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jo互动环节--------------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昨天的成果——小黄鸭咖喱饭。
从第一次看见那个“香港小黄鸭咖喱饭”就爱到不行, 想着有机会自己也要试试。昨天,机会来了,一个人的午饭。
我的小黄鸭闪亮登场喽!
可爱吧?我自恋了半天呢! 等到吃时都凉了。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复“112”,有具体制作方法,还有更多造型等你来学呢!
说下制作心得吧!
1、米饭蒸的可以稍软些,这样有粘性,易成型。
2、我在超市买的现成的咖喱块,省事。不用添加任何调料了。给米饭上色时,取一点用热水化开拌在米饭里即可。
3、塑形最关键。将米饭放在保鲜膜上,用力挤实塑形。身体完成差不多就可以放在盘子里进行细致调整,同时让小鸭子身体与盘子完全贴合以求稳固。
头是个球形,其实好弄。但别急于放在身体上。装好嘴巴和眼睛,最后菜装盘前再放。我就开始着急了,放上一小会儿就掉下来了,身体还垮塌了。后来发现,刚塑好型还不结实,过个十几分钟,小米粒之间就抱得可牢固了。
----------------今日话题----------------
【导读】很多家长咨询,自己的孩子见人不打招呼,有的还害羞的往自己身后躲。认为孩子这样很没礼貌,不知如何教育。也有家长认为是自己的教育太失败,因此感到懊恼。
亲爱的家长们,从此刻开始,终止你的苦恼吧!不是孩子没礼貌,也不是你教育失败。一切都源于你不够了解孩子。看看下面这篇文章,相信你头上的乌云定会散去。
以下内容摘自《生命时报》
“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赶快说阿姨好呀……”这几乎是所有中国家长在逼孩子打招呼时用的典型台词。这种以胁迫、责备相要挟的打招呼方式,真的适合孩子吗?不然该如何做才能让幼儿学会和人打招呼?用心的家长请一定要看完这篇文章
不管是到别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场所与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导、半强迫的要孩子跟别人打招呼。比较不怕生的孩子,还顺着大人,缅腼的问声好。个性较为内向、敏感的,就抿着嘴、一边往后缩,不说就是不说。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觉得尴尬,觉得自己没把孩子教好,忍不住开始以责备的口吻说着:“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之类的话。
个儿小不表示自尊线也很低
我们都曾经是小孩,现在又天天与幼儿相处,深深了解被大人说没礼貌的感觉,是一种羞愧,也是一种挫败。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做不好,让大人失望。而这种种的感觉,都得同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被揪出来。没有任何一个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广众下被羞辱,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幼儿)应该承受呢?为什么我们会毫不犹疑的、高高在上的,在众目睽睽下,责备那身高只及腿或腰的幼儿呢?
或许这其中的重要关键就是,我们不觉得幼儿有自尊心。我们觉得他们那矮矮的身驱里,没有太多感觉,没有太多自尊。此外,成人的话是一种教导,孩子就是要教!更或许,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自尊心也被漠视了,所以现在长大了的我们,也看不见幼儿的自尊心?看不见那站在巨人丛里的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看不见小小孩的罪恶感,因为连他们心爱的亲人也觉得他不够好,在所有大人的注视下数落他。
是的,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教孩子,责任是尽到了,绝对不会落人口舌。在所有的目光下直贴孩子标签(没礼貌、不听话……),警惕孩子的目地达成了,好像离好孩子的目标也愈来愈近。但是,以羞辱为手段的幼儿教养,会有什么问题呢?
一、语言的暴力
以羞辱为手段所遇见的第一个吊诡,是语言的暴力。假如我们的社会体系认为让一个人羞愧,会很快的收到教养功效,那直接面对面的运用没有礼貌、你这样没人会喜欢你等,这类的语言,直接攻击个人的自尊,让人觉得渺小、一无是处,所达成的效果就是羞愧。孩子生活在这类的语言下,所成就的是大人的愿望,所牺牲的,是孩子自身的尊严。伤害孩子的尊严,最大的影响就是孩子觉得不应该正视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感觉。伤害孩子的尊严,所带来的长远影响是,他们日后也不会正视他人的想法、情绪和感觉。这样的轮回,所带来的默视情绪,甚至情绪伤害,永无止境。
二、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
小小孩对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他们会静静的看着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去观察。陌生人焦虑让孩子只接近对他成长有利的人,让自己与那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和依附,并从那个依附里发展安全感。而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又何尝不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透过那样的能力,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遗憾的,许多成人在引领幼儿接触他第一次遇见的人时,会忽略掉幼儿的这个观察,这道“安检”过程。更让孩子担心的是,他还来不及反应,这个陌生人就会靠他很近,摸他的头、拍他的脸。雪上加霜的是,在错愕下,自己心爱的爸妈(主要照顾者)还责备他……。在这几重因素下,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重要吗?
三、罪恶感的建立
在幼儿的成长旅程里,他们会碰到一个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它与幼儿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紧密相连。同理,当幼儿因为需要时间去观察陌生人,却得不到认可,又听见成人一再说自己无礼时,他会产生罪恶感。一则可能孩子觉得愤怒,反而不去做;二则也可能孩子觉得自己太差劲,就不得已顺从了。不管是绝不依从或暂时顺服,两者都忽略了孩子个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
从尊重中学会礼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幼儿学会主动和人打招呼?——最重要的关键,仍是尊重。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
有个妈妈手里牵着四岁大的孩子,在书店里遇到好友。两个大人几句寒暄后:妈妈对着孩子说:“小涵,这是王阿姨,她是妈妈的好朋友。”王阿姨在离孩子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蹲下来,对小涵笑一笑说:'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你的布娃娃好可爱。”王阿姨又断断续续的与妈妈和小涵对话,然后在她离开前,她说:“小涵再见。”小涵有点害羞的说再见。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能看到王阿姨的尊重:她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动关心孩子喜欢的东西;不强迫孩子马上响应,耐心等待孩子的响应。同样的,我也看到了妈妈的尊重:她不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她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后,再引导她如何做;并询问孩子的意愿。
jojo说:家长们,了解孩子那一刻的感受了吗?相信你会耐心的示范、引导,不会再去强迫他们打招呼了。
分享给更多的父母,帮他们从迷茫中走出来,帮孩子从恐惧、焦虑的心理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