性最为鲜明的,有飘飘巾、四方角巾、纯阳巾、儒巾等。
网巾是在明代百姓中流行的一种巾子。王三聘《古今事物考》记载:“古无此制,故古今图画人物皆无网。国朝初定天下,改易胡风,乃以丝结网,以束其发,名曰网巾。”由于网眼较粗,罩在头上透气,脱卸便捷,制作成本低廉,深得百姓欢迎。
以上是用户分享关于解密明代服饰 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等颜色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了,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