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化交流 李石曾:中法文化交流的先驱

说起中法大学,就必须提及到李石曾先生。李石曾,名煜瀛,1902年赴法留学,堪称中国留法第一人。他虽出身名门,但立志做事不做官,1905年他在巴黎发起“进德会”,提倡不为官、不置私产,开一时风气之先,且终生恪守不移。1906年,李石曾、张静江、吴稚晖等人又在巴黎组织成立了世纪社,其宗旨是出版、研究、教育、社会,发展中国教育事业,为“输世界文明于国内”。1920年,李石曾与蔡元培首先在北京西山创办中法大学,第二年海外的中法大学在法国里昂成立,成为中法大学海外部的总机关,3年后,又建成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和小学,组成了一套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
积极倡导勤工俭学
上世纪初,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批赴法勤工俭学,并于1919年形成全国热潮。留法勤工俭学活动的发起者们希望把西方文明,特别是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输入中国。他们想让中国青年通过勤工俭学,掌握知识和技术,实现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其倡导者和力行者,便是中法大学及其附属中学(如今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的创办人李石曾。
1902年,李石曾以随员身份,随同清驻法钦差大臣孙宝琦赴法。到法国后,他起初想学军事,实现强国理想,但因身体条件差,便改入蒙达尼农业实用学校学习,特别注重研究大豆。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西郊创办“巴黎中国豆腐工厂”,并在工厂内开设夜校。工人白天做工,夜间学习中文、法文和科学知识。他还亲自为学校编写教材,并到课堂为工人讲课。
为鼓励更多青年学生以低廉的费用和苦学的精神赴法深造,以达普及教育、改良社会、振兴实业目的,李百曾与吴稚晖、蔡元培、汪精卫等人于1912年在北京发起组织了“留法俭学会”,口号是“尚俭乐学”。
1915年6月,李石曾与蔡元培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勤工俭学会”,开设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简称“留法班”,帮助青年树立“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的志向。这便是“勤工俭学”的由来。
正是这种中法文化的民间交流,造就了很多中国当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许德珩、李立三、陈毅、聂荣臻、王若飞、蔡畅、向警予、马志远、袁子贞……这些中共历史上德高望重的领导人,都曾参加过留法勤工俭学活动。
中法大学命运曲折
1920年,位于西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成立中法大学。后几经扩充,发展成闻名一时的综合性大学。中法大学的机构有相当一部分设在北京西山的温泉村一带。
中法大学成立后依据中国学制,学习期为四年,学生在北京学习两年后,如成绩合格,则可以被选送到法国,继续学习后两年的课程,而不用再参加留学考试。同时也采取法国所长,参照法国大学区的概念设置,例如法国大学包含大、中、小各校,具有相互衔接的效果。北京中法大学的大、中、小学各校并立,远及数十里。
解放后,由于中法大学的海外关系,国家将中法大学拆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理工科并入北京理工大学,另一部分理工科并入天津南开大学。而文科部分,则全部并入北京大学。当时的北大校长汤用彤独具慧眼,认识到中法大学的重要性,一再向教育部写信,要求尽快接收,以免造成书籍档案的损失。当时的教育部也积极回应,最终中法大学文学院的14名教师以及155名学生全部转入了北京大学。
历史证明,这批从中法大学并入北大的教师和学生,成为了新中国法语和法国文化传授的中坚力量。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法大学虽然只办了短短二十余年,可这支学派却为中法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播下了种子,遇到文化的春天,就会蓬勃发展。
人才辈出的47中学
1923年李石曾先生选中京西鹫峰之麓的北安河皇姑园,经多方筹资,购置民房70间,将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迁至此处,正式定名中法大学附中。并将皇姑园改名环谷园,寓意废皇权之威,还自然之美。倡导学生遵循自然,崇尚科学。解放后,中法大学附中改为重工业部子弟学校,1953年划归北京市教育局,正式定名为北京市第47中学。
90余年过去,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如著名作家杨沫,中科院院士闫逊初、王圩等都是毕业于47中。说起学校毕业生取得的这些成就,校友们都认为是在北京47中打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因为这所学校有优美的学习环境,艰苦朴素的作风,吃苦耐劳、拼搏奋斗的精神,同时云集一批优秀教师。教学认真负责,每年中考、高考成绩突出。师生关系亲密:老师爱护每一位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科小组、文艺社团、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对培养学生兴趣和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参加这些活动,不少同学甚至放弃暑假休息,既增长才干,又增加了爱校的感情。
走进现在的北京47中学,塑胶跑道、电子屏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而从校园内的李石曾雕像、颇有古韵的六角凉亭以及刻有“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字样的旧时牌匾中依稀可以看到昔日的景致。
去年,在47中学建校90周年时,校方修建了长约200米的史墙。他们把先驱们的建校宗旨“民主、科学的精神,教学与育人并重,艰苦创业,勤工俭学”,继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地浓缩成“勤诚平恒”四个字,即勤以治学、诚以待人、平以静心、恒以励志。
(作者系北京市史地学会副会长)

中法文化交流 李石曾:中法文化交流的先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6551/893674722624.html

更多阅读

陈乔年 陈延年

陈乔年 安徽省安庆市人,陈独秀次子,生于1902年。1915.与兄陈延年赴上海,跟父亲补习法文。1918.与陈延年一起考入复旦大学,继续学习法文,开始信仰无政府主义。1920.2.与陈延年通过李石曾、吴稚晖的介绍,获得

保定育德中学 育德中学怎么样

保定育德中学游览了保定“一文一武一衙门”,总使人感到保定是与晚清、民国联系在一起的。到保定育德中学参观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对保定的认识就有些变化。保定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活动有密切关系。1906年同盟会河北支部主

曾毅与妻子李娜 曾毅老婆李娜资料

曾毅与妻子李娜凤凰传奇是中国大陆具有广泛知名度的男女二人音乐组合,主唱杨魏玲花,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和音曾毅,湖南人。在玲花大婚之后。曾毅娶了李娜的消息迅速在网上热传,网友纷纷献上祝福,曾毅身穿军装迎娶新娘。在事业节节高的

沈尹默先生书法作品欣赏 启功先生书法作品欣赏

沈尹默先生书法作品欣赏沈尹默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25年,在“女师大风潮”

李和曾京剧名段欣赏 本心霜后香,何人曾欣赏?

     《牟宜之传》,展现“骑侠式革命纵横家”的悲剧一生:  “国士”一词,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司马迁释义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但用它来评价一位20世纪未曾任职

声明:《中法文化交流 李石曾:中法文化交流的先驱》为网友我曾经掏空了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