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会嫌弃现在的结婚证怎么这么土,可能你会想要更加个性化的结婚证……其实,看看以前的结婚证,你就知足吧,它已经美很多啦!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期望,以后的结婚证可以越来越美,说不定也能够个性化定制哦~
—————————————————————————————————————
1.1873年的婚书:虽然周时《周礼》就提到婚书,可婚书一直是民间私人间契约,不需官权力介入。象征政府权力的“结婚证”何时出现在中国?--图片是同治11年的婚书,“天作之和”被嫁娶两方各持一半,代表契约的两方。
—————————————————————————————————————
2.1948年的结婚证:政府操办的结婚证大约在三四十年代开始。图片是1948年南京集体结婚发的结婚证,由市长、社会局局长签字,婚姻开始受制于官权。
—————————————————————————————————————
3.1947年的结婚证:订婚双方信息和人情化不少,不是死板一条。
—————————————————————————————————————
4.1956年的结婚证:到了五十年代,结婚证当然发生变化。图片是1956年天津结婚证说“本自由平等,互爱互敬之精神,结为终身伴侣,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之建设...”,还有领袖照呢!
—————————————————————————————————————
5.文革时期的结婚证:到文革时期,结婚证发生更大变化,上面有最高指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字也不再人情化了……
—————————————————————————————————————
6.1969年的请柬:这不是结婚证,而是一张结婚宴席请柬,看看上面的语录很有意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
7.1956年的:”恢复结婚证“: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恢复结婚证”,那时离婚的两人复婚时并不是再发一张结婚证即可,而是充满讽刺的“恢复结婚证”……
—————————————————————————————————————
8.1986年的结婚证:改革开放后,语录、政治口号、“第三者”从结婚证上消失,证书本身也变得单调、枯燥。
解放后的结婚证
1954年时的结婚证
1956年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
1957年的结婚证
59年的吧,不知道是哪儿的,很漂亮的说
这还是50年代的
1961年的这么不爱惜,竟然在结婚证上到处写字
1962年的不多说了,最后一个皇帝最后的结婚证书
68年的,男24岁女21岁,刚到结婚年龄啊,明显早婚
69年结婚的证书喜气洋洋的,巨漂亮的说
69年的结婚证
1953年的结婚证书。
1970年的结婚申请书
71年,结婚也要又红又专
1972年的,为什么上面有「苏俄条约一份」的字样?
73年随时都要紧记毛主席语录
1975年的吧,谁把这段语录背下来!?
文革时期的结婚证
「文革」时期辽宁省的结婚证书
76年的,动乱刚结束,所以还是显的比较粗糙,好像奖状的说
77年,那时候结婚的说
那时候中苏关系紧张,美国的威胁很大,就是传说中的冷战时期啊。若错了请指教
时刻都不忘记的最高指示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20世纪60年代的结婚证书
86年的结婚证
新的,有彩照咯
2004年1月1日最新版结婚证书VS离婚证书所谓的红本本。
结婚证书中的历史记忆
中国人的婚姻航程,漫长,艰辛。扯个婚证不容易,过去是家长批准,父母包办。后来结婚登记,需由组织批准,上级把关。那个关,很多,很严,比如阶级出身,政治立场,现实表现,领导好恶,哪一关都不好过。
现在,是政府审查,国家批准,公章
灼灼,国徽耀眼。这个审批级别最高,然而宽松了,只是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关键还得自己做主。结婚的人,没有不愿幸福的。制作婚证的人乐于帮忙,就在上面画了象征美好生活的图案。早年间,图案比较“虚”,比较“写意”,喜欢弄个花草、鸳鸯,跟小家庭幸福配套。
1949年以后,婚书装饰变了,经常采用又“大”又“实”的意象,厂房、烟囱、电站、泻洪闸、庄稼地、康拜因,不一而足。民房、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是当时百姓向往的东西,但是没人往婚书上画。那时强调奉献,先大家,后小家,先治坡,后治窝,天下人幸福了,个人才幸福。
狂热岁月,婚书又改装饰,满纸语录,既“红”且“忠”,“忠”的并非对方,而是婚恋之外的第三方。幸福没有消失,异样存在:紧跟就是幸福,敬祝就是幸福。
新世纪降临,生活形态多样了,婚证上的图案花色反倒少了。幸福不幸福,自己负责,无须靠图案提醒,无须怪罪爹妈,埋怨领导,方方面面省心,何乐而不为?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踩脚印、摁手印的婚书
这件明朝嘉靖年间的婚书,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婚书为素黄宣纸书写,当时的婚姻均受制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父母在议定允婚后,要交换写有双方生辰八字的红帖,并议定由男方支付一定数量的礼金给女方。同时双方签订婚书,由家长及证人签名画押,并由男方踩上脚印以防悔婚。
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童养婚帖
《清律》禁止指腹为婚和割衫襟(即在幼儿时割双方衣襟以订婚约)为亲,对童养媳婚姻却无专门律条。民间选择此种婚姻的主要原因是家贫,或家庭突然出现变故,无人抚养。此外,在婚姻论财的大潮下,生有男孩的家庭,担心孩子长大后凑不齐足够的聘金为其娶妻;女家则往往本来养育艰难,出于对女孩的轻视,认为与其长大后赔钱出嫁,不如及早送人领养以减轻负担,这也是童养媳增加的重要原因。
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纳妾婚帖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子娶妾是延续家族香火的需要,也是男子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娶妻要讲门第,行六礼,妾则不然,不称娶而称置、纳、买,为了显示纳妾的正当性,在置买前,向对方索要必要的文书契纸却是必须的。
洪宪元年(1916年)再醮婚书
再醮婚书,也就是再嫁婚书。当时妇女受“从一而终”的思想束缚,女子再嫁少见。人们普遍认为女子再嫁时不应遵从初婚礼节,而此婚书上明确承诺“再婚礼节与初婚礼节相同”,但是却没有写明夫妻双方的姓名,而仅有出生日期、时辰。
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结婚证书
该证书已经不叫“婚书”,而叫做我们今日所熟知的“结婚证书”。1914年8月19日,北洋政府颁布了《关于人事凭证贴用印花条例》,规定每纸婚书贴印花税票一元,如不贴用印花或不盖章画押者,于法庭上无合法凭证之力。条例中首次将婚书列为应税对象。
伪满洲国康德九年(1942年) 手工书写的结婚证书
该证书显然非官方印制的格式化结婚证书在西海兴饭庄举行的婚礼以及证书人的署名同在13日,似乎有临时仓促的感觉。证书上既无印花税票,也无官印,可见民间无视伪满洲国政令的权威性。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大富人家的绢质结婚证书
虽已是民国后期,但该证书却未采用惯常的国旗、红?字等图案,而是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婚书图案语言。一般结婚证书,惯以暖红色调为主,这一份手绘的结婚证书却别出心裁,满目青翠葱茏,尽显绿色自然之景象,用现代流行语说,比较“生态”,因此格外养眼。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宁波旅沪(上海)同乡会一一二届同乡集团结婚之结婚证书
该证书样式简洁,设计巧妙,四角的“甬”字是宁波的简称,方框的两边格式一个拉长变形的“喜”字,合起来就是一个“?”字,不细心琢磨是不易发觉的。
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长子民主县政府颁发的结婚证书
该证书纸张偏薄,印制工艺粗糙,较为简陋,可见边区条件之艰苦,亦显示出边区政府节俭的办事风格。
该证书在已十分简练的有限文字内特意表明“依据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婚姻条例之规定”,突出了法律性。并强调了结婚人双方自身“自由结婚”,不见旧式婚书常用的“经双方家长同意”,亦不见主婚人姓名,可看出自由恋爱婚姻观在边区的推行程度。
1949年的结婚证书
该证书印有毛泽东头像,而且同时印有国共双方的旗帜,“自由结婚”四个大字作为背景。从手工填写结婚的“结”字,可见当时边区政府已经准许离婚。可能该证书作为“婚证书”同时适用于结婚和离婚两种情况,刻印者在证书背面印有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之离婚章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早期婚书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两个多月,由于新的婚姻法尚未颁布,人民政府当时使用的还是老证书,用“民国”纪年。
1950年贴印花税票的订婚证书
解放后结婚证书贴印花税只实行了很短的一段时间,经辨认,四张税票样式相同,每张上面的字句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票华东伍拾圆1949”。另有大红“?”字,叠印在由五星国旗、中国地图、地球、齿轮、谷穗等组成的图案之上。
1955年:“批准你俩为革命夫妻”的结婚证明书
在回避爱情、注重政治的年代,这件结婚证明书的内容也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批准你俩结为革命夫妇,望在革命工作中互敬互爱,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为人民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1962年兼票券效用的结婚证
在这个结婚证的背面,盖有6个条形印章,印有“结婚暖壶供完”等字样。20世纪60年代,是我们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结婚需要添置的一些生活用品,自然也少不了“计划供应”,凭结婚证可以购买一些生活用品,买了之后,商店会盖一个章,于是就有了结婚证背面的6个条形印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结婚证
这是1968年的一张结婚证书,极具政治色彩。证书为大红色,内页上 “要斗私,批修”的字比结婚证仨字还要大,如果只看外观,谁也猜不出这是结婚证来。
结婚证带“计划生育”
1969年的结婚证有了计划生育的内容,看来人口政策问题是当时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
注有国籍的结婚证书
该证书使用距今不到3年的时间,证书中首次使用国籍,凸显中国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婚姻的出现。
(摘自《老结婚证书》,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6月版)
[花嫁宝典] 观历代结婚证
结婚证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新鲜事物,在古代就早已出现。如果你也好奇结婚证的历史变迁,那么不妨跟随我们一起去首届龙岗婚博会追溯结婚证的前世今生!6月29日至30日的首届龙岗婚博会将展示500张从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质地、不同样式、不同图案的结婚证书。从结婚证书上能看到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以下是小编搜集的一些结婚证样本,让大家先睹为快,如果有兴趣的话,还是去现场看实物吧! 若是要对古代婚书作出一个定义,那就是一个由男女双方家族私下约定的、互不反悔的契约。虽然它不像现代的结婚证,由相应的国家机构发放,但同样具备一定的法定效力。
龙凤帖
清朝时期
有史记载的、由官方颁发的结婚证,最早出现在清代,称为“龙凤帖”“鸳鸯礼书”“网丝婚书”。大清时期,各地的婚俗不一,婚约的表现形式繁复多样,有口头约定、以庚帖代婚书等多种情形。但大清的婚约形式已经趋向简约并有较固定的模式,按大清律法规定,婚约必须是男女双方交换的定帖(婚书)。
鸳鸯礼书
官方颁行并制定了婚书格式,内容包括:双方籍贯,父祖三代姓名,男、女行次、年庚以及主婚人、保媒见证人签押。民间也出现了婚书形式,民间初婚的婚书必由家长开具,内容包括:男女生辰八字、三代姓氏、籍贯和保媒人(介绍人)、见证人(证婚人);另外,还有再婚、人赘婚、童养婚等,这婚姻类型的婚书则由出嫁的一方开具,内容包括:婚嫁缘由、聘金数额及其他业经商妥的事项,同时必须有开列婚契的一方与保媒人(介绍人)、见证人(证婚人)共同的签字画押。
在《大清律例》中明确规定,只以婚书或者聘财作为婚姻成立的法定要件和标志。如四川省某县规定:“告婚姻无庚书及媒妁聘礼年月者不准。”顺天府所属某县规定:“告婚姻无媒妁、婚书者不准。”故民间婚姻关系发生纠纷诉至官府,是否有婚书已成为官府是否受理婚姻纠纷的必须条件。
鸳鸯礼书
-
大清律法规定,婚书强调男女定婚必须将各自有关残疾、老幼、庶出、过房、乞养等实情相告,各从所愿,写立婚书,依礼聘嫁。婚书一旦订立或女家收受聘财,双方就必须履行,不得翻悔。女家若悔约,主婚人笞五十,婚约有效,女嫁夫家。若女家另与他人再订立婚书,但未成婚,对女家主婚人杖七十;若另与再他人订立婚书并已成婚,对女家主婚人杖八十。后定夫家若知情,其主婚人与女家主婚人同罪,财礼收归官府;若不知情则不予处罚,但追还财礼返还后定夫家,前定婚约持续有效,女嫁前定夫家。前定夫家若不愿再娶,则加倍追还财礼返还,后定婚约生效,女从后定夫家。同理,男家悔约另聘,罪同前述,前定婚约持续有效,仍令娶前女,后聘之人听其别嫁,不追返财礼。另外,婚书还对婚姻的履行时间做了限制,聘娶一般都应按婚书所定的日期完成。若不按约履行,亦将受到律法的制裁。
因为婚书的规范、法定化,清代离婚也出现了正式的程序。一般而言,违律成婚者,由各级衙门审结核定后由官判离,将原订婚书上缴、涂毁,聘礼发还或入官,女子归宗或由官媒另行嫁、卖。另外,解除权在夫家的离异,则由夫家出具休书作为婚姻解除的凭据。
我国历史上明文记载的第一个结婚证书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合挥。
太平天国时期,新郎新娘在婚礼举行前必须一同前去办理婚姻登记手续,向当地政府领取专门的“票签”,这就是“合挥”——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结婚证书。 “合”意为合并的意思,“合挥”一式两份,中央盖政府龙凤大印。左半份是存根,由政府留存;右半份交给新郎新娘保管。“合挥”上记录有夫妻双方姓名、年龄、籍贯等基本信息。“挥”是粤语方言,凭证的意思。“合挥”又称“龙凤合挥”,是太平天国法定结婚证书,如果不持合挥而被发现携带女眷,即以强奸论处极刑,军纪十分森严。
太平天国时期保护女权,提出了“一夫一妻”制,并专设婚娶官专门负责婚姻登记并颁发“合挥”。这里我们照录一份太平天国的“合挥”: 合挥 永字第叁拾陆号 绮天豫队议政司 李大明年二十四岁安徽省庐州郡舒城县人 配妻柴大妹年十七岁浙江省绍兴郡会稽县人 这张“合挥”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这是李大明和柴大妹的结婚证书;新郎李大明24岁,安徽省庐州郡舒城县人;新娘柴大妹17岁,浙江省绍兴郡会稽县人;他们的结婚证书的编号为永字第叁拾陆号,是由绮天豫队议政司核准颁发的。封建时代男女最佳的成婚年龄是15岁、16岁。这份“合挥”上新郎的年龄明显偏大,原因何在呢?这与太平天国前期实行的男女分营制度有关。从金田起义的团营开始,太平天国实行了男女分营政策,到占领武昌后,这种男女分营继续扩大并推广到全体城市居民中。即使父女、母子都要分营居住,分营管理,不允许正常的婚配。太平天国如此严厉地实行严别男女、取消家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基督教中的平等与平均观念。洪秀全深受西方基督教救世主耶酥的影响,结合儒家的大同思想,提出了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思想主张。同时,西方基督教中的禁欲主义也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二是当时军事战争的需要。金田团营时,拜上帝会皆全家加入起义行列,在当时严峻的战争环境下,为了行军作战的便利,就有必要暂时解散家庭,实行男女分营的政策。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于下半年颁布了政治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其中对婚姻家庭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正式废除了买卖婚姻。1855年1月,太平天国改变了起义初期男女分营而居、不到礼拜日不准夫妇同居的规定,恢复家庭制度,对结婚者实行婚姻登记,发给结婚证书,即“合挥”。
清末民初时期
早年间的婚书的质地有宣纸、硬本、绢面、毛边纸等,以手书居多,1912年后改用油墨印刷,词藻华丽优美。1949年以前,中国民间的婚嫁习俗一般沿习旧制,联姻的关键不是男女当事人同意,而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那时的婚书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写出来,有的还要写清楚订婚或举行婚礼时的饭庄,各种名称排了长长一串。
清末到中华民国初期,这种便条式婚书在普通居民中非常流行。
民国中期
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结婚证书。证书上粘贴着6枚面值为7分的税票,印有“辽宁省政府民政厅印发,每份法价现洋壹元”字样。
该证书采用典型的民国中期结婚证书样式,创意新颖,样式精美,印艺高超,比例适当,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每份法价现洋一元的价格,在当时已经很奢侈了。
该证书较之民国初期的结婚证书而言,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采用了醒目的红囍字;二是将中国国民党党旗(左侧青天白日旗)与中华民国国旗(右侧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一并印制在证书上。
中华民国国旗是由孙中山先生在青天白日旗的基础上,加上红色为底色而形成的,俗称“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民国时期
战争混乱的年代,婚姻更加没有自由。从1938年日本统治下察哈尔省的这份婚书中可以看到,新娘年仅15岁,就遵从父母之命完婚,而她个人意志在婚书中完全没有体现。
20世纪40年代
民国政府统治下的20世纪40年代,婚书上面多绘有龙凤呈祥或鸳鸯戏水、牡丹吐蕊等各式图案。这种精美的婚书经过订婚人签字画押或盖章后,具备法律效力。那时许多婚书是政府颁布的。这张在河北省发现的婚书就包括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以及辞藻优美的祝词,男女介绍人、主婚人、证婚人的名字也列了长长的一串。
1950年结婚证建国之初
建国后,婚书已变为体积小巧的结婚证。1950年的结婚证只有两个巴掌大的薄纸片,上面除结婚人的姓名、年龄、籍贯、签名,以及证婚人的签名外,没有任何绚丽的图案。封面有这样一段话:我俩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之精神,自愿结为夫妻,平等相待,互爱互敬,互相帮助,互相扶养,和睦团结,劳动生产,抚育子女,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五十年代 新中国建立后,颁布了第一套法律《新中国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新郎新娘的名字头一次并列在一起。1956年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这张结婚证,词语也符合当时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现实。婚书中除结婚人外,父母媒人等都不再出现。
从1952年到七十年代末,结婚证上都印有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图案,而在1952年至1959年的结婚证上,还有和平鸽的图案。稻穗、棉花也是当时结婚证上的主角,这反映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五、六十年代 五、六十年代的结婚证上都刻有一句简洁的口号。如上图结婚证上就印有“互敬互爱”。
文革时期 到了“文革”期间,一切东西都被披上了政治色彩,结婚证当然也不例外。那时每张结婚证上都必有一段毛主席语录。 20世纪60年代的结婚证书上,已经印上了婚姻法的相关条款。
文革期间的结婚证深深的烙着那个时代的政治印记,毛主席头像也常常出现在结婚证上。
文革结束之初 76年的结婚证,文革动乱刚刚结束,结婚证形似奖状,做工比较粗糙。
86年结婚证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法制的逐步完善,结婚证不再是夫妻两人压在箱底的婚姻纪念品,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人们使用结婚证的次数日趋增多,于是结婚证也随之“返璞归真”,逐步取消了复杂的图案,并由奖状式变为护照式,方便结婚人携带。
90年代结婚证-
90年代
1994年,民政部在全国统一了婚姻登记证的使用,婚姻证的“战国时代”宣告结束。这就是从1994年起到2003年使用的“护照式”婚姻登记证,规格比原来缩小了一半,封面印有国徽,里面盖有民政部婚姻证件管理专用章,更加正式规范并方便携带。结婚证和离婚证分别是红色和绿色的封皮。2004年改版后延用至今 以前社会上有一种倾向,认为结婚是喜事,就应红红火火的,结婚证要选大红色,而这种大红色的结婚证,信息化程度很低,不太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2004年启用的结婚证颜色和规格都做了改变,并增加了证书的高科技含量。
新式结婚证、离婚证封面均为枣红色。新式结婚证封面烫金,离婚证封面烫银。为便于计算机打印,将现行竖排版改为横排版。证件内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监制印章。证件内芯全国统一编号(证件印制号)。证件封面及内芯文字根据需要进行了适当修改。
新式婚姻登记证书采用了更加严格的防伪措施。内芯纸张采用定向定位安全防伪水印币纸,水印图案为双喜。封皮采用进口纸张,内含无色荧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证书”和英文“M P R CHINA”及圆形“双喜”字样。
2013-5-23 15:38:09 上传下载附件 (73.1 KB)
结婚证里页,看起来有点像存折,难道是要提醒新人要学会家庭理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