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学校 李希贵 【重磅首发】李希贵:为什么十一学校不主张学生主动向客人问好?


李希贵:为什么十一学校不主张学生主动向客人问好?

——从世界观到方法论(一)


本文根据李希贵校长在第七届“新学校论坛”上的主旨报告《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的引言部分整理而成,全文未完待续。文中标题为编辑所拟,文章未经李希贵校长审阅。


看时激动,看后却不知道怎么办?



《数字故事》(因视频压缩上传,字迹变模糊,请包涵)




有很多校长朋友说,每次看《数字故事》都特别感动,热血沸腾,但是回校后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说这就对了,因为这个数字故事,它告诉大家的是价值观而不是方法论。因为要和大家分享方法论的话,远远不是8分钟的片子能够做到的。在现实当中,我们怎么理清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特别是当我们知道价值观的时候,怎样把价值观落地到方法论,是挺难的一件事。


穿道士服装的人是道士吗?



在酒店早餐的时候,旁边的桌上坐着两位穿着道士服装的人,但我并不认为他是道士。他们不是来吃饭,而是在做一件事——吃饭的时间来拉客户。他们的策略非常有意思。策略一:见人就微笑握手。结果是有一半的人认为和他们熟悉就握手了。策略二:不自觉跟人家打招呼。说:“你这脸色最近有情况。”听者就吓了一跳。“你过来一下。”于是乎就过去了。有一半的人听了就走了,有一半的人继续聊下去,于是就产生了利益。我相信这两个穿着道士服装的人,应该知道道教的教义“济世扶弱”是道家的责任,但是为什么他们还要这样做?因为从他们个人的价值观到这样的方法论是顺理成章的,而他们从道家的价值观得不到他们要的方法论。


这个钱存对了吗?




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校长发了一则微信段子。


他说:自己最近有一次去银行排队存款,排了很长的队,前面一个漂亮的女士跟他搭话:


“你是来存款还是取款?”

“我是存款。”

“你存多少呢?”

“我存一千。”

那个女士一下子乐了。“正好,我取一千,你把钱给我不就得了吗?”


这位校长非常忙,于是他欣然接受了这位漂亮女士的建议,把钱交给这位女士就回家了。回家想了一个星期,至今也没想明白,这钱存得哪里有点不太对,为什么?因为他不知道储蓄存款的价值观是什么。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小时候随时随地可以看到这样的招贴,“存款储蓄,利国利民”。像这样的操作方式能实现利国利民的价值观吗?如果实现不了这样的价值观,这个方法论肯定是有问题的。


取消副校长分管制,是放大权力?




学校取消副校长的分管制是一种方法,让副校长直接当年级主任,不再分管人事、财务、招生,有些校长就觉得这样挺好。为什么?因为放大了校长的权力。如果我们这样定位到价值观上,你肯定要出问题的。取消副校长分管制是为了有利于工作,是为了让副校长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减少管理的层级,让下面的信息和需求能够及时、快捷地上传到决策层级。包括学校提倡书记、校长一人兼,也绝对不是为了强化校长的权力,而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从副校长、中层干部和老师们的感受来思考。两个“一把手”,学校下面的人是很难受的。


透过变化,理解领导的价值观




多少年前的时候,要求教育系统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京剧;过了一段时间,全国的中小学都要跳交谊舞;又过两年,一律要推行国学,一律要踢足球。


我们不要把它理解为方法,我们一定要把它理解为领导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什么?就是学生身体要健康,要有艺术修养,不忘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校长只要把这些价值观通过领导告诉的方法论提取出来,你就不会跟风。你做的事情恰恰是领导提倡、要求的东西。


国内为什么一般不建立友好学校?




在建立友好学校的时候,常常有一句话叫“国际多区域、国内等距离”。为什么要国际多区域?我们要向欧洲、美洲、亚洲、澳洲、非洲等世界上各个不同类型的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学习他们的课程,学习他们的文化。为什么国内不是多区域?国内为什么一般不建立友好学校?这是为了借鉴各个不同区域和不同学校的经验。因为有若干原因,我们国内同一个城市的学校之间,常常存在着不该有的这样和那样的壁垒。好像我和这个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另外一个学校和我就远了,不愿意把好的经验告诉我。所以,我们希望学深圳,既学这所学校的,也学那所学校的。学上海既学这个学校,也学那个区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不能在国内的学校里面分亲疏,因为我们希望吸收更多学校的经验。这两个方法论,国际和国内的方法完全相反,完全不一样,但是价值观事实上是一致的。


让学生完成社会化,自己创造归属感


北京十一学校 李希贵 【重磅首发】李希贵:为什么十一学校不主张学生主动向客人问好?



很多客人,特别是一些有地位的领导来到十一学校,隐隐约约的心里不是特别舒服,为什么?学生看到了都不主动问好,这和十一学校的价值观有关系。因为十一学校不太主张学生去遵循传统的礼仪——只有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必须主动问好。我们不赞同人人问好、问好人人的虚假方式。因为社会上不是这样的。一个学生走在长安街上见人一律问好,我们会认为他是个傻子。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不断地社会化。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就希望他在学校朝着什么样子发展。我们特别提倡的是相互尊重,老师和学生、客人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老师和老师之间的尊重。我认识你,以各种方式打招呼;我不认识你,你不需要我帮助,我也就不管你,这是常态社会应该有的状态。


还有一个是教会学生自己培养归属感。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分到一个班,四五十个同学马上会有同桌、班委会,几个比较密切的同学。但是在十一不是这样,入校就选课,选了8个教学班,没有人给你划指定的行政班了,所以很多学生感觉到没有归属感。向学校、老师要归属感,学校不会给他。学生要利用半年的时间、一年的时间、两年的时间,甚至三年的时间,去寻找甚至创造一个归属感,甚至若干个归属感。在不同的教学班里,在不同的社团里,学生自己共同创造归属感。因为当学生到社会上去的时候,归属感都是自己寻找和创造的,学校在这样的时间里,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这种能力,寻找归属感和创造归属感的能力。


(本文编辑:郜晓荣、汪子玮、区健)


新学校研究院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7451/912031766558.html

更多阅读

关于十一学校的秘密 秘密潜入第十一关

作者:崔永元来源:中国教育报关于北京十一学校的“传闻”有很多,这里没有班级,没有班主任,学生们每天根据兴趣在不同教室“走班上课”;校园里有学生自己开办的“银行”、广告公司、基金会,还有学生设立的奖学金……真实的十一学校到底是不是

质疑北京十一学校模式 北京市十一学校oa

质疑北京十一学校模式作者不详一、拉一把准备走向神坛的李希贵某杂志约稿,谈一下对北京十一中的看法,这个经常上中国教育报头条、中国当代十大教育家、北京十一中校长的人,我还真不知道。查了一下,又吓我一跳,魏书生、杜郎口、黄冈中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 中秋晚会2016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北京市十一学校建校于1952年,原为中央军委干部子弟学校,在周恩来、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建立,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学校于1964年划归北京市海淀区管理,1968年开始招收地方子女。1992年

转载 学术争鸣:北京十一学校模式

原文地址:学术争鸣:北京十一学校模式作者:芮学国三皮英语教学法学术争鸣:北京十一学校模式北京十一学校在李希贵校长的领导下,教育教学领域多项改革风生水起,受到了教育部及全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其中,魏忠先生质疑有加,而沈祖芸先

声明:《北京十一学校 李希贵 【重磅首发】李希贵:为什么十一学校不主张学生主动向客人问好?》为网友我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