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首先用急诊内镜,没有内镜用生长抑素和血管加压素,但生长抑素常用。如果都没有,用三腔二囊管
生长抑素近年用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效果很好。没有血管加压素收缩血管的副作用。适用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病人。
2)三腔二囊管:持续压迫时间最长不应超过24小时,由于并发症太多,目前已不推荐气囊压迫作为首选止血措施。
3)内镜治疗:内镜直视下注硬化剂至曲张的静脉,或用皮圈套扎曲张静脉,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不但能达到止血目的,而且可有效防止早期再出血,是目前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手段。4)外科手术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急症外科手术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应尽量避免
(2)消化性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止血措施:和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一样。
导致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消化性溃疡。
少量出血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但有内镜选内镜。
大量出血用急诊胃镜。没有胃镜选着三腔二囊管。大于400以上的为大量出血。
首先选择质子泵抑制剂(PPI)。血小板聚集及血浆凝血功能所诱导的止血作用需在pH>6.0时才能有效发挥
内经治疗:内经如见有活动性出血或者暴漏血管的溃疡应进行内镜止血。
肝硬化病人输血输新鲜血。
第九节 腹膜炎
一、急性腹膜炎
(一)腹膜的解剖与生理
1、腹膜由一层扁平的排列规则的间皮细胞构成表面浆膜,分为脏层腹膜和壁层腹膜。总面积几乎与全身的皮肤面积相等,约1.7~2m2。
2、腹膜腔是人体最大的体腔,由壁层腹膜与脏层腹膜间的潜在腔隙构成,正常情况下有75~100ml黄色澄清液体起润滑作用。(注意没有气体,只有液体)
3、腹膜是双向性的半透膜,水电解质、尿素等能透过腹膜;还有强大的吸收能力,可吸收积液、血液、空气和毒素。急性炎症时分泌大量含有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的渗出液,以稀释毒素、减少刺激并吞噬细菌、异物和坏死组织。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沉积在病变周围,发生粘连,以阻止感染扩散,促进受损组织修复;也可造成腹腔内广泛的粘连,甚至引发肠梗阻
4、壁层腹膜受体神经支配,痛觉敏感,定位准确。脏层腹膜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对炎症、压迫刺激敏感,定位较差。 记忆方法:手打在墙壁(壁细胞)上疼(对疼痛敏感)。
(二)原发性和继发性腹膜炎病因和常见致病菌
1、继发性腹膜炎
(1)最常见的原发病为急性阑尾炎穿孔、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并发穿孔、绞窄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此外尚有胃肠道肿
瘤坏死穿孔、溃疡性结肠炎穿孔、坏死性肠炎、肠伤寒穿孔、憩室炎穿孔、创伤所致胃肠道穿孔等。
(2)腹腔内脏器病变坏死、穿孔、损伤破裂、脓肿破裂,使大量消化液及细菌进入腹腔,早期为化学性炎症,6~8小时后可发展为细菌性炎症或直接为化脓性炎症。
(3)最常见的细菌是大肠杆菌、厌氧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 化脓性腹膜炎毒性强是因为一般都是混合性感染。
2、 原发性腹膜炎
(1)原发性腹膜炎是指腹腔内无原发病源,致病菌通过血运,淋巴管,肠壁或女性生殖道等途径侵入腹腔而引起的腹膜炎。病原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大肠杆菌。
(2)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病理生理变化:腹膜受细菌侵犯和消化液刺激,发生充血水肿,引起全身炎症反应、高热等,严重者则感染加剧,可扩展为全身性感染。同时有麻痹性肠梗阻,病人常易发生休克。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一说腹膜炎,突出症状肯定是腹痛。继发性腹膜炎腹痛难以忍受呈持续性,深呼吸、咳嗽、转动体位时疼痛加剧。持续性全腹痛,原发部位明显,是继发性腹膜炎的最主要症状。伴不同程度恶心、呕吐。一般腹膜炎脉率快,体温是升高的。如果脉率快,体温反而降低了,说是病情恶化了。
2、 腹部体征:腹膜炎的典型体征,腹膜刺激征,包括腹部压痛、腹肌紧张(重者为板样强直)、反跳痛。腹胀是病情加重的一个重要标志。腹膜刺激征为腹膜炎的主要标志。
如果有腹膜刺激征又增加了腹胀,也说明病情恶化了。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无休克者宜取半卧位(腹膜炎病人),可以使腹腔内液体流向盆腔,
减少吸收,减轻中毒症状;休克的病人取平卧位,头,躯干和下肢各抬高20度。
(2)禁食、胃肠减压,减轻胃肠内压力;
(3)静脉输液防治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失衡;
(4)联合应用足量抗生素,重点针对大肠杆菌、肠球菌、厌氧菌,因多数为混合性感染,应选广谱抗生素;
(5)加强营养支持(TPN)等。
2.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征:经非手术治疗6-8小时后(一般不超过12小时)。加重的直接手术。
①腹腔内原发病严重; ②腹膜炎弥漫,腹腔内积液多;
③腹膜炎病因不明; ④非手术治疗无局限趋势 ⑤ 中毒症状严重,尤其伴休克者。
注意: 1不含食物对腹膜刺激清---血液。 2 腹膜上没有腺体。 3 女人易得骨疝(女人屁股大)
消化系统(75分左右)
大苗老师第6讲 解释:黄色是歌诀粉红最重要绿色是我的旁白红色是重点
第一节 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
一、胃食管反流病(GERD)
(一) 发病机制
1)抗反流防御机制: 抗反流屏障:组成由“三食两膈”
食管下括约肌(LES)、食管与胃底间的锐角(His角)、食管交接部解剖结构、膈肌脚、膈食管韧带共同构成。
主要发病机制: