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让我们聊聊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的死亡话题。这个话题,也和每一个病人的家属紧切关联。
有时候,需要你为此做出极其果断的决定。而这个决定是否“正确”,是否能缓解你内心的煎熬,将要等到尘埃落定的那天,才会有更确切些的答案。
最近,一组“摄影师带父母澳洲旅行”的图片引来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图片中一对头发花白的中国老人在异国的天空下,跳伞、看海、和外国人一起唱歌……
这对夫妻来自江苏盐城,而拍摄这组照片的是他们的儿子,一位纪实摄影师。2013年,摄影师顾颐的父亲顾全平被查出胃癌晚期,辗转治疗,但是疾病和化疗让他越来越虚弱。
2015年,顾颐觉得这或许是父亲“最后的时光”了。与其这样离开,不如带他体验一下外面的世界。顾颐想在父亲最后的日子,为父亲创造一些美好的回忆。
新论
“死在家里”正成为越来越多的选择
没人喜欢谈论绝症,但是围绕这个主题的话题,却有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比一些国家,我们在处理死亡这件事情上显得相当隐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善这一情况呢?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面临绝症病人的临终阶段。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他们最好在家里死去,这样可以被亲朋好友环绕,获得相对的舒适,而且不会被插一身的管子接受无用的抢救。
目前这个领域并没有详实的研究,这也是为什么一篇发表在《Cancer》杂志上的日本研究显得如此引人注目的原因。
日本筑波大学的Jun Hamano,领导了一支大型研究团队,调查了2069名死于癌症的患者资料——其中1607人死在医院,462人死在家中。
他们很好奇这对存活时间分别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们衡量的角度是这些病患何时首次被问到前往医院寻求治疗。
作者写道:“就我们所知,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前瞻性多通道研究”这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问得很重要:如果病人临终前在医院度过,而且活得更久,这就使得死在家中更好这一论点变得复杂了;不同的病人和家属对于“为了多活10天而忍受更多的医疗折磨是否值得”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然而实际上,研究者们发现,面临医生的临终“判决”后,那些准备死在家里的病患反而活得更久些,或者至少跟死在医院里的一样。这就给医疗决策者给病人和家属提供了另一种意见:肿瘤医生不应该因为家里无法提供医疗就不建议病人在家休养。
重要的是,作者强调了在临终阶段,住院治疗无法延长存活时间的两点原因:死于医院的人都会接受大量的肠外水合注射和抗生素。这两种治疗方式都无法延长存活时间,所以大家经常看到医院做了大量看似有用的治疗,却无法实际延长生命。
这项研究只在日本进行,所以有可能其他国家的情况会不一样。但我们仍然面临着一股趋势:大部分临终关怀的证据都指向了同一方向,不死在医院,而是死在家里似乎是个更理性的选项。
然而,这是并非一个轻松的决定。
无论选择医院还是家给予他们快乐与尊严
即使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癌症目前仍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据一项民间统计,每5.5个去世的人中就有一个死于癌症。癌症类绝症,就像是一团趋之不散的死亡乌云,无论降临到谁身上,从发现、知情的那刻起,生命就开始了更剧烈的倒计时。
在清明节发起这个议题,给大家思考、辩论“医疗或回家”的选项,不为争出到底什么选择更好,而是为了让更多人有更多些心安理得的选择,不同情境下的不同选择,只要努力救治过,最终选择以何种方式离开,无论是病者还是家属,内心都不必去背负太多不必要的心理和道德的包袱。
过度医疗和彻底拒绝医疗,都是不可取和过于极端的做法。前者,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无谓消耗和病人家属的沉重经济负担,对病人也造成了一定的药物和治疗伤害。而后者,则是癌痛来袭,不去依靠已高度发达的医疗去助力攻防,全凭个人的信念和身体去抵御,会造成疾病的加速恶化,病人忍受着身体的强烈疼痛,令人心疼。
面对绝症,一方面尽量谋求医疗上的系统治疗,另一方面家属也应为病人提供细致周到的食疗体系,第三方面,则在情绪疏导、心理调节上家属和病人要积极交流、引导和渲泄,最大限度地给病人快乐。
最后的时光,无论医院还是家,给予他们体面与尊严,就是正道、爱途。
愿医者仁心,病者宽心,亲人尽心,旁者善心。
延伸阅读:炒号黄牛肆虐成不治绝症患绝症又得甲乙丙肝 买原料请兽药厂代加工父亲陪伴绝症儿子27年 如今他自己也倒下了卧室这一物竟让女子患上绝症精准医疗基地落户上海 “绝症”将变成“慢病”幼童高烧39度后被发现患上"绝症" 类似植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