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历史起源 土家族:土家族-民族简介,土家族-起源历史_土家族

土家族是武陵山区的世居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土家族人口数量约为8,353,912人,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位,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族,苗族,彝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主要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很多人理解意思是“本地人”,但意思是绝非“本地人”,因为在土家族聚集地的汉语或土家语“本地人”的说法都不是毕兹卡。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_土家族 -民族简单介绍

土家族图腾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353912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34%,仅次于壮、回、满、维吾尔、苗、彝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七位,其中湖南2632452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0.18%;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31.51%;湖北2100052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5.07%,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25.15%;重庆1398707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72.21%,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6.75%;贵州1436977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1.58%,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2%;散居地区前十位的分别是浙江227012人,广东212513人,福建89824人,四川59231人,江苏41258人,上海33584人,北京23601人,新疆17850人,广西9155人,河北8061人。

土家族_土家族 -起源历史

土家族介绍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汉语称为“土家”。土家族称谓较多。秦汉时,称为“廪君种”、“板蛮”、“赛人”等。此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酉水蛮”、“嵝山蛮”、“巴建蛮”、“信州蛮”、“酉阳蛮”等。宋代,出现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土蛮”、“土兵”等名称。以后随着汉族居民大量迁入,“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的巴人与汉人融合而成;二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语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源于唐中叶之“乌蛮”。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土家族陈玉先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两个自治州。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现在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的巴人与汉人融合而成;二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语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源于唐中叶之“乌蛮”。

土家族_土家族 -自然地理

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界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圆约10万平方公里。这里属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1000-1500米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武陵山脉横贯其间,三峡巫山绵延北部。河流主要有酉水、澧水、清江、乌江。整个地区,峰巅山峦挟持河谷平坝,自云贵高原向东倾斜延伸。这里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山地辽阔,年平均气温为13.5至17.5摄氏度。平均降雨量1200-1500毫米之间,适宜于农作物和果木的生长,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

土家族_土家族 -自治地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重庆直辖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黔江区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土家族_土家族 -民族语言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比较接近彝语的1种独立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目前沿酉水(沅江支流)流域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来凤等县的部分地区尚有20余万人使用土家语外(有的兼通汉语),其余大部分地区的土家族已通用汉语。

土家族_土家族 -社会经济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妇女的传统工艺。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

农业

水碾

早期农业耕作方式很原始、粗放。追溯到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先民用刀耕火种的方法种植水稻。随着岁月的更替,土家人与中央王朝不断加强联系,与周边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其经济不断发展,农业也缓慢进步。改土归流后,土家农民改变传统的粗放经营方法,开始精耕细作。牛耕已很普遍;修筑堰塘、池渠,使用水车、筒车等来灌溉;并有了用水力作动力的“水碾”、“水磨”、“水碓”。生产工具中,铁制的铁犁、铁镰、铁锄、铁钯等逐渐取代木制农具。此外,农作物品种也丰富起来。

1949年,土家地区的农耕水平、生产工具已与相邻汉族地区相差无几。土家文化是山地农耕文化。先民巴人就“弹铗而歌”,垦殖于清江之滨,渔猎于江川林莽。

渔猎

土家先民擅长射虎,以渔猎而闻名。溪河交错,森林密布的环境,为渔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后,食物开始丰富,渔猎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动摇,它不再是举足轻重的一部分,而仅成了人们对过去生活方式的追思,1种喜好、1种娱乐形式。只有极少数的土家人仍以捕渔为生。捕鱼方法与工具也多种多样:有织网或鱼楗捕鱼、用药药鱼,以钩钓鱼、养鱼鹰捉鱼等。

土家人狩猎方法很多。有集体围猎、设网套、埋炸弹、埋铁猫、用烟熏等捕捉方式。有经验的猎手可根据飞禽走兽的足迹、粪便、脱落的皮毛来断定活动猎物的种类、大小、多少。每当冬雪降临,农人赋闲在家,男人们便邀约进山打猎,土家人叫“赶仗”。围猎成功的可能性大,人们常是满载而归。猎物的分配方法是:打中猎物的枪手分得兽皮、兽头,剩下的兽肉则由参加者平均分配。土家人还利用各种动物的嗜好来捕捉动物。用动物食吃的东西包上炸药或把食物放在“铁猫”上,等猎物贪吃时炸死或夹住它。或用家养的“媒鸡”诱惑山鸡,而后捕捉。世代相袭,土家人积累了丰富的渔猎经验。

牧业

历史上,土家地区屡次向中央王朝贡马,说明他们的牧业早已有较高的水平。土家的荒山坡地是宽广的牧场,这里牧草丰盛,载畜量高。土家人利用优厚的自然条件,饲养马、牛、羊、猪、兔等牲畜。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早在汉代以前就开始饲养山羊,到明代山羊就已成为当地主要畜产,该地区饲养黄牛也有悠久的历史,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长毛兔享有盛誉。恩施及长阳的山羊板皮,皮质优良。土家地区的牛市、猎市每年也向湘鄂川黔及邻近省份提供充足的货源,这是土家地区牧业发展的佐证。土家人在从事饲养的悠久岁月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商业贸易

土家人是地道的农耕民族,生活自给自足,有耻于经商心理。但是土家地区的商贸活动仍然开始较早,只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汉族商人都是这一地区商品贸易的主宰。土家与汉区的商品贸易,较早开始于土家地区与中央王朝之间的“纳贡”与“回赐”的官方贸易。土家人把当地的土特产品如土布、茶叶、良马等献给朝廷,再从朝廷得到食盐、金银器物、货币、丝绸等。起到了互通有无的作用。

插花场,是相邻的集市,相互交错赶场日期。天天场是固定的集市,天天可进行买卖活动。在土家地区,这种圩场并不很多。由于生活在山里,交通不便利,人们赶场的机会并不多。而使赶场,也只是为互通有无,调济余缺,牟利并未深入土家人的心中。

土家族_土家族 -信仰

白虎图腾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其祖先崇拜为土王、八部大神、向王、向王军,这些都是土家早期的祖先神,认为其灵魂可以庇护本民族的繁荣昌盛。建有庙、祠堂,定期祭祀。对自然崇拜,认为万物皆有神。日、月、星、辰、雷、雨等等。另外还信仰梅山神、梯玛神。狩猎时要拜祭。阿密麻玛、土地神、岩石神、火神、水神等等。

图腾崇拜其内容则是崇拜远古时期的英雄,或祖先。如土家族信仰“白虎图腾”。传说八部大神是喝虎奶长大的,其先祖是虎。虎又是英雄形象,传说白帝天王三兄弟被 皇帝毒死后,变成三只白虎,坐在金殿宝座上。皇帝惊恐万状,只好封他三兄弟为白帝大王,并立庙祭祀,三只白虎才离开。人死后变虎,虎也可变人。敬祭白虎,各地都有白虎庙,有的家里神宪上供有白虎神位,以求保佑平安。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顿饭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土家族_土家族 -民族教育

古代

武汉大学行政楼原为武汉大学工学院

土家人的学校教育,是汉文化逐渐被土家人所接受的过程。在土家地区传播汉文化的学校历史悠久。西汉武帝曾诏令全国设立官学。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57年),宋均在五溪蛮居住地立学校,以期改变他们“少学者而信巫鬼”的传统。东汉和帝永兴年间(89—105年),武陵郡太守应奉“兴学校、举侧陋”,但此前的学校多是招收汉族官员子弟。

隋唐时期,中央王朝在土家地区立学校。唐初,“巴酋长子弟,量才授仁”(《资治通鉴》卷一八八,《唐纪》四),田世康为唐代的第一位住黔州刺史;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年),牂牁酋长后裔赵国珍官至工部尚书(《旧唐书》卷一五),田英曾为溪州刺史,进“上柱国”(光绪《彭水县志》四)。这些获得高官厚禄的土家人,都是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有较高的汉文化造诣。

宋元时期,封建王朝在土家地区设学校,并招收土童入学。宋时曾在沿河司修建銮塘书院。这一时期,土家族中出现了进士、状元等:宋元祐三年(1088年),出身于施州都亭里的詹邈考中进七第一,为博学宏词科状元;元的年间(1086—1093年),施州地区的向九锡也考中进士;仅施州一地,宋代便有9人考中进士。元代,在建始、施州设立学校。

近代

抗战时期,沦陷区学校不断迁入湘鄂西土家地区:国立湖北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工学院、(湖北)省立农学院等25所学校迁往恩施地区;国立商业专科学校、国立第八中学、江苏省立旅湘中学等从长沙、江苏、安徽迁到所里(今吉首)、乾城;湖南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从长沙迁往永顺。这些高质量学校的迁入,促进了土家地区原有学校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土家地区千余年的学校教育,使土家地区人才炳蔚,代有传人:造就了精通汉文典籍,工于诗,词、赋、杂文、散文的作家群,他们有大量的作品传世;造就了医学、农学、书画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如精于医术的张官曙、长于农学的黄召棠,善于书画的覃光裕、姚春堂、罗金生,周正南、张一尊、黄永玉等。

社会教育是土家人教育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在家庭与宗族内进行,内容包括:缅怀先祖业绩、修炼自身人品、传授日常生活中的禁忌、须遵行的行为准则和习惯法,学习生产技能等。社会教育的职能是:既传播汉文化,又要结承土家传统文化。这是土家族传统文化承袭的唯一途径。

土家族_土家族 -科学历法

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土家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学、生物学、医药学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指导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产与生活。

土家人的气象知识是以谚语、歌谣的形式留传下来的,如:“云朝工,亮通通;云朝西,披蓑衣;云朝南,打破船,云朝北,下不彻”、“早晨烧霞,等不烧茶;傍晚烧霞,晒死蛤蟆”、“雷公光唱歌,有雨也不多”、“东虹日头西虹雨,虹在南方涨大水”、“月亮打伞,晒破岩板,月亮生毛,雨落明朝”、“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抹腰”等都是通过对云雷、虹等天象或日月等天体的观察来预测天气的晴好,准确性高。

土家人还根据山里草木枯荣、候鸟来去、日月星辰的变化、云风雨雷电的交替来按排农时,预测气候,估算年成的丰歉。他们把世代积累的农耕经验编成山歌、谚语,口耳相传,指导春种秋收。如:“老张莫听老问哄,桐子花开要下种”、“三月逢春好盘花,满山阳雀叫喳喳,一来报知阳春节,二来摧动种庄稼”告诫人们桐树开花、阳雀欢叫的时节,也是播种时候了。又如:“清明要明,谷雨要淋”、“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三九不冷,百果不很”。这是根据特定节气的气象情况来推测农业的收成好坏。

土家族_土家族 -饮食习惯

张家界的土家族饮食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又融合了湘菜的精华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1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就可以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土家族_土家族 -服饰特色

土家族女性服饰

比较而言,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

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 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据大文豪沈从文考证,八幅罗裙是正宗土家装。对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还要按土老司的指点戴“百家锁”、穿百纳衣,即从一百户人家讨一百块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则难养成人等等。

妇女的首饰多而富有特色。除发髻上的银钗外,在着盛装时,还戴各种式样的金银发花和“灯笼”、“瓜子”、“单环”、“两环”等银耳环;胸前右衽扣上“银环”,在环上挂着八串银链,在链上系着银牌、银铃、银牙、银挖耳,手腕上戴手圈,手指上戴戒指。

男子服饰比较简单,把头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成“人”字形,过去都还在左耳穿耳环。青年男子喜穿对襟短衫,钉上七对、九对、十一对不等量的扣子。老年男子常穿无领满襟短衣,压素色布条“琵琶襟”服,在短衣外面套黑布单褂,俗称“鸦鹊褂”。男子穿白布围脚和青、蓝布的大筒裤,在膝至踝上缠“布裹脚”。

土家族_土家族 -建筑风格

土家族——建筑

土家族多居住于山林地带,依山而居、聚而成寨。虽然,其集聚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炎热多雨,为土家族人民提供了1个较为舒适的生活空间,但是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导致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再加上生存的环境中多数是少田少地的自然条件,土家人就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建吊脚楼,因为其结构和样式都能适应此种环境。

土家族房屋的形式主要是以吊脚楼群为主,选用木材,十分讲究房屋的内涵与实用性。根据地形,吊脚楼可分为半截住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尽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等。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富裕的人家还特别注重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意境。

吊脚楼的建造可以说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多为两层楼的建筑,有着几道详细的工序,特别讲究和注重内在含义所带给自己的祝福。土家族的吊脚楼群是集建筑、绘画和雕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民族文化结晶,也是土家族建筑艺术史上的杰出代表。从屋脊造型到梁柱、走廊栏杆、挑枋头、支柱的下端,再到檐板和门窗的装饰和石柱的基部,土家人都特别讲究装饰和雕刻的艺术。这些都凝聚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

土家族_土家族 -传统工艺

西兰卡普

土家语“西兰卡普”是1种土家织锦

西兰卡普是土家人的著名工艺品。以湘西最盛,鄂西一带远不及湘西普及。长阳文化馆为发展旅游业的需要,特建有西兰普卡厂,十多年来生产西兰卡普一千多件,市场仍供不应求,主要是以质量取胜。湖北省在长阳成立了西兰卡普研究中心,为西兰卡普的普及提高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兰卡普的制作与数花、篾片穿花、草编穿花原理相似,不过西兰卡普是以简单的木制机械织成的,比篾编、草编要方便得多,工艺要求更精细。长阳西兰卡普厂不但可以织提包、挎包、扁额,还可以制成衣服,色彩鲜艳,经久耐用,受到广大旅游者的厚爱。

铜鼓

土家的铜鼓与苗家的铜鼓全不一样,其直径约40厘米,厚约10厘米,鼓面中心突起1个小凸,所以也有叫它凸儿锣的。槌击小凸,传声数里。用手带水抹擦小凸,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它是土家细乐中的乐器之一。

陶器

清江陶器,历史悠久,技术水平较高。目前清江中上游的招徕河,仍保留有一座陶器厂。这个厂已有约一百余年的历史,今湘西一带的陶器据说都是从这里传出去的。这座陶厂为甚么能一直延续不断生产两百余年,必有它的绝妙之处:一是产品耐温度高,小罐儿可以化铜。二是耐酸,盖坛子泡腌菜过热天菜不坏。三是手上的硬功夫,提制一百个盖坛子,每个溶量相差不过二两。

土家族_土家族 -民俗婚俗

土家人的头饰

土家人的头饰

土家人群中,不论是男是女;也不分是冬还是夏,他们总是喜欢在头上包1个“袱子”。这“袱子”,在山里也有人称为“包头”、“包袱”。 这“袱子”的长度、颜色和包法都是很有利讲究的。头人、老人(长辈)、中年、青年、少年和男女所用的布料,都是各不相同的。

在旧时,头人用十二尺、老人用九尺、中青年用六至七尺(常说七尺男儿七尺布)、少年用五尺。用料,头人、长辈(有声望的老人)用丝品、上等细布或用手工自织蜡染的专供头人用的贡品;一般人用的则是根据各自的经济条件而自织或购买的普通布料。从使用颜色上,通常以青、蓝或带点、条白色花纹的花巾为主,头人、在人群中享有威望的长者(多为他人、晚辈馈赠)用绛红或绛红带蓝青条纹的;普通人则多用蓝(毛月、蓝布等)。

二月初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腊月初八话“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民俗谓之腊八,俗称“腊八节”。是春节前的第1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从先秦起,腊八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逐疫驱鬼的固定祭日,后来相沿成俗。腊月初八,中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土家族_土家族 -文化艺术

音乐

土家族舞蹈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土家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有的风俗习惯。《张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间故事,流传至今。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长篇叙事诗《绵鸡》最为著名。民族民间音乐品种繁多。声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器乐有打击乐、吹奏乐等。音乐界把打击乐“打溜子”誉为“土家族的交响乐”,通常用四件乐器演奏,强烈的节奏、快速的旋律、变幻的音响,令人倾倒。

“打溜子”也是“标题音乐”,曲牌有《八哥洗澡》、《喜鹊闹梅》、《火车进山》、《马过桥》、《牛擦痒》等固定名目,传统曲牌多达200多套。土家族的戏剧有茅古斯、阴花歌、傩戏、南戏、酉戏等多种。土家族的傩戏,可以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贵州铜仁土家族地区,是中国保存傩戏最完整、演出傩戏最多的1个傩文化圈,国内外专家都十分关注。传统的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丧舞古朴刚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歌舞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文学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土家族_土家族 -主要节日

春节

调年会

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过,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称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烯起一根大柴 ,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土家人要吃象征吉祥如意,富富有余(鱼)的“红曲鱼”和大锅烩菜(或称合菜)。正月初举行古老的“摆手舞”会。“摆手舞”又称“舍日巴”,土家族男女青年身着绚丽多彩的“西兰卡普”(锦被),打着绣龙凤的吉祥彩旗,抬上木鼓、在二胡、唢呐、牛角等乐器的伴秦下起舞,常伴有诗歌,舞姿古朴,曲雅,优美,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七十多个动作,形象鲜明,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参加者达万人之多,场面盛大。此外,耍龙灯,耍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 活动为欢乐的土家人带来无限情趣。

赶年

是四川、湖南、湖北三省交界处的土家族人民缅怀祖先胜利凯旋的节日。传说在很早以前,土家族的一位祖先被迫离乡被井,多年戊守边关,杳无音信。望眼欲穿的家人,突然得知戊边人正月初一回家团聚的消息,非常高兴,约亲友即日前来相聚。可是征人因战事紧张 ,直到来年七月初一才返回故里。届时,众人杀猪宰羊、打糍粑、磨豆腐、酿米酒、灌香肠、庆贺亲人安全无羌、胜利凯旋。节日期间,亲戚朋友要共进午餐,吃团圆饭,跳“舍日巴”。

调年会

牛毛大王节

土家语叫“社巴”。它是与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相联系的1种群众性歌舞活动。届时,各村寨的调年坪和摆手场(即平坦的开阔地)上锣鼓喧天,规模很大,与会者往往上万人。除跳摆手舞外,还有汉戏、西戏、阳戏、车车儿灯、龙灯、狮舞等。这种规模大的调年会每 隔数年举行一次,单日开始和结束,日期也是奇数,历时7天左右。还有1种叫“小摆手”,日期短,只有3天,规模较小,在调年会上表演反映一年四季农事活动的舞蹈,舞蹈动作粗犷有力,幅度较大,双手摆动干净利索,手不过肩。这种舞蹈在当地又称“舍巴巴”,“舍巴月”等。

牛毛大王节

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为牛毛大王节。这一天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先。摆筵席招待出嫁的姑娘和至亲好友。这个节的来历流传着“牛王”神话说。古代农民刀耕火种日 夜辛劳却忍饥挨饿,牛王奉命下凡了解到“三日一餐”难以活命,便擅改“圣旨”叫老百姓“一日三餐”。玉皇将它贬到凡间只许其吃草。因此,土家人为感激牛王,把四月八定为“牛王节”。

六月六

传说六月六是茅岗土司覃屋遇难的日子。血染了龙袍,土家为纪念他,就在这一天把好衣料,衣服拿出晒,俗称晒龙袍。以保土家子孙后代昌盛兴旺。有的地主则以六月六为“吃新节”,家家都用包谷煮酒行祭,杀牛敬神,还有一些地方在这天会杀两头猪,到神坛敬彭公爵主。

土家族_土家族 -土家族禁忌

1)岁时节日禁忌。农历腊月二十九日,年饭上甑后,妇女忌动针线。腊月三十忌挑水,否则触动龙王而导致水灾、旱灾;不准杀生,意为让各种动物安全愉快地过年。正月初一早,未吃东西前,忌言及“死”、“病”、“穷”、“杀”、“没有”、“不要”等字眼以及与此相似相近的字音;是日,不说不吉利语,忌吵架、骂人、哭泣;对去睡觉的守夜人,忌说去“睡觉”,要说“去挖金窖银窖”;忌见称杆,否则长年见蛇。正月及农历七月的初一至十五,忌给孩童剃头。每年小暑前,从辰日到丑日止,禁宰杀、钓、猎,忌穿红衣,忌举乐。

2)饮食禁忌。吃饭时忌端碗立于他人背后,面向其背吃,据信,如是会使人“背时”背食。忌幼童吃鸡爪,否则认为日后写字似鸡爬;亦忌吃猪鼻,信其日后睡觉打鼻鼾;忌吃猪尾,恐其日后事事落后;忌吃敬神祭品,否则记忆力差。

3)回门忌。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1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4)孕期禁忌。孕妇在屋不可用刀砍物,否则认为胎儿身上会有刀痕;不可将线绕于颈间,否则胎儿脐带会盘于其颈;禁在孕妇屋中钉木桩或钉子,以免胎儿出生后排不出小便;禁在孕妇家中动土、折门窗、随意移动已固定的家俱,重撞房屋等,以免胎儿被振堕胎。

5)礼俗禁忌。鄂西土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场中打3、4以外数目的鸡蛋。俗信,一个鸡蛋为独吞,两个为骂人,五个销五谷,六个是赏禄,7、8、九个则应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语,故习于打三个或四个荷包蛋待宾客。

土家族_土家族 -旅游景点

值得称道的是,土家族地区有神奇的山水风光,这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就山而言,这里有张家界、武陵山、梵净山、巫山、桑植天平山、石门壶瓶山、利川星斗山、长阳武当山、龙山八面山等,其中号称“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张家界,群峰挺秀,古原苍莽,周围百里,翠屏环列,宛如蓬莱仙境。

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80万人次。就水而言,除上述几条主要河流外,还有数千条溪流密布,如正在开发的猛洞河、茅岩河等,都是神奇幽境,长川泻碧的自然景观,蕴涵着旅游的巨大潜力。猛洞河青山绿水,滩浪起伏,每年游客尝试“天下第一漂”者达数十万人。土家族地区山高地洼,溶洞十分众多壮观,现已开发的龙山火岩溶洞、利川腾龙洞、酉阳大、二酉洞、索溪峪黄龙洞、桑植九天洞等,洞内千姿百态,世人称绝。

土家族地区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值得赞赏,如永顺的溪州铜柱、永顺老司城、咸丰唐崖土司城、五峰土汉疆界碑、长阳武落钟离山、永顺不二门、酉阳桃花源等等。不少名胜古迹记录着土家族的历史与文化,谱写着中华文明。土家族地区的物产资源和山水风光乃是土家族民族心性潜移默化的基因,这些奇丽的山川自然造就了土家人民心灵的美丽和性格的坚忍顽强。

土家族_土家族 -知名名人

沈从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生于湘西凤凰,他身上有一半的土家血统。

戴秉国:生于贵州印江,曾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现任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向达:中国著名的敦煌学家、中外交通史家,湖南溆浦人。

中华民族的历史起源 土家族:土家族-民族简介,土家族-起源历史_土家族

廖汉生:中国共产党重要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湖南省桑植县人。

杨正午:生于湖南龙山,曾长期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长。

刘仁:曾任中共北京市市委第二书记,北京市副市长,四川酉阳人。

黄永玉:土家族,著名画家,生于湖南凤凰,沈从文系其表叔。

冉云飞:中国当代著名自由主义作家,生于重庆,现居四川成都。

彭司勋: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化学专家。

李正天:广州著名当代艺术作家。

许晴:中国女演员。

阿朵:中国女歌手。

汪嘉杉(原名:汪洋,1987--至今),土家族,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鱼池镇人。著名导演.

土家族_土家族 -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前,土家族地区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7年9月20日,撤消湘西苗族自治州,建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并于198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0年代民族成分更改开始后,许多原被划为汉族、苗族的人口纷纷改为土家族,规模最大的是鄂西140万人口归并至土家族。由是,土家族人口从1957年的50余万飙升至2000年的802万,人口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六位。

人口膨胀大幅提升了土家族的政治地位。除民族代表增加,行政区划地位也向上晋级。湘西地区原为苗族自治州,后土家族人口数量压过苗族,遂改名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因人口急剧膨胀,1980年代,一些土家族代表不满足自治州待遇,一度提出将湘、鄂、黔、渝地区土家族合并成自治区。
这令中央始料未及。若出现省一级行政区划的变更,其牵涉与影响极为巨大。其时,国际形势动荡的外部环境及苏联解体前车之鉴,不能不使中共在民族政治问题上谨慎行事。鉴于此,尽管西藏的僜人等民族犹待识别,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还是下决心彻底叫停民族识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7451/767943417522.html

更多阅读

茶的历史起源简单介绍 白干 白干-历史起源,白干-具体介绍

白干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说的是一种高梁白酒,一般度数都比较高,非常烈性的酒白干酒就是不掺水的意思,广义老白干泛指粮食烤制的白酒。烧酒就是将经过发酵的原料入甑加热蒸馏出的酒。白干的起源来自与河北衡水,因此河北衡水老白干也为

女士美容美甲 女士美容 了解美甲的历史起源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美甲并不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活动,而是在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到的一项活动,那么你了解美甲的历史起源吗?你知道美甲有哪些种类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学习下美甲的相关教程,让感兴趣的女性能够了解更多的美甲知识。美甲的历

百家姓姓氏起源 百家姓宁,宁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宁氏历史来源:「宁」源出:区、欧、欧阳三姓同宗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

五一劳动节的起源 五一劳动节的历史起源

五一劳动节的历史起源五一国际劳动节亦称“五一节”,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无产队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

声明:《中华民族的历史起源 土家族:土家族-民族简介,土家族-起源历史_土家族》为网友眼角落樱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