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阅卷体会
高考结束后,我有幸参加了2016年高考语文的阅卷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虽然辛苦,但是对阅卷流程、评分标准以及学生试卷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最直观的了解,产生了很多感触和想法,下面就把阅卷的有关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
今年我评的是作文,大概评了2500多份。作文采用的是双评,还是沿用我省一贯的评分方法,两位评卷老师的标准最大差值为7分,高于这个数,作文将会交由三评甚至是四评来确定,特殊作文可以交由专家组来处理。评卷标准和前几年基本保持一致,共划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有切入分、上限分和下限分,等级与等级之间都有明确的区分标准。一份试卷的作文最终得分是要经过六道程序的,因此得分是相对公平和准确的。从我评的试卷来说,评得都比较严格,作文泛泛的谈途径与提升语文素养的关系,不提具体的内容分数不是太高,全省作文人均43分左右。
今年的作文是一则材料作文,出题者并没有在材料上设置障碍,所给的材料是一大段两句话。第一句谈的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角度展开的。第二句说的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依次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首先,语文学习是本材料谈论的范围,我们在这里形象的用一个圈来表示。其次,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提升语文素养,这正是本段材料谈论的核心内容,我们将此核心置于语文学习的圈里。最后,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有三,分别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学习语文的三条途径能够提升语文素养。由此可知,写本文首先谈的是语文学习的事,其次终极目标是提升语文素养,最后展开写提升语文素养有三条途径。简而言之就是一圈一链。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考生可以择其一,也可以择其二,也可以三者兼顾。今年的作文看似简单,但想写好不易。虽没在审题立意上设障碍,但在如何写上增加了难度,所以说今年的作文难度跟去年基本持平。从题目材料上看,简洁而与学生结合紧密。从社会大环境看,它是与时代节奏合拍的。近几年的“国学热”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学习母语成为潮流。它凸显了课改的精神,倡导素养教育,而提高语文素养是核心概念,学生平时对语文关注的较少。今年以高考题目出现产生正向影响,具有引导作用,并能够筛选素养好的考生。题目接地气,学生有话可说,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表面上看跟社会热点无关,其实有内在联系,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合为时而作”,其实出题者就是想考生联系时代,深入思考,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写作能力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评卷期间除了紧张的工作,还有一些感受:
一 、书写非常重要。高考作文经过扫描后,电脑屏幕上呈现的是没有任何形式的横线和格子,就相当于在白纸上写字,字体不工整,书写不认真,字体大小失当,随便涂改,就显得非常难看,作文的第一印象不好,分数自然不会太高。在阅卷中,我最快的一天改了1000多份,10多秒改一份,在立意正确的情况下,只有书写能让疲惫的眼睛一亮,才有得高分的可能。所以我们在平常训练中,书写不应该也不能放松,纠正学生的字体,让他们练一手干净、整齐的字尤为重要。
二 、强化审题。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关键,只要把握了材料的内涵,准确立意,即使字写得差一些,结构乱一些、素材少一些,也能得到切入分48分,但是只要立意一错,字写的再好,语言再优美,得分在40分之下。高考评卷与我们平时评卷的最大区别是敢于给高分,也敢于给低分,强调拉开档次。今年语文考试一结束,有些老师就说作文简单,可是在真正的评卷中发现有大量的学生偏题跑题,比如有的学生就这次作文立意为“实践出真知”“知识来自实践”等都为偏题跑题作文,得分在20分左右。审题偏了跑了,全盘皆输。
三、明确中心。高考作文评阅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我最快的时候是10多秒一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的主题不能太深沉、太复杂、太逆向,中心论点一定要明确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要像北京的烈酒“二窝头”,喝下去,立刻浑身发暖,有反应,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太含蓄,太曲折,老师看半天还没看懂什么意思,任务在身的老师是没有时间去反复读含蓄曲折的文章的,极有可能误判,所以行文中要想冲击阅卷老师的视觉,就要点题点题再点题,扣题扣题再扣题,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点题是挽救作文的“救命草”,所以要让学生在关键处或醒目处点题,可用标题点题,开头点题,题记点题,独立成段点题,论证分析时点题,结尾处点题,后记形式点题,评卷中,带有点题的关键词、关键句,就会救活一篇作文,立意把握不准的,一定要有点题句,阅卷老师在评卷中也是尽量找学生文中的切题点,亮点,力争把每篇作文的分数提上去。
四、 论述要有思辨性。立意正确,还要在论述上多下些功夫。从现场看,得高分的作文是能针对途径提出自己看法,认识深刻丰富,有思辨色彩,能看到三条途径辩证统一关系的。大多学生的认识是扁平化的,论述上缺少梯度,缺少思辨性,只是针对某一观点进行平面化的论述,辩的少。把三个分论点一放,在泛泛的举例,论述上抽象化表面化,缺乏具体深入的论证,大多停留在概念上的论述。多数都写途径能够提升语文素养,接着堆砌事例,而不谈怎样在实践中做什么才能提升语文素养,谈的没错,仔细品来空洞无味,翻过来调过去都是那几句话。所以说作文是否具有思辨色彩是区分一等文和二等文的重要标准,一等文切入分
是57分,二等文切入分是48分,差距显而易见。因此,平时我们要在论述上多下功夫。
五、 练在平时。高考作文考察的不仅是学生的学识水平,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运用,平时不训练考试想写出好作文那是不可能。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分值比重大,其重要性尽人皆知。因事关高考成败,师生们当然不敢怠慢,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进行临场发挥的训练。然而,我认为,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平时的艰苦努力和扎实全面训练,没有打好平时的写作基础,考前训练再怎么高明,临场发挥再怎么好,考生作文的提升空间总是很有限的,往往很难有十分理想的水平。因此,切实加强平时的作文训练对提高写作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从审题立意、拟题、写开头段结尾段中间主体部分等几个方面着手,加以训练。作文写好了,相应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会随之提高。综合能力的提高直观地反映到试卷上就是分数的上升,因此作文重在平时。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个人感受,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走好语文的三条路
曾托着腮,沉浸于语文课轻松穿越的国学故事;曾闭着眼,回味着一本古籍墨香萦绕的精妙文字;曾执着笔,挥写着社区板报宣扬传承的家风国训……我们爱着母语,常通过这三种途径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笔者看来: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实践三者缺一不可。正是它们共同塑造了有骨骼、有血肉、有灵魂的我们,真正将语文素养熔铸于心。
课堂有效教学是语文素养的骨骼。
正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第一次自豪地唱汉语拼音儿歌,我们第一次一笔一划地写出自己的名字,我们第一次端着书本稚嫩地朗诵……是语文教学启蒙了我们,让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对语文课堂产生了一种眷恋。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给我们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它交给我们文言文的实词是我们阅读古籍的基石;它交给我们赏析名著的思路,开拓我们的视野,令我们的阅读提升层次。倘若没有语文课堂教学为我们打好根基,立好强壮的骨骼框架,就好像树木无根,会令我们的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寸步难行。
课外大量阅读是语文素养的血肉。
书籍丰富你的精神内涵,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让你谈吐甚至举止都变得清新脱俗、风度翩翩,处处显示着厚重的语文底蕴。读国学典籍,曾让我们深入地探访那个长袖善舞、琴棋诗酒的文人年代,所以更能体会课本上的阮籍和他们的诗;读西方名著,曾让我们仿若置身于中世纪余暗中文艺复兴的曙光,所以和同学们讲起那些思想那些故事,更加侃侃而谈。课外阅读是课堂学识的应用与拓展,也是语文素养的深入教育。多读书者说话是有温度的,又是有深度的。它使语文的积累与运用有了内涵有了感情,有了血肉。
社会生活实践是语文素养的灵魂。
其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语文无时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你发的每一条微博,你与邻里的每一次沟通,甚至你与家长的每一次对话都体现着你的语文素养。有的中学生饱读诗书以提高语文素养,殊不知成了习惯的“爆粗口”就将他的语文素养降到了底端。而反之,一个文明讲话的中学生,对得起他说出的每个汉字,就是最好的提升语文素养的锻炼。因此,社会生活实践不愧为提高语文素养的灵魂。每个中学生都注重自己在社会中应用的语言文字,社会才能有和谐风貌和高尚的道德之魂。
走好三条路,其实就是关注每一次与语文接触的机会,让语文成为你的生活,自会有语文素养的提升!
(分值57分)
课外品得文学香
十二载风雨兼程,语文学习一路陪伴着我。课堂上,目睹诗人们朝辞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晓汲清湘;课外时,徜徉书海,洗漱莺啼,万里云罗,百尺高楼,一春梦雨;社会实践中,目睹世间百态,我理解了文人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哭叫昭王,笑问客来。
无论是课堂上,课外时还是社会实践中,语文的烙印一直深刻在心中,语文素养的提升也真正地从这三方面彰显得淋漓尽致。
但若让我选择一项,我还是选择课外大量阅读,理由颇多,且听我一一道来。
课外阅读可让课内升华于精神层面。
细品“白色恐怖”时期的乌云笼罩,课本中,我读出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心痛,读出闻一多举出笔杆为枪杆带领同学们的凌云壮志,也读出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时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感慨。
但课堂上知识的汲取远远不够填满我渴求与文人感同身受的拳拳之心。
于是我寻经据典,叩经问史,终于在课外我找到了我心灵的铿锵之音。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弃医从文,医万千人人的心灵之伤,感念仁人志士的奉献;闻一多于阁楼之上“那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亦或“被鄙视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用笔尖乞求敲开心灵的闭塞之窗;王安石出相间屯田变法,盼士大夫支持以慰大宋。
课外阅读可以为社会实践打好心灵基础。
深知“绝知此事要躬行”,却也先需知事。课本引入知识,种下文学之种子。社会实践为文学之树成长之中细心呵护,浇以兴趣,灌以思想。
青山绿氅,以文会友,首先自身要有汩汩如泉的文学素养,社会实践的基础,便是课外丰富充盈的阅读,底蕴一成,才可有李叔同“二十年惊海内”的自信激昂。
总有课堂,也谈实践,最重要的课外才能得语文精髓。让我们以课堂为纸,以课外阅读为笔,以社会实践为背影,青天白云,共谱一副绝美天下的语文素养之画!
(分值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