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 【阳明心学】发现心灵的智慧17-18

 
【阳明心学】发现心灵的智慧17-18



   

《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第17节 作者: 明朗之阳光  
    在这个竞争空前激烈、情况空前复杂的社会里,一个人要想过得幸福而又快乐,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了。没“成功”、生活贫困的人,固然要承受相当大的经济压力;而那么所谓的“成功”人士,其心灵也不会轻松,同样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正象俗语所说,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其实,一个人只要有心去追求,还是能过上古人所向往追求的那种心灵自由的快乐生活的,而且,过上这种心灵自由的生活,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精神、物质两方面是可以兼顾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提升心灵的层次,要具有一种“贫而不贱,富而不骄”的修养,带着一种平常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这一境界的达到,关键要有一种主动去追求的意愿。     一个人最怕的,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自卑感,总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能力低下、什么也干不成的人。这样一来,本来睿智的心灵,就被这些负面因素牢牢地禁锢住了,就会失去成为优秀的自己的机会。     所以,一个人想要在人生中干出一番事业来,首先就要突破“自我”的限制,要在行动中激发自己的潜力,磨炼自己的意志,最终获得“心灵”的突破,只有心灵强大了,才能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待事物,才能从平凡的一件事中发现其不平凡的意义,获得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就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化压力为动力,视困难为提升自己能力的考验,以乐观豁达的心境去做事,从而获得一个快乐、成功的人生。      呵呵,这个是要在实际修养中才能达到的,也就是要把自己意识中的参照系改变过来,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改变,才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要是能轻松地达到,那么街上走的都是圣人了。
      去掉心灵的牵累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传习录》
    读书作文,怎么能牵累人呢?人其实是被自己的计较得失牵累了。     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是被强迫的,就很容易产生牵累的心态,自己就会觉得很累。     人的潜能虽然很大,但也要在你的意识感到轻松愉快、有激情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出来。     如果怀着一种焦虑甚至怨恨的心情,时刻在那里计算着得失,用这种心态去工作,心里就会觉得很累,有的甚至会产生“过劳死”。而那些无限热爱自己的工作而忘我地投身于其中的人,尽管他们被视为“工作狂”,其工作量大得令人难以置信,但却很少有“过劳死”的例子。
    周弘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读高二的女孩,一直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很听话,学习也很刻苦。成绩虽然不是顶尖水平,但也还可以。     她的父母对女儿的关心无微不至,在学习成绩上也从不强求要考到多少名才行,偶尔考砸了也从不打骂她。     不过女孩的心是很细的,她明白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虽然父母从来不因为成绩好坏而打骂自己,她反而受不了父母这种默默的付出与无言的期待,考不好时她觉得让父母打骂自己才好受些。面对父母“望女成凤”的期待,她的内心充满一种负疚感,觉得惟一可以做的事就是拼命读书,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殷切期待。     眼看就要升入高三,她学习更加刻苦了,经常学到晚上十一二点钟都还不肯睡,平时电视也不看,也不出去玩耍。可是尽管她如此苦读,成绩还是不见有显著的提高,只见她的脸色一天天憔悴下去,父母十分担心。     终于有一天,女孩问母亲:“妈妈,你说我学习刻苦不刻苦?”     母亲怜惜地看着女儿的脸庞,很理解她:“刻苦呀。你怎么了?”     这一下女儿实在禁不住了,“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妈妈,我真的受不了,我感觉已经到了极限,一根弦就要绷断了,可是我还是赶不上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妈妈,你们见我每天都认真学习,可是我心里很苦很苦,我快崩溃了!”母女俩抱头痛哭,仿佛是世界末日到了。     其实,这正是读书为自己的计较得失所累的一个典型事例。     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要做好,就要全身心投入其中,读书学习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在学习中,心中满怀着计较得失,情况会怎么样呢?必然会在那里患得患失,杂念丛生,而不能进入全神贯注的高效状态。     这时我们只看到他表面上的刻苦学习,其实他的心绪杂乱,精力不集中,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投入,当然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不仅身心受累,有时甚至会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
  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
  ——《静心录;答友人问》

  王阳明认为,有抱负、有修养的读书人的学习,其目的是在于提升自己。外来的各种毁誉荣辱,不但不要让它们触动、影响到自己内心的安定,而且还要借用它们来作为磨练自己品性、提升自己素质的地方。
  
  正所谓“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君子的学习是为了心灵的成长,而小人的学习却是为了别人,为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换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为了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好在社会上谋得一个地位。
  其实,为了别人的学习不仅很累,而且效果也不大好。
  因为为别人而学,心中就有了得失牵挂,就有了很大的压力,而过于强大的压力是能抑制一个人的智慧和潜力的。
  如果学习是为了自己心灵的提升,就能使心灵处于一个从容淡定的状态,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平衡各方面的压力,从而使自己潜藏的智慧和才华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对心灵要有一定的认识,把学习当做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样心灵淡定而充满自信,有一种平常心,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环境。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大学专科生,在学校里学习时,成绩平平,却热衷于利用自己那点可怜的经商知识,在校外与人合办经济实体。
  商海之中当然风险难测,难免有赔钱的时候,不管是赔是赚,他都安之坦然,并自嘲说:赔多赔少没关系,只要我人还在就好。颇有点象《史记》中记载张仪未成名前,被人怀疑偷了楚国宰相的王璧,挨了一顿暴打后,回到家里,面对妻子悲恨交加的埋怨时,忙着问他妻子:“快来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得知舌头尚在,才十分放心地说:“舌头还在就足够了。”后来他果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秦国,推行“连横”谋略,官拜宰相,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就是一种对自己的信心。
  同学们对他不注重学习课本知识的行为不屑一顾,虽然当面不说,背后说什么的都有,大家的看法比较一致的是:在这个文凭至上的年代,虽然你小子现在挺能张狂的,毕业找工作就有你好看的了,难道你一个专科生还能留校任教不成?
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 【阳明心学】发现心灵的智慧17-18
  苦熬三年,终于毕业了,这个大专生好象不知道自己的学历是什么,还是那么放松,居然就与一大群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一起,到一家著名的大企业去应聘了。
  大家都忙着准备自己的简历,排演面试等,他却好象没有应聘这回事,到了面试那天,晃悠晃悠地就跟着大伙去了,那从容轻松的神色,就象是去应聘现场小坐一会,与人家喝喝茶聊聊天一样。
  面试前面的人都谨慎庄重地回答完主考官的问题后,轮到他了,他轻松自在地坐在主考官面前。
  主考官例行公事般地问他一句话,你想来应聘什么职位?
  这个大专生却从容自若地反问主考官,你们有什么需要人做呢?只要你们需要的工作,我都能胜任。
  他那异于常人的镇定心态和独出心裁的回答,一下子让主考官对他刮目相看,就这样,他击败了成堆学历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兄学姐们,顺利地被这家大企业聘用了。事后,据主考官透露,他接触到这位应试者后,第一反应就是:“此子大有可为!”
  果然,后来这位大专生从最基层做起,一路干得风生水起,没有几年就做到了企业的中层领导的位置。按照大家的看法,再过几年,他就是进入最高决策层也决不会有人感到奇怪。
  其实,能够达到对外界的毁誉荣辱不动心的境界,就说明这人的内心相当强大了,他的智慧和能力必然也比别人高出一个层次,与这样的人相争,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赢他?
  就象王阳明在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七月,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时。他的同事王思舆对季本说道:“王阳明此行,必定会建立极大的事功。”季本好奇地问:“你是凭借什么如此说呢?”王思舆感叹地说:“我用各种言语试探,根本无法触动他啊。”事实果然证明了王思舆的判断是正确的。
  可见,面对人生中的诸多难免的毁誉荣辱,我们大可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而是要以一种坦然自若的心情去对待之,并借此来修炼自己的心灵,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以获得一个悠游自在的人生。

    那么聪明的学习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     有人向王阳明请教:“读书是调习我的心所不可缺少的。但在读书的时候,又会产生科举的思虑,怎样才能避免呢?”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时,即使为了科举考试,也不会成为心的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容易察觉并去掉。比如读书的时候,我们知道有强记的心不对,就去掉它;我们知道有求快的心不对,就去掉它;我们知道有争强斗胜的心不对,就去掉它。如此一来,总是整天与圣贤印证,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计较、纯为天理的心。不管怎么读书,也只是调习此心而已,又会有什么牵累呢?”
    孔子好学不倦的事例,正是这样一个典范。     孔子十分勤奋好学,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从十五岁起就立下了学习圣人之道的宏伟大志,这个志向非常坚定,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对于自己学习的勤苦程度,孔子非常自信地说:“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中,必定会有像我孔丘一样忠诚、守信的人,但是却没有像我孔丘一样好学的人。”“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从孔子对自己学习态度的反省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勤奋学习已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形容孔子刻苦读书有一个成语叫做“韦编三绝”,说的是用牛皮带编串起来的一部竹简书《易经》,经孔子反复翻阅后把牛皮带都磨断了好几次。     那时还没有发明纸,书籍都是用竹简做成,然后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像《周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     孔子读这部书,居然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从中可以看到他读书达到何等刻苦的程度了。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精粹了。”     孔子读书为什么不会感到很苦、很累?因为他读书不是为了普通人所看重的名利,而是把读书当做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灵追求,这样就有一种出自内心的乐趣,当然就跳出了得失之累。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精神境界与追求。你可以去做任何一件事,但做过就把它放下来了,心灵不要总是纠缠在上面。这样就能做许多事而不为其所累。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人生智慧。

   



《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第18节
作者: 明朗之阳光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神经衰弱好象是没有什么特效药的,只能用一些镇静药物来控制。据我的体会,练习我国儒家和道家的传统修身静坐法,藉此来培养自身的精、气、神,是治愈此病的良法。因为自身的精、气、神充足了,神经方面的衰弱自然就不存在了,睡眠也能进入较深的层次。没有得过神经衰弱的人,可能体会不到晚上睡不着觉的烦恼,而且,那些西医镇静剂吃多了是有很大负作用的。所以,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以后我可以讲些关于儒家和道家静坐方面的知识。
      那好,下面就讲讲关于静坐的方法和要领。     其实静坐也不象大家想象的那么神秘,认为其是和尚道士的专利品,好象只有那些闲得无聊或追求某种神秘境界的人,才会热衷于静坐。     在我看来,静坐就是坐下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息的一种方法罢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是无法得到休息的,干活时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即使不干活,坐在那里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念头从脑海里冒出来,迫使脑子不停地运转。古人把大脑这种思维特性称为“心猿意马”,认为我们的思维意识就象猿猴和烈马一样好动,难以驾驭。     而静坐,就是用一定的方法,来达到拴住“心猿意马”的目的。     刚开始,找一个安静一点的地方,如果在床上盘腿而坐,可以在床上铺一层被褥,然后坐在被褥上,这样能够坐得较久而身不疲倦。除盘腿坐外,也可坐在一张椅子或凳子上,即儒家所谓的“端身正坐”,也称“正襟危坐”。呵呵,“正襟危坐”,这个词熟悉吧,它其实源于儒家修身法。     静坐前,要把皮带解开放松,不要勒着腰,手表、眼镜等物也要取下。然后缓缓走一会儿,尽量不再想其他事,平静情绪,让身心放松下来。     散了有两三分钟步后,坐好,再一次放松身心,头正身直,坐椅子的注意不要靠背,双眼慢慢合上,微露一线光,似有似无地“看”着自己的鼻尖,慢慢意守身内心窝处,即“眼观鼻,鼻问心”,儒家称其为“守中”。     身心放松下来,就要调“呼吸”,把呼吸调节到深、长、细、绵的程度,这是有个过程的,刚开始做到怎样就怎样,不要烦恼,也不要很着意地去调。调呼吸一般用“自然呼吸法”,即吸气时小腹自然向外微鼓,呼气时小腹向内微收。吸气时不理它,呼气时自己的意识慢慢地随着呼吸沉入下丹田小腹处,不要太用意,应似有似无,若存若忘。     这样慢慢地静坐半小时左右,有时间者坐久点也可以。     不想静坐了,就慢慢眼开眼睛,再坐一会儿(约一、两分钟),然后将两手手心相互摩擦搓热,将两手捂于脸上摩擦十多下,俗称“干洗脸”,对美容有好处哦。     然后缓缓站起身,随意散一会儿步即可。     这就是静坐的方法和基本要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没有兴趣的就算了,当没看到,呵呵。
      静坐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传习录》
    教人做学问,不能偏执一端。初学时心猿意马,心神不定,他所考虑的,多是私欲方面的事。所以就教他静坐,安定思绪。     在这里,王阳明强调要善于排除私心杂念,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做好学问。其实不论干任何事,只有保持内心的安定,进入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状态,才能把事情做到完善的地步。     静坐是东方独特的一种修心养性的传统方法,古代许多在事业或学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平常都爱好静坐,如李白、白居易、苏东坡、陆游等。通过悉心练习静坐,可以感悟人生,认识自我,医治心灵的创伤,并可促使注意力集中,开发潜在的智慧。     如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什么杂念,就会觉得精神很振奋,注意力集中,感官和脑筋都比以前灵动多了。其实这也是在排除了杂念的状态下,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得到发挥作用的原因。     很多取得惊人成就的人,都善于排除杂念而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那些在事业中非常专注,经常因为专注于某件事而忘记周围事物的存在的科学家,通常都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当他集中全部精力来思考某一问题时,就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使他的思维只集中到一个点上,当然就容易出灵感。     现在社会已进入到生活节奏空前加快的时期,尤其在大都市,工作环境更是十分紧张,让人无法静下心来,时时有一种浮躁、焦虑的心情,带着这种心情去做事,效率自然不会好,因为许多事是要潜心思考才能做好的。而且,整天处于焦躁的状态,即使拥有富足的财产,生命质量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所以现在很多名人,如一些明星和公司总裁、总经理,都喜欢抽空到一个特定的地方,静修一段时间,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体验和谐、宁静的生命状态,获得更好的决策能力。     古人认为“定能生慧”,就是说人在心意安定、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能够产生比较高的智慧,如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大增等。有的人具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惊人本领,即为他的定力高、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了潜在能力的缘故。
    《朱子语类》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     宋代人陈烈为自己的记忆力差而苦恼,一天,他读《孟子》,读到其中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句话时,忽然恍然大悟,说:“我没有将散放在外的心收拢回来,怎么能够在读书的时候牢记住有关内容呢?”于是把自己单独关在一间房子里,专心致志地静坐,在此期间不去读书或想别的事,以免分心。这样坚持了一百多天。从此之后,只要读过的书就不会再遗忘了。     静坐得法,能增进记忆力,其原理并不神秘,不过是借此把注意力集中起来罢了。
    静坐这种方法还有助于创新发明。     埃玛盖茨博士是美国的大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一生中在各种艺术和科学上做了许多发明,有许多发现。盖茨博士能够把这个世界变成更理想的生活所在,全靠创造性的思考。而他这种创造性的思考方法,也是靠排除杂念,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达到的。     通常,他进行专心思考的地方是一间十分宁静的房间,这个房间里唯一的家具是一张简朴的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放着几本白纸簿,几支铅笔以及一个可以开关电灯的按钮。     当他遇到困难而百思不解时,就走到这个房间来,关上房门坐下,熄灭灯光,让全副心思进入深沉的集中状态。他就这样运用“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要求自己的潜意识给他一个解答,不论什么都可以。有时候,灵感似乎迟迟不来;有时候似乎一下子就涌进他的脑海;更有些时候,至少得花上两小时那么长的时间才出现。等到念头开始澄明清晰起来,他立即开灯把它记下。     埃玛盖茨博士曾经把别的发明家努力过却没有成功的发明重新研究,使它尽善尽美,因而获得了200多种专利权。他就是能够通过静坐,集中注意力思考,从而寻找到另外一点东西,那就是别人在常态中无法想到的东西。
    通过静坐能够获得种种独特的效果,其境界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一个人只要有点耐心和毅力,在万事撼其心的日常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沉潜内心,摒弃那些平常干扰自己的琐事,让身心进入一种宁静和谐的状态,就有可能领悟到静坐的境界,并将其精神融入人生之中,从而达到提升心灵,开发智慧的目的。

  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 “事天”,虽与天相对为二,但已看到天在前面,“俟命”,就是未曾见面,在这里等待。
  
  这就是说,一个人要始终保持着一种对人生的希望,有了希望才能有前进的动力,才能有不断完善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那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人,是心中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只要心中还有希望,再加上他有志气的话,他就会千方百计在看似无望的人生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所谓“天助自助者”,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连你自己都不肯采取行动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你还能指望谁来帮你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支军队打了败仗,被围困在一座山上,这时天下着大雪,大家饥寒交迫,眼看就要陷入绝境了。
  这支军队的主帅苦思之下,想出一条计策,他让亲信在部队中散发一条消息,说他们得到神仙保佑,两天后大雪将会停止,到时他们一定能顺利突围出去。士兵们对主帅的话深信不疑,于是士气大振,大家都在摩拳擦掌,等待那个令人兴奋的时刻的到来。两天后,大雪虽然没有停,但大家凭借着高涨的士气,一鼓作气冲下山来,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撤到了安全地带。
  这世上没有神仙可以救自己,拯救了他们的,是他们心中的信心和希望。

  希望能令一支军队突破重围,同样能帮助一个人获得新生。
  有一位女士去南方一座大都市经商。不料三年过去了,她的几十万本金全赔进去,还欠了一大笔债。
  她悔恨交加,想当初自己意气风发,一心想在商海中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可天不遂人愿,现在却落得这样的结果。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她的心情一绝望,就觉得周围一片黑暗,似乎陷入了深不见底的绝境。
  一天早上,她觉得自己的心情再也承受不住这种煎熬了,就来到二十多层高的楼顶,想在这里了结一生。
  清凉的晨风吹来,她烦闷的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抬起头来,迎面看到初升的朝阳,正把它那柔和、温煦的光芒洒在天下万物及自己的身上。
  她静静地看着这一切,突然一个念头涌上心来:生命是如此宝贵,难道自己的生命只值这几十万元钱吗?我为什么不能继续奋斗,去赢取一个新的明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
  想到这里,对生命及新生活的渴望占据了她的心灵,那些令她阴郁的杂念早已荡然无存。
  于是,她满怀希望,带着全新的体验走下楼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后来,她终于成了一名成功的女企业家。
  她认为,正是希望拯救了她,一个人只要还能看到自己心中的希望,就永远不会为所谓的绝境击垮,其实真正的绝望只存在自己的想象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面临一种困境甚至绝境,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走。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谓“否极泰来”,在看似绝望的境地中往往孕育着常人难以发现的生机,只要你有一种绝不认命的心态,自我反省,努力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就能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从而超越自我,创造出人生的奇迹来。
做切合实际的事
  
  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舛、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后世的人们不知道从自心的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要去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掌握自己不会做的,一味地好高骛远,不知自己是桀、纣那样的心地,动不动却要做尧舜的事业,如何能够做得呢?
  
  王阳明的这个观点,对今天现实生活中求职的人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正确的指导原则呢?
  不少人在选择职业时,恐怕都会有一种盲目从众的心理。在亲戚朋友或功利目的的影响下,一厢情愿地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结果并不理想,有的甚至遭遇到悲惨的结局。
  
  有一位年轻人,去到一个乡村当了一个村官助理,他非常希望象别人那样在仕途上发展,因为在世人眼里,这毕竟是一个升官发财、从此过上好生活的捷径。
  但他明显不具备从政的素质,几年后村官助理的合同期满,重新竟聘时,他落选了,年轻人一下子变得非常郁闷起来。后来,他去了南方一座城市打工,但这种郁闷挥之不去,一直缠绕在他心头。心里有着这么样的一种沉重负担,心情自然不会好,看什么都不顺眼,干什么也不顺手,工作业绩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境遇也就越来越差。
  其实年轻人在竞选村官助理落选后,就已经出现了有心理问题的苗头,旁人经常发现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但也没有过分注意。
  待到去南方打工时,年轻人看到自己也不能过上理想中的好生活,心理的偏颇越来越严重,他再也承受不起这种心灵的重负,他疯了。
  相比之下,另一位年轻人的选择及遭遇却截然不同。
  这位年轻人是残疾人,出生时由于早产,四肢不能动弹,直到13岁了,在母亲持之不懈的关爱护理下,靠着母亲的搀扶才能够站立起来,但由于长年未得到锻炼,双手已经严重畸形。
  不幸的是,在年轻人17岁那年,父亲患病刚去世不久,他又因高烧无钱及时医治,导致再次瘫痪,双腿永远不能再站起来了。
  也正是在这一年,这个只断断续续上过5年小学的年轻人,母亲为他报名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由于长期治病,年轻人家中早已一贫如洗,母子俩相依为命,每个月的经济来源仅有母亲280元的退休养老金,一个月只能吃一次肉。
  但就是在这样极度桔据的生活中,母亲还是挤出一部分钱来每年为儿子交自学考试的学费,并且为他买了一整套660多元的精装百科全书。
  母亲退休前在一家客车集团公司上班,一天,一个以前的同事来看望母子二人,谈到厂里使用的涂料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能导电的就不能防锈,要是涂料弄得能防锈了,则不能导电了。国内外许多技术员、工程师及科学家们为之进行长期的科研攻关,伤透了脑筋,但就是研究不出既能导电又能防锈的新型涂料来。
  母亲的那位同事也许没有想到,她的这番话就象一道闪电,击中了年轻人的头脑,他顿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能不能研制出既能导电又能防锈的一种理想涂料来呢?
  从此,母子二人简单而有规律的生活多了一项新内容,那就是做实验。一次次调整涂料的配方,一次次失败。
  看到深夜还在灯下忘我钻研的儿子,母亲多想为儿子补充一点哪怕是一碗饺子的营养啊,但她实在没有过多的钱,只能抹一把心疼的眼泪,为儿子在心里暗暗地加油。
  也不知失败了多少次,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年轻人经过四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既能导电又能防锈还能防腐耐热的全新型涂料,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而这时的母亲,也从儿子的发明中看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
  年轻人感慨地认为,正是由于母亲宽容的心怀以及那种超乎功利的态度,对自己绝对信任,才使他“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地走到现在,取得了别人不能取得的成就,在获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领悟了生命的真谛。他在手记中写道:“如果谁象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取得比我更大的成功。”
  其实,上面两位年轻人的例子,又何尝不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了王阳明论述的完美注脚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6751/619050654894.html

更多阅读

龚隽:禅学的生命智慧

(2011-05-19 00:34:12) 转载标签: 文化分类: 佛学时间:2011年4月30日上午  地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讲人:中山大学人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龚隽陈实:各位街坊,各位听众,亲爱的朋友们,“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七十九讲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关系 领导者的管理智慧

领导者的管理智慧作者/刘艳璐古人曾子有句话说得好:“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用师者王”就是领导者非常谦虚好学、礼贤下士,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足、不能,尊奉真正贤能之人为老师,善用天下之智力以谋大业,从而“王天下”成

兵家的管理智慧:慎战谋攻的战略决策

  《孙子兵法》是兵家思想的典型代表,一方面体现了刚健进取的齐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也蕴涵着崇尚静柔的吴、楚文化特色。同时,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后人根据孙子和历代兵学家的思想,结合中国古代实际战争案例,总结出“三十六计”,使《

前言 第9节:易经的管理智慧 前言(8)

系列专题:《洞察易经的奥秘:易经的管理智慧》  我们可以每天试着占卜一卦,然后把这一卦从头看到尾,思索它的含义、玩赏它的用意。这样做,既充满兴趣,又能够增进自己的认识,日积月累,成绩必定可观。  也可以拿六十四颗玻璃弹珠,每个珠子

声明:《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 【阳明心学】发现心灵的智慧17-18》为网友心里的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