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单选、判断部分)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 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态
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动)P36—38
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
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 成就动因的归因模式表P62
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2.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3. 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
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24. 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也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25. 知识学习主要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26. 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 时间大约为0.25~2秒,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短时记忆 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 时间大约为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27.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8.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9.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30.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3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2.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33 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我们将健康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34. 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1)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2)寻求发展
35. 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多选、简答部分)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其特点为:(1)半成熟、半幼稚(2)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3)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烈(4)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二)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其特点为:(1)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2)开始出现辩证思维(3)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先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记):(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5、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记):(1)自我认识(2)自我体验(3)自我监控
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场独立与场依存(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
7、智力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
智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8、智力的差异包括:(1)智力的个体差异(2)智力的群体差异
9、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一)性格的特征差异: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二)性格的类型差异
10、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记):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着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想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11、学习动机的激发(大题):(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2、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3、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简答/论述):(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14、促进迁移的教学(论述):(1)精选教材(2)合理编辑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5、知识学习的作用(简答):(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人物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16、知识直观的类型:(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3)语言直观
17、如何提高只是直观的效果(大题):(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大题):(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9、遗忘的理论解释:(1)痕迹衰退说(2)干扰说(3)同化说(4)动机说
20、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大题):(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21、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2、技能的种类:(一)操作技能(二)心智技能(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
2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24、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
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25、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一些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
26、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6)个人自我效能感
27、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28、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29、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30、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3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
32、高创造性具有的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33、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34、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
35、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36、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1)依从(2)认同(3)内化
3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育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38、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39、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0、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41、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1)全身松弛训练(2)系统脱敏法(3)肯定性训练
4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43、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选择判断部分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制度:前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体系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以及1903年的《奏
定学堂章程》
@中国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六艺:礼 乐 射 御 书 数
@宋代以后,《四书》 《五书》被当做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古代雅典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20世纪以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国际化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最早把“教”“育”二字放在一起成为“教育”的是孟子。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巴拉图 亚里斯多德
@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
@柏拉图把可见“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他的教育思想都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斯多德秉承了巴拉图的理性说。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
@法国的卢梭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念的作品《爱弥尔》
@英国哲学家洛克 提出著名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教育漫话》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就是赫尔巴特。他的理论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在做中学”。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发展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外铄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解剖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少年期是指13、14~~16、17岁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应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五育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
1 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 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我国是《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如何让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1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 2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综合。
@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课程的分类;
A 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B 根据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 普遍性 基础性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她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表安排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 迁移性原则 3 生理适宜原则
¥学生学习的四方面的特性:独特性 稳定性 发展性 灵活性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为什么学校教育要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在我国通常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的特殊性在于 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教学过程中基本特点,间接经验 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关于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型统一方面: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我国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实验法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 上课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教学的策划工作。
@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在教学史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1个别教学制 2 班级上课制 3 分组教学 4 道尔顿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 2 可操作性 3 灵活性、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 内容型策略 2形式型策略 3 方法型策略 4 综合型策略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思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教育 2 思想教育 3 道德教育 4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 、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导向性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 疏导思想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 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合、协调,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德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这一原则的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育学简答部分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服法 2 榜样法 3 锻炼法 4陶冶法 5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现代教育体制发展的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力量:
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学校文化的特性:
1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 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征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2教育对人的潜力的挖掘
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4教育对个性的发展
¥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的任务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
1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理解?(论述 注意展开)、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1 人身权 2 受教育权
¥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 授业、解惑者角色 3 示范者角色 4 管理者角色 5 朋友角色 6 研究者角色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3 学生的年龄特征 、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 课程理论
¥ 课程目标的依据:
1 对学生的研究 2 对社会的研究 3 对学科的研究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参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今儿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 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 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课程实施的结构:
1 安排课程表
2 分析教学任务
3 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 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 组织教学活动
7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级模式 3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级模式
¥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1 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 搜集信息
3 组织材料
4分析资料
5报告结果
¥教学的意义:
1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一般任务:
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1 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 认识的教育性
4 有指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
4传授知识技能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1 引起学习动机
2 领会知识
3 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我国教学原则及运用
A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的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B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C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用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D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E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F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选择与运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以及个性特点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 内容正确 3 方法得当 4 表达清晰 5 气氛热烈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4班级授课制也有他的缺点就是不利于因材施教。
¥德育的意义:
1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学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 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4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2 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3 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 劳动
4 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说服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行政正确观点的方法。
#榜样法就是以他人的高尚品德、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锻炼法就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陶冶法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德育模式:1 认知模式 2 体谅模式 3 社会模仿模式
教师职业道德
选择判断部分
1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的关于善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以及与此相关的依靠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来实现的调节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关于道德的理解:1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在阶级社会里,一个人的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主要就是以自己所属阶级的阶级利益为判断标准的。3 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以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4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和习俗的总和,是
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5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 具体性 适用性
6教师的职业道德一定与他的教师职业规定有直接、深刻的关联。
7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8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9教师职业道德是由 教师职业理想 、教师职业责任、 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等因素构成。
10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不断进取。
11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1鲜明的继承性 2强烈的责任性 3 独特的示范性 4严格的标准型
12我国在1997年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教师应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1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社会的繁荣进步培养合格的人才。
14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教育人、感化人的作用。 正如孔子而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5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教育价值 文化价值 伦理价值
16西汉思想家道德家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7朱熹强调应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
18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
1 指导作用 2 统帅作用 3 裁决作用
19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 本体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一般知识 20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
21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教师通过这种知识将自身的所具有的本体性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22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个人关于教育实践理论。
23教师职业道德境界是指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道德品质状况和自我修养的程度。 24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关系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5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
26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27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28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终体现
29严谨治学是指教师要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勇于探索教育科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30创新是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31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32网络社会的特点;
虚拟性 交互性 开放性
33环境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
34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
自觉意识,是教师个人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其职责的道德责任感以及对自己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是多种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因素在教师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统一。
35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
36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主要包括: 正义感 自豪感 荣誉感 幸福感
37教师的正义感要求教师以公正不倚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和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38自豪感是教师因本职工作的伟大而感到光荣的一种道德情感。
39荣誉感是教师为社会做出贡献而受到社会肯定和鼓励,从而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并感到由衷喜悦和自我安慰。
40幸福感是教师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精神能上的愉快和满足。
教师职业道德简答部分
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
(1) 必须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
(2) 必须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
(3)必须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
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
(1) 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3)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
(4 )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依法执教的必要性:
(1 )依法执教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2)依法执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3)依法执教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
(4) 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4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1) 教师要模范地遵守宪法以及各种法律、法规( 2 )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5教师如何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1)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
(2)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3) 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 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
(1) 安贫乐道 无私奉献 (2 ) 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7教师的欢乐包括:(1 )教师的快乐来自创造性的教育活动。(2) 教师的快乐来自于师生间美好的情谊(3) 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长大成材
8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1) 公正执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2) 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3) 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9教师注重礼仪的主要内容:(1) 教师的个人礼仪(2)教师的学校礼仪(3)教师的交往礼仪(4)教师的公共礼仪
10教师礼仪的特点:(1) 率先性 (2)示范性(3)整体性(4)影响的深远性 11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1)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举止文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自尊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
(2 )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遵纪守法、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和维护社会公益等。
(3) 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主要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12尊重家长的道德要求:(1) 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2) 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3 )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4) 教育学生尊重家长
13教师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1) 同行相尊,取长补短(2 )主动交往,相互勉励
(3) 友好合作, 公平竞争
14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1) 要深入了解学生(2) 要充分尊重学生 (3 )要始终信任学生
(4 )要严格要求学生
15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严”有特定的道德特征:
(1) 严而有理 (2)严而有度(3)严而有恒(4)严而有方(5)严而有情 (6) 要平等对待学生
16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1) 明确教书的内容(2) 把握育人的方向(3) 教书育人要结合学科、融入感情
17严谨教学的基本要求:(1)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2) 要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3) 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
4)要有锐意创新的品质
18严谨治学的途径:(1)教师要夯实学科专业知识(2)教师要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3) 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19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要求:(1)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2) 拥有健全的人格(3)要身体力行
20健康的生活情趣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有开朗的性格、平静的心境和健康的情绪(2) 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
(3)教师要有高雅的生活品质
21教师在实践教育创新过程中的要求:(1)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教师要具备独立获取、处理新信息的能力(3) 教师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22网络社会中的道德的新特点:(1) 网络社会中真假难辨
(2)网络社会中善恶难辨(3) 网络社会中美丑难识
23环境道德的内容:(1)与自然协调发展(2)合理使用物质资源(3) 坚持可持续发展
24教师环境道德修养对学生的要求:(1) 教师要树立环境道德观念
(2)教师要明确环境道德教育的职责(3)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 25教师义务的内容:
(1)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 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3 )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
26 教师良心的特点:
公正性 综合性 稳定性 内隐性 广泛性
27教师公正的内容:
(1) 坚持真理 (2) 秉公办事 (3 )奖罚分明
28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
(1) 提高教师道德认识 (2) 陶冶教师道德情感
(3) 磨练教师道德意志(4 )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
29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涉及的方面:(1)教师道德意志的自觉性(2 )教师道德意志的坚持性
(3 )教师道德意志的果断性(4 )教师道德意志的自制性
30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科学性原则(3 )教育性原则 (4 )民主性原则
3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 (1 )自我评价法(2 )学习评价法 (3) 社会评价法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的相联系,是实现教学目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教学方法始终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体现了师生在教学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互相统一的特点。
@教学方式应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个别操作活动。也就是说,教学方法是由若干的教学方式构成的,同一种教学方法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方式构成:而同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运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之中
@教学方法就不应简单分成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然后再将它们简单相加成为教学方法,而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古代社会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封建专制社会的学校,主要是形成了教师满堂灌输,学生呆读死记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近代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师教的艺术,要求教师不仅要清晰而连贯地讲授,还采用了演示、观察、实验等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学习的各种方法。
@现代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科学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不仅成为现代学校学生学习的新内容,而且影响到教学手段的迅速改进。
@我国的教学方法体系形成于建国初期,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双基”为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体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教学法。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发文提倡的新的教学方法:
1愉快教学法 2情景教学法 3尝试教学法 4 成功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它是借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他要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情景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尝试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的特点是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尝试练习,然后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
@成功教学法坚持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
#发现法,通常称为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院里的一种教学方法。
发现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布鲁纳 所倡导的,
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是发现。
发现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范例教学发,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
范例教学发是德国教育学家 瓦·根舍因 创造的。
范例教学的内容必须具有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等三个基本特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目标实施的重要途径。
@程序教学法 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斯金纳 倡导的 ,他认为 人类的学习也是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强化在他的教学理论中占有核心的地位)
@非指导性(促进)教学法,就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教师(促进者)充分地信任学生, 人际关系是非指导性教学法的核心与关键。
¥当代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 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二 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三 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四 重视先到教育技术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当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还非常注意保留和吸取传统教学法的精华,并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及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造和发展。
@传统教学方法并非无一可取。当代教学方法也并非完美无缺,当代教学方法也是在保留、改造、和更新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使自身得以丰富和发展的。
#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学活动的预先分析与决策,是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 ¥现代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1 以学生为中心 2关注真实生活3 以“研究”超越“经验”4 创造性和灵活性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即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现代教学设计的目的地。
@现代教学设计主要的功能并不在于帮助学生简单回忆信息或者运用某种规则,而在于帮助学生如何更好的完成将会在真实世界中发生的事。
@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教学设计虽然使得教学程序化、合理化、和精确化。但它并不束缚教学实践的自由,更不会扼杀教师的创造性。
¥教学设计的依据:
1 依据现代教学理论 2 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3 依据教学实际的需要 4 依据学生的特点5 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重教于学,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往往凝聚着教师个人的经验、智慧和风格。
@在教学设计中,既不能完全依据经验行事,但也不能排斥教学经验演的作用。 ¥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