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这首《大刀进行曲》人们耳熟能详,它是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作之一,音乐家麦新1937年7月为赵登禹将军和他的大刀队而作。然而少为人知的是赵登禹是山东省菏泽县人,即今牡丹区万福办事处赵楼社区人。
赵登禹,生于1898年5月16日,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在"七七事变"中壮烈殉国,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2009年被评为"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赵登禹自幼聪颖勤奋,13岁时拜菏泽县武术高手朱凤军为师,精于拳术,善使大刀,寻常十几人难以近身。16岁时与哥哥赵登尧和两个好友一起步行900多公里,到陕西投奔了冯玉祥的军队。当时冯军兵额已满,赵登禹被安排在佟麟阁任连长的连队里当了一名"只管饭、不发饷"的副兵。
冯玉祥带兵注重武功训练和文化学习,有武术功底又读过两年私塾的赵登禹不久即脱颖而出。冯玉祥在一次阅视操练时,看到身高1.9米多的赵登禹卓而不凡,便将他叫出队列,问他会不会摔跤,敢不敢与自己比试,结果赵登禹连胜冯玉祥三跤,兵士们甚是害怕。孰料第二天冯玉祥就将赵登禹调到身边,当了警卫员。在冯将军的影响下,赵登禹抓紧时间读书识字,后来,还进入了西北军高教团学习,并对书法、绘画产生了兴趣。1918年,冯玉祥驻军湖南常德时,附近山上有一只老虎,常在夜间下山伤人害畜,闹得附近百姓不安、鸡犬不宁。有一次,赵登禹上山执行任务正好遇到这只老虎,他机智地躲过老虎的扑咬,将老虎击毙后扛着下了山。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闻讯赶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交口称赞。冯玉祥得知后更是特别高兴,专门请来照相馆的师傅,让赵登禹骑在打死的老虎身上照了一张像。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在北平殉国。7月31日,冯玉祥在南京找出这张相片,亲笔在照片上题写了"民国七年的打虎将军".1921年,冯玉祥在陕西剿匪时,摆下"鸿门宴",要在酒席上擒拿当地匪首郭坚。不料尚未摔杯为号,伏兵竟挤倒屏风。就在双方行将火并之际,赵登禹擒贼先擒王,迅速出手将郭坚擒获。后来,冯玉祥在《公祭征文启》中说赵登禹"躯干修伟,负膂力,精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