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亦称冬节、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因为从这一天开始,白昼便一天天的长了,“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唐·杜甫《后至》,因此它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重要节日。
古代冬至节这天,上起百官朝贺,吉服放假,红笺互拜,下至百业停工,相互宴请,馈赠礼品,故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为何要“数九”?
其中习俗之一,就是从这天开始数九。
关于数九的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还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但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流行了。
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要过九九八十一天才寒尽春来。
何谓《九九消寒图》
此外,古人为了消除这一段漫长日子的寂寞和寒冷,渐渐演化出了一种“九九消寒图”,以便一天一天数过这八十一天,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
相传南宋爱国志士文天祥被元军押到京城,时值冬至日,他在狱中面对冬季凛冽寒风的考验,胸怀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大无畏精神,在狱中的墙壁上画了一株红梅,共有九枝,每枝九蕾,每天将一蕾改缀成花,九九八十一天画满九九八十一朵花,既计算着被囚的时日,又表达了自己凌霜傲雪的英雄气概,寒消之日,慷慨就义。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依据文天祥的意趣,逐渐演变成了不同版本的消寒图。
各色各异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主要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
画简图:
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一个圆,称作画铜钱,共有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溥仪小朝廷时期也有将《九九消寒图》做成九宫格,每格内有九个圆圈,共为八十一个圆圈,一天画一圈,通过阴阳鱼记录反映冬九九每天的天气情况。
此图的画法是:上清(晴)下阴左风,右雨雪点当中。据查考,这与民间流行的《点九图》图案画法口诀相一致。
阴阳鱼图黑白两色组成,在黑的一半中有一白眼,在白的一半中有一黑眼,形状似鱼,故名阴阳鱼。
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充分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无穷变化,达到内容和形式完美的有机结合。所以,用阴阳鱼图案点画消寒图是有一定哲理的。
做雅图:
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
《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云:“至日数九,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毕,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图” 。
此图的画法是:上清(晴)下阴左风,右雨雪点当中。据查考,这与民间流行的《点九图》图案画法口诀相一致。
阴阳鱼图黑白两色组成,在黑的一半中有一白眼,在白的一半中有一黑眼,形状似鱼,故名阴阳鱼。
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充分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无穷变化,达到内容和形式完美的有机结合。所以,用阴阳鱼图案点画消寒图是有一定哲理的。
做雅图:
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
《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云:“至日数九,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毕,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图” 。
妆染梅
更有韵致的是,旧时妇女晓妆染梅。
明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
这种由梅而杏、由冬而春的设计,将季节的变换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确叫人拍案叫绝。
填诗句
清吴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