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自己学太极已有两年多了,起初认为太极拳只不过是老年人的一种运动娱乐方式,觉得它很慢、很柔,还不用多大劲,就慢慢地跟着学了,也认为是给自己的生活寻求一种爱好。
去年11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瑛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武术家朱利尧先生的《练拳》这本书,使我一直渴望得到太极拳理论知识的愿望得以实现。拿到书后,高兴万分、每天晚上看两个多小时。现在,已经完整地看过了第一遍,对于我这个已经练太极两年多的爱好者来说,内心五味杂陈,因为,在这本书里我才真切的感触到一个与我的想象完全不一样的太极,而这个,正是我内心迫切需要的东西。
朱老师说:练拳首先要遵守运动之道,即:灵活的关节更灵活,固定的关节更固定。如:胯关节、腕关节为灵活关节;肘关节、膝关节为折叠关节、也是固定关节等等;去体会节节分家与贯穿的互换。太极拳的内涵是“骨骼运动”,跟肌肉无关,在这样的意识下去训练,也就是武术中常言的“打熬筋骨”,否则,我们流再多的汗水都是白练且徒劳的,甚至这样的锻炼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造成骨、关节、韧带及肌肉的拉伤。每每想到这些,才深知自己对太极拳认识的错误,每天都在瞎练、盲练,只会比划动作,却不懂其中的规矩,不知内涵,不明拳理,不得要领,由此可见自己以前所练的太极拳只不过是太极操或太极舞蹈而已。今日有幸看到《练拳》一书,才幡然醒悟:哇!原来太极是一门很深奥的拳术!哈哈,更重要的是,看了朱老师的这本书,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练太极的啦!
不过,半途而废不是我的性格,一旦开始就要坚持下去!不管是否成功,都会加倍努力!
朱老师说:练好太极拳,首先要苦练基本功,把全身关节拉松,身体柔软度改善,把韧带拉开,使筋有弹性,骨质强壮,肌肉有力,这时再把全身协调起来学习发劲,劲发一点,带动全身!劲发一点,点点透骨!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年龄稍大的人难度更大。
学好太极拳更重要的是搭好架子,朱老师说:要挺脊坐胯,运用胯关节的上下左右转动而带动身体的旋转运行,不论上身肢体如何变化,两脚掌尽量平行,踏实,撑死,定膝,膝盖对脚尖,形成档劲,下盘稳定,立地生根。胯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太极术语“往返须有折叠,进退需有转换”就是指胯而言,虽然我对此不完全理解,但深知胯练习至关重要。
朱老师书中说:练好太极拳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上肢的“黄金三角”,即胸、肩、肘是黄金三角的三个点,从武术的力学上讲,练习时“锁肩顶肘”更合理、更直观、更明白,能使“黄金三角”更稳定,从而产生上臂的一种争力,达到上肢的膨胀、饱满、有力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习练者的精气神!
我自己最喜欢的是太极拳的发力动作,这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干什么事都喜欢干练,不拖泥带水,洒脱率直。朱老师书中说:太极拳的发力惊炸之势靠突然的折叠而猛然外冲产生的弹抖力,特点就是:快速、气足、力猛。比如说:掩手肱捶一出,灰飞烟灭,一招致胜,战斗结束。而要练到这样,却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朱老师形象地将这样的发劲方式比喻为:下雨天被淋湿的狗,纵身一抖,啪!身上的雨水瞬间抖落,恰如其分,形象有趣,使人豁然开朗。
自己在网上也看过很多太极拳理书,但总觉得云山雾罩,有时觉得像看懂了,却又不知道该怎样做。而朱老师的这本书,写的全是自己的亲身体悟,没有玄妙的东西,语言朴实无华、直白通俗,让人一看就懂,按书上的方法训练就能做到,不愧是国内第一部传统与科学相结合的太极拳理书。
最后:引用朱老师的话,用聪明的脑袋想通拳理拳法,再傻乎乎的练!一定会悟出点太极之道,才敢称自己是一个太极拳习练者。感谢朱老师撰写《练拳》这本书!期待得到朱老师的亲自指点。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