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哪一天,可以被看做大明王朝的“妇女节”的话,那么最精确的答案,恐怕应该是农历三月初一。
因为在大明王朝建国的那年: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初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做了一件与大明朝的女人们,特别是“第一家庭”的女人们有重大关系的事情:命儒生朱升编订《女诫》,并刊刻全国发行。这部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收录历代贤德后妃的光辉事迹,然后全国推广学习。尤其是朱元璋家里的女人们,更要在后宫开设讲堂,由主编朱升亲自主讲,包括皇后在内的所有嫔妃都要列席旁听,认真学习。
而之所以说负责编订的朱升是“主编”,而非作者,实在是因这部《女诫》大有来头,它最早出自东汉女文学家班昭之手,内容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叔妹”七章。其中心思想,看名字就能体现出来:教育女人要逆来顺受,伺候老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礼敬公婆,不乱传闲话不造谣,不随便掺和事,就算自己不愿意,也要事事听丈夫的。受了委屈更要忍着,别人说你不好要听着。要谦顺的待人,学会讨丈夫兄弟姐妹的喜爱-----这样的女人,才是百分百的好女人。
对班昭的这个评价标准,朱元璋是基本同意的,之所以要朱升重新编纂,是因为在他眼里,做一个百分百好女人,特别是“第一家庭”的好女人,还需要一个重要素质——不擅自专权干政。这一条,也被朱升不折不扣写入了编订版的《女诫》中。
而也从此之后,《女诫》一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大明王朝的妇女基本评判手则,无论宫廷还是民间,执行的都是这一套相同的标准。而在朱元璋的推广下,《女诫》不但风行全国 ,在明朝,还相继的诞生了两个“升级版”,一个是朱元璋儿媳妇,明成祖朱棣皇后徐氏所编的《内训》,另一个是明刘氏所作的《女范捷录》,前者认真学习《女诫》中的“后妃不干政”精神,并将其理论观点细化,以单独成书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者则继承发扬《女诫》中关于好媳妇的各类评价标准,不仅以理论的形式进行剖析,更精选大明朝具有典范意义的好人好事,真实记录并热情讴歌。这两部书,加上唐朝宋若翠的《女论语》,以及班昭原版《女诫》,被后世并称为“女四书”。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进行三从四德教育的专用代表教材。
由此也可看到,如果穿越到明朝,却做了一个女人,那着实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代里,如果要当一个好女人,按照《女诫》等主流妇女教科书的规定,恐怕只有一条路——做个老实巴交的受气小媳妇。
但在明朝的“第一家庭”里,要做个好女人,却不仅要做个受气小媳妇了。做为皇室成员,有《皇明祖训》管着,偏巧又是个女人,又要有《女诫》管着,典型是受“二茬罪”。
而朱元璋之所以要苦心打造这部“百分百好女人宝典”,也并非是有意要让家里的女人受二茬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吸取了历朝历代由于后宫干政而导致国势衰弱的教训。他的第一追求就是:保证大明历代帝王的法定老婆,从皇后到宫女,都是百分百的好女人。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朱元璋煞费苦心,除了编《女诫》搞思想宣传外,在制度上,也大伤脑筋,比如——明朝皇室选老婆的程序。
从表面流程上看,明朝皇室选妃的过程,与其他封建王朝相比都大差不差,都是先四面撒网,从民间选拔,然后层层淘汰,给皇子找到意中人。
然而相比之下,明朝皇室的选妃,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深入群众的,因为朱元璋从一开始就定下了调子——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拂受。翻译成白话就是:皇帝以及亲王的老婆,无论是正房的皇后,还是偏房的妃子,都要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优先选择“良家女”,也就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子。至于那些主动给皇室“献美人”的,一律不接纳。而这个基调,也被整个明王朝不折不扣的执行了。整个明朝的皇后中,真正出身勋贵世家的只有两人,一位是明成祖的皇后徐氏(中山王徐达之女),另一位是明宪宗的皇后吴氏(怀宁侯孙堂的外甥女),其他的皆出身平民家庭。就这仅有的两位,徐皇后是沾了老公朱棣扯旗造反成功的光(原本是燕王),而吴皇后只过了一个月皇后瘾,就因开罪于明宪宗最宠爱的万贵妃,黯然被打入冷宫,并连带家族爵位被夺。贵族家的女子母仪天下,这种事放在明朝,反而成了低概率。
所以对于打算穿越回明朝当皇后的现代女生来说,真穿越回去,做个平民家的女孩,是比做个贵族家小姐更有机会的。所谓灰姑娘变王后的童话,放在明朝非但不是童话,相反是实话。
而为了实现这个“童话”,每一个怀有皇后梦的女孩,都要经过艰苦卓越的选拔过程。
如果说朱元璋的选拔基调,已经很深入群众的话,那么接下来的选拔过程,就更加深入群众——堪比今日综艺节目选秀。
选拔的第一步,就是“海选”,每到皇帝或者太子要大婚的时候,皇室都会派太监四处撒网,在全国各地挑选5000名少女,年龄在十三至十六岁,被选中者由皇室出钱,在规定时间内送女儿至京城参选。这一环节的选拔标准,每一次都不同,归根结底,却还要看运气了。
至于这一环节中群众的参与热情,那也是依选拔的规则而异的,通常说来,如果选拔仅仅是说选秀女,那基本应者寥寥,逼急了也会发生诸如“拉郎配”之类的事。如果选拔前直接写明:这次要选妃,被选中的都有名分,那就不同了,基本是蜂拥而至打破头皮。不管是热情参与还是应者寥寥,女生的家长们,总免不了要给负责“海选”的宦官塞钱,以至于还发生过诈骗事件——明朝隆庆年间,一个叫张进朝的宦官假传圣旨,在湖北地区为皇室搞“海选”,半个月骗取白银十万两,折合人民币六千万。
等着海选过后,第二轮选拔,则是在京城举行,宦官们会把参选少女集中在一个大场地上,按照年龄排序后查看,以身材为标准,淘汰掉其中的一千人。太高的会比淘汰,太矮的也会被淘汰,太胖的当然不能要,太瘦的也不能留。按照明朝宫廷衣服服装等文物参照,明朝皇室选拔皇后的标准身高,大约在一米六五左右,也就是说要身材适中,体型匀称的。第二天,依然是同样的场地,则要进行第三轮选拔——看五官,包括头发,眉毛,眼镜,鼻子,以及说话的音色,有一项不合格立刻淘汰。长得丑的自然难免淘汰,长得漂亮却也未必安全,太漂亮了,会被认为太“妖媚”,照样淘汰。这一轮淘汰率高,大约要刷掉两千人,剩下的两千人,在第三天会接受新的测试项目——量脚。封建时代三寸金莲为美,大脚肯定首先被刷掉,小脚却也未必安全,脚的大小合格后,还要接着测试走路的仪态,这一轮筛选后剩下的一千人,得以晋级入宫。
晋级入宫的这一千人,原则上说,已经拿到了留京指标,至少能留在宫里做宫女,成为皇帝的法定老婆。剩下的比拼,主要是争夺做老婆的级别了——是皇后还是普通宫女。首先要过的是体检关,一千名宫女要分批进入密室,由老宫女们进行身体检查,身上有疤痕的,或者皮肤不够光滑细腻的,首先要被淘汰。这一轮也是淘汰比率最高的一轮,要淘汰掉其中的百分之七十——留在宫里干粗活。
剩下百分之三十的幸运儿,也就是三百名宫女,要进入一个考验耐力的环节——留宫查看。这三百人,会留在皇宫里考察一个月,由太监观察他们的饮食起居并向皇室汇报,从中再筛选出五十个被认为性情温厚的女子,考评的标准,自然以《女诫》为准,得以入选的五十人,等于是进了“保险箱”,即使下一轮被淘汰,也能有一个嫔妃的名分。
而五十个“嫔妃”,则要进入下一轮淘汰率最残酷,也最考验运气的环节:由太后或者太妃亲自验看,从五十个女子中选出三个中意的,交给皇帝亲自遴选,这好比就是一场选秀大赛的半决赛。而胜利通过半决赛的三位选手,则要在皇帝面前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PK,最终由皇帝确认皇后的人选。母仪天下的皇后,就这样诞生了。
而在这整个过程里,其实也不乏黑箱操作,比如从5000人选1000人的几个环节里,拥有话语权最大的,其实就是负责遴选的太监。塞红包是少不了的。而从1000人到300人的环节,收钱的对象就变成了负责体检的宫女,300人到50人的环节,则要上上下下的打典,等着50选3的环节,却是赌运气和定大局的一环。虽然皇后要由皇上选,但太后中意谁,事情也就基本定下来,最后皇帝遴选,其实也是秉承太后的意思。大多情况下,其实是走过程。
这就是明朝皇后的整个选拔过程,比起明朝的科举来,不难发现难度更大,科举虽然也要凭运气,但更重要的真才实学,在明清时代,科场舞弊更是难之有难,对比起来,做皇后的难度,基本算是考状元的平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