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

材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主要经济法律制度

法律

说明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体系

实行更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最高法《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实施

食品、药品“知假买假”可以获赔,假一罚十,网络平台要担责,明星代言连带担责。

《食品安全法》首次大修

草案重点在“加大问责机制、建立对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管理”方面。

新的《安全生产法》开始实施

发生重特大事故最高可罚2000万元,涉事单位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意义。(12分)

①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4分)②有利于健全社会信用制度。(2分)③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从而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4分)④有利于政府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2分)

材料二  李克强指出,今年简政放权的力度不能减,要进一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要把那些含金量高的、管用的,真正能够激发市场活力的直接放给市场、放给企业。一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另一方面,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以外的,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双管齐下,真正做实市场壁垒的“减法”、做好市场空间的“加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运用《 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10分)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2分)

②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2分),激发企业的活力。(2分)。

③有利于政府依法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政府科学调控的能力(2),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分)

15.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0月20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大力建设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党要引领中国改革发展、化解当下社会复杂矛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之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乎改革全局,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民族前途命运。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依据。(14分)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引领中国改革发展、化解当下社会复杂矛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之路。(2分)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分)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关乎改革全局、人民福祉、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前途命运。(2分)③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坚持依法执政。(2分)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大力建设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2分)

  材料一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治国必先治党的理念,强调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2014年8月初,就依法治国征求意见稿,党中央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并据此作出了修改。

    (1)结合政党制度的知识,说明材料一相关做法的依据。(9分)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治国必先治党。(2分)②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强调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2分) ③党中央就依法治国征求意见并作出修改,做到了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3分)④我国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他们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党中央和民主党派共同商讨依法治国意见稿,为推动依法治国进程而共同努力。(2分)

    材料二:我国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后,环境保护开始走上法治化的轨道。然而,目前我国环境法规体系还不健全,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地方GDP的增长,环境监管有名无实,环境法的实施处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状况。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一些企业长期违法排污而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我国司法制度对公民环境权益的保障较为贫弱,在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时,司法机关往往无法有效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在环境保护的具体过程中,公众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依法进行环境保护。(12分)

参考答案: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完善环境法规体系,确保环境保护有法可依。(3分)②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环境监管,严格依法行政。(3分)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加大对企业违法排污的惩治力度,切实保护公民环境权益。(3分)④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法治意识,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形式充分发挥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3分)

    材料三  依法治“天”是依法治国的一项内容。2014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各级政府既是约束,也是行为依据。对违法排污行为既要严肃查处,也要通过财政等手段引导产业升级,多管齐下,才能让APEC蓝保持下去,让人民群众永享蓝天白云。

    (3)从政府的角度,说明材料三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8分)

    ①通过财政手段引导产业升级,是政府在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2分)②查处违法排污行为、让APEC蓝保持下去,是政府在履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或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2分)③让人民群众享受绿水蓝天,政府做到了对人民负责。(2分)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各级政府既是约束也是依据,说明政府应做到依法行政。(2分)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治建设要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组织要带头依法办事,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体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如何推进依法治国进程?(12分)

①中共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做到依法执政,各级党组织要带头依法办事,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3分)

②各级政府作为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提高行政水平和政府威信。(3分)

③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3分)

④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切实保障人民权益。(3分)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建设法治中国设计了务实的路线图。它不仅依赖于党、人大和政府等各项工作的 法治化,而且要求各省市做到依法治省、依法治市。浙江省一直秉承法治精神,多年来坚持 实施“阳光工程”,在全国率先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把法治政府建设落到实处。浙江省的 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划定了权力的边界,通过“清权、减权、制权”激发了社会活力,得到各省 市政府的认同,成为打造法治政府的样本。

 (1)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党、人大和政府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以 宪法和法律为准绳,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3 分)人民 代表大会应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履行立法权,提高立法质量,使各项事业有法 可依;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4 分)政府要坚持 依法行政,做到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并自觉接受监督。(4 总之,在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中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材料二  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合材料回答,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答案: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②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政府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政府的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当前,我国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存在着有法不依、简单粗暴执法等严重问题。

 (2)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建设法治政府。

    答案:①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提高立法质量,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②深入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对违反科学民主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决策者的责任。③政府严格依法办事,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程序正当。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使公开透明成为政府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制度。⑤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督促和约束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19.(22分)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常言道: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做到“法之必行”。

答案:做到“法之必行”,①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②人大:国家权力机关必须切实履行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③政府: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建立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2分)

④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⑤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积极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2分)

17.(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历经四部发展,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冰封的“人治”传统观念逐渐得以融化。如今,宪法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日益“激活”,法治精神已逐渐融入每个公民的血液。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法治国家。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相同,建设法治中国,每个公民都不能袖手旁观。公民不仅是法治中国前行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1)联系材料一,  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说明公民应怎样积极参与建设法治国家。(10分)

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3分)
②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努力实践,提高参与建设法治国家的能力。(3分)
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有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做建设法治国家的参与者和推动者。(4分)

材料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详细描绘了一幅法治中国的新图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 系,坚持依法治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 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回答如何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要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 立法机关要科学民主立法,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人大要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 情况的监督。 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 各民主党派和其它社会组织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公民要增强宪法意识和法制概念,学法守法懂法用法。

14. 材料一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者,治之端也”“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法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我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法制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进一步提出要树立法律信仰,这将对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解读材料一所包含的道理。(6分)

①我国古代法治思想以及今天依法治国理念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充分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②在批判继承传统法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树立法律信仰,说明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我们既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又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每点3分,计6分。若从文化对个人影响、立足社会实践、文化和创新关系角度也可酌情给分)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这条道路的确立既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果。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6分)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同国家在实践中获得的有关法治建设的正确认识都是真理,都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可以为另一国所借鉴。

    ②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有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一种模式都是基于一定的国情建立起来的的,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囿于既有认识,而应该不断发现新规律,获得新认识以此推动依法治国实践的深入发展。

(每点2分,计6分)

材料二: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并阐述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个基本原则。其中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一原则。只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法治国家才能最终实现。让人民群众真正参加到法治建设中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必须依靠法制,让人民参与和监督, “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让法治真正成为政府的行政方式、全民的生活方式。
(2)联系材料二,从文化作用的角度,谈谈你对“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对依法治国作用的理解。  (10分)

①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培育主体意识,培育公民政治法律素养,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推动法治化进程。(2分)
②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培育主体意识,培育公民政治素养,为法治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3分)
③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实行依法治国,培育人们的法律意识,形成尊重法律权威的价值观,有利于推动法治化进程。(3分)
④ 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们素养的高低影响法治建设的进程。(2分)
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也可代替②给2分。

 

 

材料二: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与生活”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性。(8分)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1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和谐社会。(1分)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1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方向保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1分)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1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1分)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1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利于公民提高法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分)

材料三:所谓法治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对法治的一种理解和认同,本质上反映人们对法治的崇尚和信守状况,是全社会共识性的法治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法律精神内核。

某县经过“一五”到“六五”20多年的普法实践,在每个五年普法时段,创新普法方式,在全县率先开通“建始普法网”,与县电视台联办《法在身边》、《法治新闻周刊》创办“法治书角”栏目,现代远程教育等新型媒体,通过“以案说法”、“以案释法”、现身说法等形式,法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在一些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薄,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在农村中加强法治文化建设?(12分)

①树立高度的法治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农民对法治文化的理解与认同。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结合起来,使法治文化成为农民的共识。③立足普法实践,创新农村普法方式,推动法治文化发展。④发挥大众传媒在农村法治文化的宣传教育作用。⑤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地继承,克服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薄等错误的影响。(答对1个要点给3分,答对4个要点以上给满分12分)

例题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遇事首先想到的不是法,而是想如何运用各种方式寻找关系和人情。建设法治国家,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苏南某市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和法治文化长廊,举办法治文化艺术节,开发制作《普法总动员》、《开心学税法》等学法动漫游戏。除了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主阵地开辟法制宣传专栏、专版外,还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车载移动电视、户外电子屏等现代传播方式,打造法治文化传播新平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出现代法治文化的浓郁氛围,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新时期党提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哲学依据。(4分)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党提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分)②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党提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分)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做法的科学性。(6分)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营造浓郁的法治文化的氛围有助于人民理解、接受法治理念,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2分)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发挥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在全社会建设法治文化中的重要作用。(2分)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塑造人生。法治文化建设的措施有利于将法治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并付诸实践。(2分)

(3)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以“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8分)

要求: 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 300 字以内。

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要求全社会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观念。

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树立法治观念有利于促进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正确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行使权利,依法行政,树立政府权威;有利于党更好的坚持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

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公民要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政府要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切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党要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基本活动准则。

 

例题3、【“法治中国,贵在实施”】:某班经过广泛的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国家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加快“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的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还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断推进全民守法进程。

(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政府和公民应有什么样的作为?(11分)

①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政府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2分);要坚持依法行政,做到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2分);要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2分);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1分)

②公民应在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下,依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性义务,积极参与到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2分);公民应该坚持学法、懂法、守法,并善于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2分)

 

材料二  回望历史,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推进依法治国的轨迹清晰可见: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大阐释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阶段。道路漫漫而曲折,每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都是通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艰辛求索。

(2)结合材料二,运用求索真理历程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推进依法治国的轨迹所蕴含的哲学道理。(12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依法治国的认识。(2分)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法治探索的每一次重大成果都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2分)中国共产党探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艰辛而曲折。(2分)④认识具有无限性。(2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其的认识和理解。(2分)⑤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分)中国共产党推进依法治国的轨迹说明了这一点。(2分)(说明:答对上述任何三点即可得12分)

材料三 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3)结合材料三,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9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示范作用的要求。(3分)
②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国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的保障。(3分)
③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3分)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6251/133561173325.html

更多阅读

人大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内容提要:本文对权利和权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人民代表大会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作用作了阐述。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了人民是我国的主人,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方式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意义 司考卷四论述题模板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来源:2014-11-24宣讲家李松林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核心提示:报告全面阐释了十八届四中全会为什么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法治理论的方方面面、旗帜鲜明的论述了依法治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

四中全会看点:依法治国概念股附股

1、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王凯进点评:四中全会召开时间确定,还有炒作预期来回折腾,到召开时间左右才可能结束题材炒作,注意时间点)。根据之前透露的消息,本次会议的主

声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为网友千里故人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