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叠篆篆刻 篆刻:细说“九叠篆”

最近一直有人问到“九叠篆”印章的问题,而且在群里很多新人陆续进来就有可能会争论“九叠篆”的事儿,所以,今天打算把“九叠篆”印章的问题做个汇总,再有问到这个问题的,就以此文回答。

谈到“九叠篆”,就还得讲篆刻史。

我们已经知道,先秦古玺不说,在秦汉时期,甚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的印章都是“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吾衍《三十五举》),也就是说,在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官印只有一寸见方,即3.3厘米之内(我们暂不考虑古制与今制尺寸的区别)而且大都是白文印。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纸张的应用还没有全面普及,白文印盖在其他材料上,要远比朱文印显眼,这跟早期的封泥是一个道理。于是,我们见的汉印大都是这样子的。

九叠篆篆刻 篆刻:细说“九叠篆”

(汉.校尉之印)(汉.鹰扬将军章)

“大小寸许,白文印”。秦汉系印章的总体特征。

大致到了南北朝时期,南齐有一方“永兴郡印”,是这样的:注意,印章在这时开始变大,印文开始变成朱文。原因有二:一是纸张大面积应用,朱文印盖在纸张上,比白文印更清晰明朗;二是原来的一寸以内的尺寸满足不了官家威严的需要,需要较大一点的印面。但这个时期,众多的官印还不是这个样子,还大致保留汉印的制式:白文,寸许。南北朝时期是官印白文与朱文交汇并用的时期。

后来,北周的杨坚称帝,建立隋朝,这是一个大混乱之后的统一国家,于是,印章样式又一大变,上一次是秦始皇嬴政,这一次是隋文帝杨坚。隋政府开始大规模使用朱文印,如:“广纳府印”,“观阳县印”:
注意,这里的官印全部是朱文大印,我们说,过去戏里唱的,一个县官捧着个大印放在案头,大致就是这个时期以后的事儿,秦汉时期的官印可以绑在腰上,走哪儿带哪儿,现在都放在县衙里或者办公的地方,不随身了,也不好随身携带,太大太重,但这样的大印章,使做官的显得更加威严。

秦朝搞了个印章制度,结果存在了15年;隋朝又搞了个印章制度,存活了37年,都是短命王朝。

唐朝继承隋印章制度,除了年号印贞观、开元等小印外(注意,唐朝是个有意思的朝代,我们现在说的斋馆印、纪年印、诗词印等等,都始于唐朝。)大部分的官印印章都是朱文大印。

唐纪年印“贞观”,据说这个主要用于书画收藏来着。

唐丞相李泌的斋馆印“端居室”,历史上最早的斋馆印。

唐官印“会稽县印”

唐官印“中书省之印”

唐以后,又经历了一个历史混乱期,也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大家轮流坐庄,皇帝轮流坐,印章也基本保持唐时制度。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宋朝建立,建都开封,这是北宋,加上后来建都杭州的南宋,这是宋代。宋代印章也有汉印制式的白文印,如:“同姓诸侯王子”但更多的是朱文大印,跟隋唐一样,如“平定县印”:
“宜州营下羁縻都黎县印”

注意,在较大的印面之上,有些文字原来字形不能填满的地方,制印人又对笔画进行了延长、弯曲,把空白的地方都用线条有规律地填满,如上面”平定县印“中的“印”字,下面这方印中的“下”字。本来笔画都没有那么多,但因为白文大印,地方大,空白多,空着又不好看,于是,想了这个解决办法。

更厉害的是皇帝也用这样的印章,我们看宣和七玺里有一方这样的印“内府图书之印”,好玩吧,像印里的“之”字十三叠、“印”字九叠,任一个字都叠了又叠,有的超过九叠,有的不足九叠,这就是我们说的”九叠篆“印章的发源。”九“叠的意思,并不是严格的九叠,也可能是五、六、七、八、十叠、十多叠不等,而九是个位数里的最大数,因此,以”九“代称”叠“得多。

宋政权时,还有辽、金、西夏等国,或多或少都跟宋政权有交集,于是,印章制度也大致相仿,比如辽国的“启圣军节度使之印”:

金国的“尚书礼部之印”:还有金国制造钱币的印,“印造钞库之印”:

三军统帅的“元帅之印”:

还有对外封地方官的“永兴军节度使之印”:注意,这些印章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我们上面说的特征:当文字笔画较少时,就对笔画进行延长、弯曲,使它适应印面,把空白的地方填实。

后来的元朝并不只有赵松雪那样的元朱文印,也有这样的印:

这一方是八思巴文(蒙古文的一种,由八思巴所创,基本上是字母文字。)印章,内容是“太尉之印”,制式是汉制式,印文文字是少数民族文字,但采用的印式也是九叠印式,这个原因可能是字母太过简单,只能九叠处理,方显得印面不空白。

“管军万户府印”,有意思的是,上面这方印章是农民起义军韩林儿的用印,可见,大家都认可这样的印章样式,就算起义,将来用的印章,也跟现任政府一模一样。

这些印章的造型还是“九叠篆”印式的,到了明代,各级的官印中,还有大量的这种印章,比如“皇贵妃图书”:注意,中间的“妃”字,又远超过九叠。再比如这方“监督阳朔脩恭军务监军道关防”:

这是关防印,铜质,很有点份量,但印文还是九叠篆式的。再比如“钦差督理三省织务内官关防”:钦差啊,厉害吧,也是九叠篆印式。

到了清代,由于篆刻文化已经兴起,官印开始回复到清晰工整的篆书,比如“制诰之宝”:这是专门的封诰印,庄重性强烈,九叠已经消失了。但九叠还隐约在这一时期的官印里有存在的痕迹,但都存在于印章的少数民族语言里,大致的原因也是字母文字的简单,不得不这样做,比如这方“皇后之宝”:

而且,印章为了显得庄重,在细朱之外加了粗重的边框。

综合起来说,“九叠篆”印章起于朱文印章印面放大之后,而逐渐消亡于其不易辨识的缺陷和整个篆刻艺术审美的平正倾向的回归。

艺术形式,大都走的这条路,简洁之后是繁复,繁复之后是简洁,如一条数学上的正弦曲线,或者如流行发式、服饰的样式。

还有值得一提的一件事,隋唐石刻上的叠笔篆文、唐宋真文、道教的秘文印章,以及宋金时期的叠篆均来源于道教的云篆文。而云篆文较为难认,笔画多叠,一眼望去,整篇都是云缠雾绕,有点神秘兮兮的意思,似乎有某种神秘力量,这种印章可以用来避邪,哈哈。

对于“九叠篆”在印史上的地位,大多数印家都认为其艺术水平不高,最多也就是在工艺上做到了极致。但也有一部分印家,在其中吸取过有益的成份,比如丁敬的印章:“丁敬身印”、“袁匡肃印”,我们把它们和前面提到的九叠印放在一起,细心的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传承关系。当然,丁敬自己也说了:“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我们学习丁敬时,也要学习他的辨证思想。

学篆刻,来自整个篆刻史中各个历史时期的营养,都可以吸收,但总体应当是:以吸收秦汉印的平正端庄营养以入门,以吸收先秦古玺印的自然天真营养以养古气,以吸收明清流派印的文人书卷营养以发展个性。中间的唐宋元九叠篆的营养,大都集中在后期的元朱文之中。但这并不是说,“九叠篆”印章一无是处,毕竟,它也是一种华丽丽的存在。正是它们的存在,为后来的元朱文蓬勃发展起到了开拓作用。用群里的朋友的话说,哪怕用它当回文练习,也不错啊。

(【老李刻堂】之91,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6351/65157487970.html

更多阅读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篆刻刀

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当代意义是深远的,他不仅仅在于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程式,更重要的是事实上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的一元审美的观念。开启了当代篆刻刀法多元审美的新观念。他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书画印

宁波北仑九峰山旅游攻略 宁波北仑九峰山风景区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听闻北仑九峰山梅花开放,三五好友,结伴出游!今年的春天来的很晚,三月中旬还一直阴雨朦朦,所幸,出发的日子天空总算放出一点光亮,气温也随之升高了。九峰山旅游区位于北仑大契镇和柴桥镇之间,地处江南大陆架的最东端,属天台

第66节:思科九年(66)

系列专题:《大外企九年职场心路历程:思科九年》  女孩子转身无声地离去,房间里剩下我和两个正在轻手轻脚调整餐具位置的女服务员。我挺有兴趣地看着她们忙活:她们在每个座位面前都放了一大堆漂亮的瓷质碗碟和精光闪闪的刀叉羹筷,把雪

声明:《九叠篆篆刻 篆刻:细说“九叠篆”》为网友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